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牽引線」李志良東莞製造攝影展

「牽引線」李志良東莞製造攝影展

李志良

廣東東莞長安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理事,東莞首席代表處主任,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東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主編國內第一本鎮域攝影志《長安攝影志》及個人攝影志《梁惠湘影像志》、《楊子江影像志》等,參與策劃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全國攝影大展、中外攝影名家看長安、東莞製造攝影工作坊等。

2012年被中國攝影家雜誌評為「陵水猴島十佳攝影師」;

2014年成為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攝影作品版權鑒證第一人;

2016年古巴攝影作品《朗姆味道的印象》在第二屆深圳國際攝影周主題展展出;

2017年《東莞製造》參加第七屆大理國際影會展出,並獲得最佳攝影師提名獎。

「牽引線」李志良東莞製造攝影展

策展人 :崔 波

開幕時間:2018年6月24日上午10:30

展覽時間:2018 年6 月23日 - 7月9日(9:00 AM - 16:30 PM 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中國攝影展覽館1-2號展廳

主辦單位:中國攝影展覽館

承辦單位: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

東莞市攝影家協會

支持單位:北京東莞商會

東莞市科技經濟發展促進會

東莞製造

複眼的觀看

李楠

英國評論家托馬斯·卡萊爾面對工業時代的來臨曾說:「這不再是一個英雄主義的時代、虔誠的時代或是倫理的時代,而將是一個機械的時代……人類自身的思想和心理在變得機械化的同時,人類的手也在變得機械化……機械是真正主宰我們的神。」

在「主宰」人類的「眾神」中,有一個就是攝影術:機器的觀看取代了人眼的觀看,圖像不再是經年累月手工繪製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產物,而是機器一次性瞬間的精確製造。機器是絕對冷靜與客觀的,鏡頭毫無差別地審視一切事物,將它們納入一個四方框內,重新賦予其關係和意義。這當然是革命性的成果,無怪乎法國和英國爭相搶奪攝影術的發明權;而勝利者法國則驕傲地聲稱要將這一禮物「慷慨地送給全世界」——因為全世界都需要、或者說正等待著這樣一種全新的視覺機制;甚至不惜宣告其它視覺形式的死亡,比如那句著名的「繪畫死了」——迄今還屢被此用,潛台詞飽含著人類對於真實、確定、平等、永恆的熱烈渴望。

從工業時代到電子時代,以至於智能時代,人類不斷發明機器,以改善、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與生存質量;並擴大、拓展自身的行動半徑和思想半徑。機器,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攝影與生俱來的機器屬性,註定了它不斷更新迭代並與其它技術、機器結合再造的蓬勃活力——它既聚焦於一點,又提供一種複眼式的觀看。從這個意義上說,攝影永遠是當代的。即使那些最古老的攝影工藝,也一樣可以在任何時代製造當下的圖像,參與當下的建構,推動當下的發展。

與此同時,人對於機器的過度依賴也造成了機器對人的反噬,當機器成為凌駕於人之上的「神」,人便淪落為機器的奴隸。這種困境在一個圖像化生存的世代猶為明顯:人們更多、更快、更直接地觀看到彼此在各種社交平台上「秀」出的生活細節,卻離彼此的真實了解日益遙遠。攝影改變人類觀看的同時,也改變著自身。攝影的本質特點不再是「真實紀錄」,而是隨心所欲的創造與表現。如果觀看依然是一種認知路徑,那麼,這條道路本身就可以成為一部充滿不確定性的個人化作品。或者說,這條路徑之所以存在,並不一定是為了通向永恆與真理,而是成為一種新的界定:現實與虛構隨時可以轉換,且正因為如此,一切庸常之中皆包含著非常,它們共存的方式,就是一個圖像。

在這樣一種常變常新而無可定規的背景之下,以帶有機器屬性的攝影來表現機器製造,就成為一件頗見眼光和頗具挑戰的事情。所謂工業攝影、城市攝影、物件攝影等,都與此深有關聯。就中國情形而言,這一主題的延展脈絡與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與社會心理的急劇變化高度同步,也是「世界工廠」這一角色標籤的形象化過程——「機器」無非「人」的投射,攝影在此間的工作,是透過機器對機器的觀看,層層深入人與機器的關係、以及與自我的關係。珠三角,可謂「世界工廠」的重要車間,而東莞,就是其中一條具有未來意義的生產線:與傳統生產方式中依賴低成本勞動力、大幅度機械化人工勞作形式不同,東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從產業結構中低端、創新能力薄弱的形式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上轉型升級——由「製造」轉為「智造」。這不僅是東莞一城一地的發展更新,也是整個「世界工廠」謀求突破的典型個案。

攝影家李志良所造這一批影像,正是對此獨具特色的反映。 他賦予機器觀看之眼,從三個平行而互有關聯的維度展開他的視覺書寫,最終交匯成一部靈動而又厚重的攝影作品。

其一,關係的維度,即人與機器的關係。如前所述,這是一個核心命題。在這一部分里,人與機器交相疊映,互為背景與主體;畫面呈現出一種濃郁的科技感與未來感。與傳統工業吃苦耐勞的體力勞動者不同,現代勞動者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效率、精準和專業。作為智能產業,其本身就是智能化的樣本。李志良用閃爍著彩色數字的電子設備敞開了一個未知的世界,而以身著潔白工作服的技術人員喻示所有的未知都在理性的冷靜控制之中。他十分敏銳地捕捉到現代化的人與機器之間,其聯結的關鍵在於高級的智慧——機器不再僅僅是機械,而是富有智慧的物質存在。當然,這也成為人與機器關係危機一面的根源。所幸的是,李志良對此並未膚淺地表達。在那幾張拼接的圖像里,無論是人的肖像的分離、重疊、變色;還是人的動作在流水線上的一氣呵成,這裡隱隱流動著機器程序化的氣息。

李志良以點到即止的方式留下了一條可以繼續深入探究的線索。在這些工作場景中,我們得以觀看到人與機器的日常面目,並由這些不斷重複的外在活動去思索他們不斷變化的內在關係。

其二,空間的維度,即以微觀方式重現機器內部。顯然,這不是人的肉眼所能達到的維度,在被放大了數百、乃至數十萬倍之後,那些小小的晶元、電路、結晶體、納米孔壯麗如山林江河,呈現出特殊的樣態與美感。這是機器之眼超越人眼之處——人類的神奇在於他能製造出比自身更強大之物。藉助機器,人們不僅能觀看事物的表面,還能深入事物的內部,在不同的空間層次中自由穿越,在廣大與精微之間盡情體味造作之妙。

李志良 攝影

其三,時間的維度,即以鉑金攝影定格快速流逝的景象。鉑金作為一種古典印相工藝,影調細膩,可保存百年,有傳世收藏之用。李志良所作數幅,依然取自尋常場景,畫面虛實參半,似乎是歷史舊照——李志良以攝影語言自身的特性將時間軸摺疊,讓我們在當下看到了將來的歷史。那麼,將來的當下會如何?人會如何?機器會如何?「智造」的極致又會如何?這一連串的問題,無聲地自畫面深處傳來。

??????鉑金印相作品

李志良 攝影

毫無疑問,這三個維度各自獨立又彼此呼應。空間的近,時間的遠,糾結著關係的深與淺——猶如三隻單眼構成的複眼,同時觀看不同的景觀並進行有機合成,以此獲得豐富而深邃的觀看體驗與認知體驗——事實上,當下的攝影,就是照相機、材料、數字技術、社會價值觀合成的高清晰度複眼。

普通勞動者和大工業生產,曾經是攝影主要的關注題材。耐人尋味的是,當整體經濟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生產方式日益向高科技、智能化轉變時,攝影的表現卻相對乏力甚至失語:無論是流於表面的圖解,還是矯揉造作的造型,都在從反面提醒我們:面對人與機器的現在進行時,完全套用過去完成時的視覺模式必然是不倫不類,捉襟見肘。

因此,必須要感謝李志良貢獻了這一出色的作品。他以攝影家的舉重若輕與見微知著賦予這一命題現代而貼切的表達,並將其向更深遠處推進。他讓我們看到「東莞智造」的活力,卻不僅僅止於此。李志良以富於內在邏輯性的多重角度和相匹配的語言形式將這個生動的樣本充分可視化,並讓人們體會與思索:在人工智慧已然進入每一個普通家庭、攝影亦早已成為日常生活方式的今天,「複眼的觀看」既是攝影的觀看,也在以這種觀看反問人類自身的觀看;而最終,它們將共同構建一種前所未有的觀看機制。如同機器與人有史以來彼此深刻地聯繫與改變,那或許是超越想像的。在李志良的照片里,這一歷史性的變革似乎已初見端倪。

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2018年6月19日於廣州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色調分離,碧波分明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