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藥葯源性肝損傷風險識別指導文件發布

中藥葯源性肝損傷風險識別指導文件發布

中藥「天然,無副作用」的觀念,一定要改改了。近日,國家葯監局發布了《中藥葯源性肝損傷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簡稱《指導原則》)。這也是我國首個針對藥品全生命周期(臨床前、臨床試驗期間、上市後)的肝損傷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指導文件。

「中藥無副作用」是誤區

葯源性肝損傷,是指由藥物本身及或其代謝產物等所導致的肝臟損傷,為臨床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嚴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長期以來,由於缺少特異性診斷指標,葯源性肝損傷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中藥因其本身複雜性、研究基礎薄弱、聯合用藥較普遍等因素,其肝損傷往往較為隱匿,肝損傷與中藥的因果關係難以釐清,加之人們對中藥存在「天然、無毒副作用」等認識誤區,研發者和企業對藥品不良反應尚未予以足夠的重視,中藥安全性風險防範與控制難度大。因此,亟須建立一套科學、客觀的中藥葯源性肝損傷評價與風險防控技術體系,從而更好地發現、規避和防範中藥葯源性肝損傷風險。《指導原則》主要用於中藥全生命周期的葯源性肝損傷評價與風險管控,供中藥研發、生產、醫療和監管機構使用。

濫用中藥或致不良反應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消化內科教授賈林認為,儘管一些草藥具有護肝功效,如解毒、抗纖維化、免疫調節和可能的抗病毒作用等,但由於人們對中藥的藥理特性認識遠遠不夠,容易片面認可中草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忽視其存在或潛在的毒性。

賈林表示,某些中藥引起的肝損傷,可能與藥物質量和炮製方法有關。有些患者過分迷信偏方,在沒有醫師指導情況下濫用中藥或不遵醫囑,長期或過量服用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賈林提醒,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中藥,才能避免治病不當而「致病」。(記者陳澤雲、張華,實習生馬可晴)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轉基因「環保豬」 生長快速
澳洲海洋救援志願組織外鐵欄柵上掛了一個口中塞滿煙蒂和海洋垃圾的鯊魚頭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