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印度電影《起跑線》:子女教育只要贏在起點就贏了人生?

印度電影《起跑線》:子女教育只要贏在起點就贏了人生?

子女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父母最為關心的問題。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再也沒有比這句話更能體現可憐天下父母心了。於是,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開始了...而選擇一所好學校,就成了這場戰爭的起點。

前一段時間,印度電影《起跑線》很火,豆瓣給出了8.1分,IMDB7.9分,票房近2億。電影通過不同家庭階層面對的求學難題,向觀眾展示印度家長對於子女教育的焦慮。而不少中國父母看了之後也扎心了,在這部印度電影里看到了自己的苦惱。

中國家長都相信一個道理,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只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未來走向社會的時候能搶佔更多的機會和資源。

那麼,起跑線代表了什麼呢?孩子從起跑線就輸了,以後就不能和別人比了嗎?

教育是一場「階級」戰爭

印度這個國家,有著比中國更殘酷的教育階層不平。

受上千年的種姓制度的影響,印度的階層分化一直比中國更嚴重,而受曾經殖民歷史的影響,英語在印度早已經不僅僅只是一門知識,更是上流階層的代表。

我們可以從心底嘲諷說這句話的人用力過猛,但是當電影中女兒皮雅哭著跑到媽媽的身邊委屈的說:「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而對面的小男孩很認真的說;「她說印地語,我媽媽只讓我和說英語的小朋友玩。」的時候,有哪位家長敢再輕視米圖所說的話。

GIF

即便中產階級經過奮鬥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躋身「富豪」行列,但仍然不屬於上層階級,仍然會遭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擠、歧視和孤立,所以對很多中產家庭來說,讓孩子去「讀最好的學校「,是唯一一條打破階層束縛,獲得社會認可的道路。

作為印度典型的新中產家庭,《起跑線》中主人公一家面對著「進退兩難」的困境。

就像女主人公米圖顧慮的那樣:「在公立學校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可憐的傢伙會害怕和別人溝通,如果別人說英文她就會惶恐,她會不適應社會,她會孤獨和沮喪,如果她開始吸毒那怎麼辦?」

因為上公立學校而導致吸毒,這中間的聯繫令人忍俊不禁,可米圖的焦慮、擔憂的臉,是幾乎每個家長都曾有過的臉。仔細想一下,這種「一步錯,步步錯」的教育觀念,不正是我們的「起跑線邏輯」嗎?

電影中的教育中介也在提醒所有的家長:「如果你們不接受訓練,那孩子就不能進好的幼兒園學校了,如果她進不了頂尖的學校,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的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寫的不是好的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

面對私立名校則手握優質教育資源,擁有著培養無數社會精英的校史。為了讓女兒皮婭接受精英教育,夫妻兩人想盡了各種辦法,不惜從市中心搬到富人區,甚至搬入貧民窟假裝貧民,爭取貧困學生的名額。

教育,已經變成了一場戰爭,不僅是孩子之間的戰爭,也是整個家庭,乃至「階級」的戰爭。

GIF

高凈值人群更重視教育投資

在主人公的想像里,有富人身上應該掛一身名牌。

所以,拉吉和米圖搬家後,為了融進富人圈子,營造出上流人士的生活,在穿著打扮上做了一番大改造,他們浮誇地把所有奢侈品logo都穿在了身上。

然而,精英的身份標識早已更新換代,炫耀性消費已經過時。高凈值人群不再那麼熱衷奢侈品,他們把錢更多的花在了教育上。

南加州大學教授伊麗莎白·科瑞德-霍凱特曾在《炫耀性消費的終結》一文中指出:

美國收入前1%的人在教育上的投入,數額占家庭年收入的6%,比起20年前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產在教育上的開銷則基本沒有增長,只佔家庭年收入的1%。

美國私立小學的平均學費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絕對高過當季款的大牌手袋。教育投入顯然不屬於炫耀性消費,甚至不是物質層面上的消費。它是無形的,長期的投資。

貴族教育不等於最好的教育

這個片子的高潮,並非僅僅以孩子順利入學作結尾。

總算把孩子如願以償送入學的拉吉一家,卻無法真正快樂。

在這兩次搬家的經歷中,給拉吉一家最大衝擊的,或許就在努力趕跑的過程中,漸漸讓他們明白的,教育本質。

當他們搬到貧民窟,因為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對於拉吉一家而言,也是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受到了熱心鄰居無私且真誠的幫助。

希亞姆妻子陪拉吉妻子米塔排隊打水、領糧。

希亞姆的兒子和皮婭一起玩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希亞姆陪拉吉擠公交、找工作,為了湊夠皮婭的學費,貧困的希亞姆甚至不惜幫拉吉一家用性命去碰瓷。

入學的家長面試中有這麼一道題:「貧窮是什麼?」

在面試培訓機構的應試模版里,富人的最佳回答範式是:「分享就是關愛」。

但現實中,貧民窟里的窮人卻用實際的行動教會了何為無私的分享,何為真誠的關愛。

在影片的最後,拉吉在學校的大禮堂上說:「在如今這個時代,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能力,而非人格。

那麼,將孩子送到貴族學校就是最好的教育嗎?

誠然,貴族學校確實會有好的老師,好的教學,好的環境,孩子們在這裡確實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但我們該反思的是,成才之前,要先成人。

這正是導演想通過這部片子傳遞給我們的,最簡單,但又最深刻的道理。

電影的插曲中,孩子們是這樣唱的:

生命只有一次

可我有百種渴望

我會將它們一一實現

生命只有一次

可我有百種渴望

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有著無限的未來與可能。只有當我們順應了孩子的發展,為孩子提供了自然、不扭曲的環境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發現一個人格健全,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他自由勇敢,懂得感恩,抱有善良,有積極的心態。

綜合豆瓣、萌芽研究所BUD、霍姥爺

— END—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文由微信訂閱號鵲說財金編輯整理,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請讀者僅作參考,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涉及其他問題,請立即告知,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鵲說財金 的精彩文章:

TAG:鵲說財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