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哲學的偏見

對哲學的偏見

對哲學的偏見

前幾天,法國高考哲學作文公布,在我朋友圈引起了一些反響。其實在去年也是一樣的,網路上總是有對比歷年中法高考作文的推文來讚歎法國高考作文的高大上,相比之下,中國高考作文更傾向於帶有政治色彩,由此,提議中國應該借鑒法國加入類似的哲學思考方法。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我在一開始也跟幾位朋友發了截圖,但只停留在了比較,在出題方式上法國更多的考慮了其引以為豪有哲學思辯。中國高考需要借鑒反思嗎?需要!需要引入哲學思辯嗎?不需要!我們所需要的是對自身文化思想的反思與踐履。

受兩位法國漢學家的影響,一位是華裔Anne Cheng(程艾藍),另一位是Fran?ois Jullien(於連),我覺得對於中國或者中國思想來說,哲學以及哲學所研究的對象都是舶來品,而對於初高甚至是大學生來說,我們對中國的自身的思想體系都不足夠了解,如果再用西哲的方法來思考,只怕會是捨本逐末,弄巧成拙。

西方哲學與中國思想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兩者最大的鴻溝就在於西哲喜歡拋概念,總想給一個東西下定義,甚至到近現代傾向於用一個概念去推翻另一個概念而把哲學下分成為不同的流派: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唯心論、唯物論、唯意識論……而中國思想重解釋,對於經典文本的解釋,比如經、傳、正義、章句等等,都偏離不開那一根主線——對抽象的「道」追求(《周易》被譽為大道之源,其後世思想皆以此出發)。所以我想問,西方想窮盡一切辦法所追求的,即哲學所研究的對象對於理解中國思想來說真的有必要嗎,或者說真的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嗎?例如法國高考命題一般,用哲學的思維方試去探究「真理」,「人性」,「慾望」等等。我想能給出的最理想的答案是,或許可以。但不考慮中國思想本身的獨特性,想一味的學習「創造概念的技藝」,絕對不可行。

這種獨特性怎麼產生的?

拋開政治,歷史等文化背景,語言是產生這一性質的很重要一個因素。東西方語言結構上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思維方式上的不同,而思維方式又反過來能作用於語言的演變。言與思相輔相成,類似於雞與蛋的問題。「說著希臘語」的哲學,繼承著希臘語強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強調語句邏輯的特點,之後的拉丁語,以及其語系語種皆有此特點。例如笛卡爾似人人皆知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Je pense, donc je suis.)」 想要強調的是「我」這一主體的存在性。因為當我思考懷疑或否定「我」的存在的時候,作為思考主體的「我」一定是存在的,不然就不會有拋出這一懷疑的主體了。所以我們看到在英語,法語中,主語/主體(sujet)是必不可少的,邏輯是不能亂的。而中文裡,卻不大一樣。中文考慮語境,不一定需要主體,或者也不一定需要確定的客體,而是靠「悟」,可以說是語言背後的東西。所以大多西方哲學家稱中國思想為「智慧」而非哲學,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例如中文裡的虛詞「之」字,它既不是指示詞,也不是重複代詞,而是只讓前面的詞成為動詞:有了這個「之」字,動詞的賓語(客體)便是不確定的,抽象的,或者更準確地說,為了不局限於物體的概念。我們可以說這時候動詞表示的動作指向了不確定的事物。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此處的「之」沒有被賦予任何特別的內容,不是給定的真理,不是概念,而只有靠智慧去理解,去「悟」。那是「得之」,「居之」,「安之」的方式,以至於「之」又被描寫成源泉,不管你「取」什麼,不管你是轉向「左」抑或向「右」,它是無所不在的。

那雙方是否有優劣之分呢?

如黑格爾所認為的,中國思想(對「道」的追求)反映了中國人 「普遍性抽象」的思維方式,中國語言的落後反映了中國人缺乏精神、思想貧乏。因為在拼音文字中,一個名詞由連續的語音表達出來,能夠完整地表達一個獨立概念,這是理智固有的最有價值的表現思想的方式。他甚至否定中國倫理精神具有主體性和自由,將中國倫理排斥在人類精神之外,因為他認為精神的首要特性是辯證的運動,而在孔子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這充滿著持守西方霸權的傲慢。他們說東方無視概念,但是恰巧是概念使每個哲學家都只滿足於「粉飾」他所注重的一面。正如荀子說道: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所有人都是對的,只不過從某種觀點上來看才對的。他們誰也沒錯,但所有的人都是狹隘的,因為他們沒有把「假」當「真」,而是把一個「角落」當成了全部。就不也正是哲學現今所要面對的問題嗎?

總之,我們不要忘記受中國孔子的影響極深那些法國啟蒙思想家們,比如以儒生自稱的伏爾泰,他們曾借著「中國熱」之風為歐洲的光明做出一絲貢獻。我想我們可以借西哲思辯這種方法為契機發現兩種文化間的間距,但是以自身思想文化體系的了解是為前提的,一定是基於自身思想傳統上的思考。正如福柯那樣,他就是在所謂「傳統」中找到自己機遇的。最後,我想以程艾藍教授的話共勉之:「中國思想不以觀念、思想的探險等智性愉悅為終極目的,不求如何更好推理,而是要讓自己的人之本性活出與世界更加和諧的境界,成聖是其不息的追求。」

文中人物簡介

程艾藍(Anne Cheng),1955年生於巴黎的中國家庭,入巴黎高師(ENS-Ulm)後致力於漢學研究。現為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中國思想史教席教授,曾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法國東方語言文化研究院(INALCO)等機構從事中國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學。譯著《論語》堪稱歐洲漢學界權威譯本。主持編撰多部作品,如《當代中國思想》、法漢對照「漢文書庫」系列叢書等。

弗朗索瓦·於連(Fran?ois Jullien),法國著名哲學家﹑漢學家,現為法國第七大學哲學系教授、法國當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著名漢學家。他的研究涉及中國古典思想,中國傳統文學和美學理論,歐洲和中國跨文化比較等。著有《論普世》、《迂迴與進入》、《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等二十餘篇漢學作品。

笛卡爾(Rene Descartes),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他與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一同開啟了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轉向。他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近代哲學之父」。

黑格爾(G. W. F. Hegel),德國哲學家,他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伏爾泰(Voltaire),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著名學者、作家。他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泰斗,被譽為「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和「思想系統的歷史學家」。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福柯是所有的非西方文明不可能產生出來的一個典型的西方知識分子。甚至可以說他是英、美、德國都不太可能產生出來的典型的法國知識分子,也就是那種離經叛道的叛逆人士。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我們

把時間交給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八里村的愛恨情仇
父母的堅持有時候是錯誤的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