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詩閑讀:「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唐詩閑讀:「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李白的詩氣勢雄闊,讀來讓人心胸大開,其中緣由之一,就是擅用誇張手法,並且擅用數字,經典的句子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瀑布的長度當然沒有三千尺;「會須一飲三百杯」,飲酒一次就是三百杯顯然也不現實,這當然是誇張,但不這樣,怎麼能「與爾同銷萬古愁」;甚至李白對人生的總結就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李白一發愁就飲酒,「愁來飲酒二千石」,他眼中的桃花潭也足有「三千尺」那麼深,他眼中的天台山有「四萬八千丈」那麼高,他眼中的荷花是「一丈荷花開」……

寫詩詞用數字易出氣勢,易出蒼桑感,比如李煜的「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再比如毛主席的「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李白的詩中,《秋浦歌》(其十五)是課本詩,當時上課時,還不知道這是系列詩,只記得《秋浦歌》這個名字,老師要求背誦,但這樣的詩,真的給人印象特別深,哪裡還用背,只讀了一遍,就再也忘不掉了。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一個人的白頭髮怎麼可能有三千丈那麼長呢?就算古人一生不剪髮,一生的頭髮積累下來,從小到老,也沒有三千丈啊!而且,這些白髮是因為愁思的原因生長出來的,《白毛女》里,喜兒的頭髮也是白的、也很長,於是猜想:或者喜兒愁生白髮最初的靈感,就來源於李白的白髮三千丈吧。

唐詩閑讀:「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芭蕾舞劇《白毛女》劇照)

第二句最初老師說,「箇」,就當成「個」字理解就好了,並沒有往深處去講解,「個」是什麼意思呢,學古文字之後理解,「個」其實就是「竹」字的一半。因此,這裡或者還有頭髮像竹子那麼長的誇張用法,就是說頭髮長且白,而又白又長的累積出來的重量最終都疊在一個字上找到了原因和承重處:愁!

愁深似海!愁無著處,李煜說愁得「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說舟兒「載不動,許多愁」,這已經愁得無處安放了。但這種愁,是不與主體產生生理關聯的愁,最多只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罷了,人本身並不產生生理變化。春秋時,伍子胥因為過昭關曾經一夜白了頭髮,愁是能使人頭髮變白的,這是生理上的直接關聯,到了李白這裡,因為愁,他生出了三千丈的白髮,看似無理,卻寫出了愁之深、愁之重。他為什麼這麼愁呢?

唐詩閑讀:「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的石雕)

李白的一生是這樣的:

他祖籍隴西成紀(就是現在的甘肅省秦安縣,李白的老家不在國外),大致隋朝末年,舉家遷徙到中亞碎葉城(這個地方是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於是有人說,李白是胡人,是外國人,緣由即在於此,其實這個地方,只是他的出生地,他的整個有意識的人生,都在中國境內度過)。大概在李白五歲的時候,他們家又舉家遷入綿州彰明縣,就是現在的四川江油,李白在這裡度過了他少年的讀書學習階段,是四川的山水人文滋養了李白,沒有蜀地,就沒有李白。二十歲時,李白隻身「仗劍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有一段時間寓居在安陸(就是現在的湖北省安陸市,這是他當上門女婿的一段時光,這段時光他是希望通過妻家的社會關係找到進身之階的,因為妻子的爺爺是前任宰相,人脈還是有一些的)。

結婚之後,李白並沒有困於家庭,他到處遊歷,結交名流,干謁權貴,他希望利用這樣的方法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隋唐之際剛剛施行科舉制度,非常嚴格,科舉之路要想走通,在唐朝來說,太難了,唐代科舉取士規模很小,進士科得第很難,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新科官員中通過科舉考試錄用的,只佔5%左右,而且,進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資格,還要通過吏部的考試才能作官。更何況,自負的李白也不屑於走那條路。可是,十年漫遊下來,李白卻一事無成,除了寫了很多詩,認識了很多詩人外沒做成什麼大事。後來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遠揚,最終,詩名給他帶來了機會。

唐詩閑讀:「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醉酒的李白)

天寶初年,唐玄宗召他進京,任供奉翰林,他終於有機會有可能施展抱負了。不過這時的唐玄宗已經認為天下太平(他已經做了30年皇帝了,眼看著海內昇平,社會富庶),沒有國家大事可供投擲精力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玩樂上,李白的任務就是陪玩。不久,由於性格原因,李白幾乎得罪所有的當權者,玄宗也開始厭惡他,於是大概在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前前後後,李白大致在皇帝身邊呆了三年時間,並沒有得到一展報國之志的機會,只是陪皇帝取樂作詩罷了。這以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終日以酒度日。他當然不想只是陪皇帝飲酒寫詩,他是想「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但最終他只落了個「賜金放還」的下場,皇帝和權貴們說,你不是看不慣我們嗎,你不是有才嗎,你接著寫詩去吧。「詩才」是李白的進身之因,也成了李白放歸的冠冕之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此時李白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李白答應了,他認為這是他報國的機會到了,但是,命運又給他開了個玩笑。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肅宗是正統的王位繼承者)被消滅,李白因為加入過叛軍(儘管他是想報國罷了)受到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就是現在的貴州),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現在的江西九江)、宣城(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也有一說是沉江而死)。

唐詩閑讀:「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

(失意衰老的李白)

寫這首詩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已到衰年,偶爾攬鏡,只見滿頭白髮,報國之志是不可能實現了,自然規律也終將擊敗這位天縱之才,於是他「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要報國,需要見到皇帝入仕啊,可是他明明已經陪伴過皇帝,要施展才華,入仕是不二選擇啊,可是,明明自己並不適合眼前的名利場啊!他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和方向了,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眼望著行將衰老鏡中的自己,一腔孤憤無處排解,這是何等的哀愁,這是何等的不甘,於是他滿懷激憤,發出了「白髮三千丈」的孤吟。

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孤吟並沒有作用,孤吟的也不只李白自己。

(【唐詩閑讀】之58,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說文解字》第28課:伍子胥挖眼懸門,跟「玉」部有關聯的故事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