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遊戲成癮被列入精神病,那玩家犯法就不用負責了?你想多了……

科技日報記者 李穎

剛過端午小長假

「你知道你被列入精神病了嗎?」

朋友的一句玩笑

讓酷愛玩遊戲的小劉直接懵圈了

「什麼情況?」「我咋成精神病了?」

原來,在朋友圈裡小劉玩兒遊戲那是相當的著名,他要說自己是第二,估計就沒人敢說是第一。無論是手游吃雞或王者榮耀,還是網遊遊戲英雄聯盟排第一和dota2,遊戲越火小劉玩得越嫻熟。用小劉的話說,只要能讓我玩遊戲,不吃不喝都無所謂。

那麼,小劉這樣玩遊戲算不算遊戲成癮呢?是否要被入到精神病的行列中呢?

沉迷遊戲、網癮到底是不是病、該不該治?國內外學者對這個問題一直爭執不下。在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遊戲成癮被正式列為一種精神疾病,相關規定自6月19日起生效,同時,將通知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這是否意味著將來條件成熟之後,遊戲成癮患者不僅能得到醫保基金的保障,還能得到正規醫療機構的治療。若真是那樣,無疑是遊戲成癮患者及其家人的福音。

遊戲成癮不是「毒品依賴」

對於「遊戲成癮/網路成癮」是否界定為精神疾病,十幾年來國內外學術界開展了反覆論證和爭議。原北京軍區總醫院陶然主任一直堅持「網癮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更多的學者則認為網癮或遊戲成癮只是其他心理問題的表現。

「所有成癮行為,從專業上講就是成癮性疾病,又稱之為『物質成癮和非物質成癮』。」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質成癮包括俗稱的毒癮、處方葯成癮、酒癮、煙草成癮等。

非物質成癮又稱之為「行為成癮」,包括賭博成癮、遊戲成癮、戀物成癮、性愛成癮等。「按照標準,遊戲成癮應歸入行為成癮範疇。」

正常的上癮和病理性的成癮行為並不是一回事。成癮開始往往是因為興奮;後期是不做就會感到特別痛苦;最後是患者的自身社會功能有了重大影響。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藥物依賴副主任醫師盛利霞看來,遊戲成癮被歸屬為精神疾病,是有著嚴格標準的。

「疾病診斷需要綜合評測,關鍵要看遊戲人員對玩遊戲的時間、玩遊戲的強度以及頻率等是否喪失了自我行為控制力,是否讓遊戲完全支配了生活等。」盛利霞強調,遊戲成癮疾病診斷,時間標準是一個重要因素,相關行為至少持續為12個月才能確診,而疾病的嚴重程度則要看患者社會功能是否受損,工作學習能力是否下降,遊戲是否放在最優先的位置等。

另外,盛利霞也表示,普通的玩遊戲達不到精神疾病程度,如同一般人喝酒抽煙不能算精神疾病一樣。即使遊戲成癮最終被ICD正式列為精神障礙,我們也必須清楚,遊戲不是毒品,玩遊戲的人很多,真正成癮的只是少數。「因此,遊戲成癮疾病診斷不能擴大化。」

其實,不能僅僅將遊戲成癮看成是一個疾病分類,而是要分析為什麼會導致遊戲成癮。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在現實中找不到獲得感,以及無法完成的社交,反而在遊戲中找到了。在虛擬世界裡得到肯定的他們更加沉迷於遊戲,由此循環往複導致忽略現實世界。這或許才是很多人沉迷遊戲的原因。

盛利霞透露,從臨床來看,一些遊戲成癮患者還存在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既需要在專業機構進行系統的心理治療,對其進行正向引導,更需要配合藥物治療。但是,尷尬的是,目前專門針對於遊戲成癮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仍然比較缺乏。

遊戲成癮「入病」有助規範診治

有統計顯示,截止2017年12月的數據,我國網民已高達7.7億,網路活動與民眾生活關係日益密切。「上網或網路遊戲,已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活動。」航空總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喻小念教授認為,作為精神疾病如何界定遊戲成癮、網癮等疾病,卻不是那麼簡單的。「因為遊戲成癮和精神疾病存在一定區別的,並不能以簡單的上網或網路遊戲行為本身即做出判斷,必須由醫療機構的專業醫師,嚴格按照精神疾病的相關標準才能做出合理判斷。不能將遊戲成癮和精神疾病簡單化、概念化、標籤化。」

許多人之所以對遊戲成癮列入為精神疾病表現得異常氣憤,是因為對精神疾病有一些錯誤的聯想。「去掉對精神病的認知恐懼,將遊戲成癮列入疾病的範疇,顯然是有利於規範治療的。」喻小念表示,如果遊戲成癮正式劃歸為一種疾病,那麼對患者接受正規治療將有很大幫助。因為不列入精神疾病,醫院是不能收治的,如果正式列入疾病分類,醫院就可以收治了。最終的目的是為遊戲成癮者提供更好的治療,這點其實比「爭論遊戲成癮到底是不是一種病」來得更為重要——畢竟如何更規範地幫助沉迷於遊戲的人擺脫困境,這才是第一位的。

另外,喻小念指出,對於WHO的規定大家不必恐慌,因為精神疾病的範疇很廣,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並不一定會影響人的社會功能。

如果按照診斷標準,患者的遊戲成癮一旦確診為精神疾病,那就意味著患者的社交功能有所退化,出現了嚴重的精神障礙,但如果患者只是階段性的困擾,通過正規的治療,是完全可能痊癒的,不會帶著「精神疾病」的標籤過一輩子。

盛利霞也表示,從臨床經驗來看,廣大遊戲愛好者遠沒有到成癮性疾病的程度,而且發病率也不高,因此,不需要因為「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這樣的字眼,就產生不必要的擔心。

精神病人也沒有「殺人執照」

需要格外重視的是,網路上對於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存在著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有玩兒家自嘲說「打遊戲也成精神疾病了,所以,以後因為玩遊戲混淆現實虛擬而殺人的話,是不是可以拿個精神病證書,有了『殺人執照』就不用判死刑了?

「不,不,不。」盛利霞一連說了三個「不」。

「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和荒謬的!」盛利霞表示,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病範疇並不意味著違法不承擔責任。在我國,精神病患者需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要看其犯罪時是否能夠辨認或者控制自己的行為。「患者受精神分裂症幻想出現犯罪行為,經過司法鑒定,不具備或部分具備行為責任能力的時候,應承擔不同的法律制裁。」

我國現行《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於那些無需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患,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為所欲為,因為作為他們的監護人,會為他們無意識的行為承擔責任。至於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的精神病患,他們有可能免除相應的牢獄之災,但強制治療應該很難逃掉。

醫學就是科學,對遊戲成癮持一種謹慎態度是應當的。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進行干預和治療,這是正規醫療機構的職責。WHO此次將遊戲成癮納入疾病範疇,目的也是在推動其診斷和治療的規範化,同時提醒公眾提高遊戲自控力。

專家一致強調,只有將遊戲成癮列入疾病,才能堵住非法診療的亂象。有了診斷標準也就意味著今後醫生會把「遊戲成癮」作為正式的診斷結果來進行對待,進而開處藥方、提供治療方案,也會有更多地研究者按這個類目來進行相關的數據收集和分析,以促進新療法的產生。只是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深入,診斷標準、治療體系都尚未成熟。因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怎麼破?杜祥琬倪光南都來支招了
和科技界大咖對話中國核心技術之痛,我們等你來!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