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把它們從死亡邊緣拉回,希望明年沒有饑荒

你把它們從死亡邊緣拉回,希望明年沒有饑荒

GIF

丹東 · 大濱鷸取食光滑河藍蛤

感謝社會各界對今年春季在鴨綠江口濕地區域遭遇饑荒的大濱鷸、斑尾塍鷸及其他鴴鷸類的慷慨相助!

經過人工補充光滑河藍蛤,它們已獲取到所需食物並從黃海區域繼續遷徙飛往繁殖地。

前情提要

「東亞最大的鴴鷸類聚集地」遭遇饑荒

鴨綠江口濕地是目前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路線上鴴鷸類水鳥最為重要的停歇補給站,被譽為「東亞最大的鴴鷸類聚集地」。

這些鴴鷸類水鳥在此主要以雙殼類(光滑河藍蛤和四角蛤蜊幼苗)等底棲動物為食。3月下旬,復旦大學鴨綠江口鳥類研究團隊在灘涂底棲動物調查時發現,灘涂上可以供大濱鷸和斑尾塍鷸取用的食物處於歷史最低水平。

2018年3月灘涂上大批死亡的四角蛤蜊

阿拉善SEE接到求助後緊急響應(點擊了解?《極端低溫致數萬瀕危遷徙候鳥面臨饑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參與緊急救援!》),連同其他夥伴機構,迅速展開「鴨綠江口濕地試驗性食物補充計劃」······

GIF

食物補充成功,還有驚喜發現

今年4月,任鳥飛項目組來到丹東,協同丹東志願服務聯合會快樂奉獻義工站的愛心人士,選擇自然保護區外養殖戶承包的潮間帶灘涂作為投食試驗區域,分批次投放了100餘噸光滑河藍蛤。

GIF

食物補充區域投放光滑河藍蛤

在大潮的高潮時段,將光滑河藍蛤用船運到灘涂的投食試驗區域進行投放。

在灘涂上設置的投放試驗區域標記

鳥類對投放食物的反應非常迅速,潮水退下去之後,它們就能夠快速發現補充的食物並且開始覓食。

光滑河藍蛤投放試驗區覓食的大濱鷸種群

在一個投放區域,鳥的最大數量往往出現在投放的第二天。第三天,大部分食物被鴴鷸類取食,同時投放區域鳥的數量也下降,直到再次投放。

光滑河藍蛤投放試驗區覓食的斑尾塍鷸和大濱鷸群

至少一萬餘只鴴鷸類受益於人為補充食物,在光滑河藍蛤投放區域覓食鴴鷸類的數量最高約13,000隻。

觀鳥者還驚喜地發現,在投放區域觀察到可識別個體(通過編碼旗標和旗標彩環組合識別個體)的鴴鷸類達近600隻。

佩戴西北澳編碼旗標的大濱鷸取食光滑河藍蛤

希望它們在下半年被澳大利亞、紐西蘭及其他非繁殖地的觀鳥者觀察到,這樣便能確切證明它們成功完成了遷徙。

GIF

科學論證:食物補充行動的合理性

本次投食試驗計劃在行業內引起了廣泛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為何選擇投食方案?」、「是否會對當地環境帶來負面影響?」等方面。(點擊了解?《鳥類專家出謀劃策:阿拉善SEE啟動資助鴨綠江口遷飛候鳥緊急救助行動後續》)

大濱鷸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特有種,它們主要以雙殼類軟體動物為食。由於種群數量下降迅速,已經被IUCN紅色名錄定為瀕危物種。2018年春季北遷期,它們在黃渤海區域至少鴨綠江口和蓋州兩個能量補給地面臨極其嚴重的食物短缺,這可能一定程度上與2017/2018年冬季極端寒冷的氣候有關。

遷徙的大濱鷸

如果鴴鷸類在食物補給地不能積累足以完成遷徙的能量,已有研究充分證明這將導致其死亡率上升。

另外,像大濱鷸這樣壽命較長的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一旦下降則很難恢復,保護難度也將大大增加。

鑒於大濱鷸的瀕危狀況及種群數量持續下降(該物種在澳大利亞已被列為「極度瀕危」)以及專家的呼籲,項目組決定為它們補充食物以幫助它們完成遷徙的旅程。

光滑河藍蛤廣泛分布在中國沿海,是大濱鷸的主要食物來源,同時在其他一些鴴鷸類(包括斑尾塍鷸)的食物組成中也占極高的比重。

光滑河藍蛤

光滑河藍蛤曾是北黃海區域的優勢種,曾多年是大濱鷸、斑尾塍鷸等鴴鷸類的主要食物。在大濱鷸的覓食區域內投放活體的光滑河藍蛤,不會存在外來物種入侵和導致鴴鷸類行為退化的風險。因此專家建議投放適量光滑河藍蛤,並且控制投放面積作為試驗性質的投食,以期為大規模的保護行動提供參考依據。與當地養殖戶通常一次在灘涂上投放數百噸蛤苗相比,本次投放試驗的投放總量較少且分批次投放,投放區域為光滑河藍蛤可以自然生長的區域,不會對當地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同時,光滑河藍蛤貨源來自蜆子加工廠的原料(通常被加工成蜆肉出售),且採集于山東、河北、天津等地區的潮下帶區域,不會影響到當地鴴鷸類的食物來源。

綜合各方意見,緊急人為補充光滑河藍蛤的試驗方案具備較為充分的合理性與可執行性。

GIF

標本兼治:呼籲建立長效保護機制

必須明確的一點是,食物補充只是應對今年突髮狀況的暫時應急策略,儘快研究出更加有效且長期的應對策略才是根本。

由於最近幾十年的灘涂圍墾,中國沿海尤其是黃渤海區域的灘涂面積已經減少了超過50%,這意味著鴴鷸類的棲息地正快速喪失。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黃渤海區域的棲息地喪失和退化是導致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路線鴴鷸類數量下降最重要的原因。

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研究團隊多年前便開始關注黃渤海區域濱海灘涂濕地鴴鷸類的食物狀況。然而,除了遼寧鴨綠江口、河北南堡等少數幾個研究地點,黃渤海區域大部分鴴鷸類棲息地的食物情況並不了解。近十多年來,沿海地區針對鴴鷸類等水鳥的調查活動蓬勃發展,大量的調查結果為確定鳥類關鍵棲息地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但目前仍缺乏對灘涂濕地棲息地質量(特別是鳥類食物狀況)的了解,這已成為當前鴴鷸類保護的一大瓶頸。

雄性斑尾塍鷸在取食光滑河藍蛤

近年來,灘涂過度圍墾所導致的鳥類棲息地面積快速減少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但同時,保障鳥類的棲息地質量同樣重要。目前急需多學科的研究團隊對黃渤海區域的灘涂濕地生態系統開展綜合研究,加深對這一重要區域的整體認識,並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提高生態系統的健康水平。棲息地保護是物種保護的基礎,人工補充食物可以救急,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物種保護的問題。

候鳥棲息地保護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加入,需要更廣泛的社會大眾參與,需要當地企業認真擔負環境保護的責任,還需要政府部門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只有多方協同,長效保護機制才有建立與實施的基礎。

GIF

感謝大家的支持!

本次投食試驗項目由丹東志願服務聯合會快樂奉獻義工站的愛心人士執行,光滑河藍蛤投放區由當地灘涂承包方免費提供。

丹東志願服務聯合會快樂奉獻義工站

活動當天,任鳥飛工作組成員奔赴現場,與項目組一同參與試驗性投食救助活動。

任鳥飛在一線

最後,對參與本次活動的所有個人、組織,我們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感謝本項目的各捐助方和協助方:

阿拉善SEE基金會&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

Pukōrokōro Miranda Naturalists』 Trust

BirdLife Australia

Wader Quest

香港觀鳥會

編寫:任鳥飛

圖片獲取自本次項目活動組

「任鳥飛」項目,是守護中國最瀕危水鳥及其棲息地的一個綜合性生態保護項目。該項目將在2016-2026年間,以超過100個亟待保護的濕地和24種珍稀瀕危的水鳥為優先保護對象,通過民間機構發起、企業投入、社會公眾參與的「社會化參與」模式開展積極的濕地保護工作,搭建與官方自然保護體系互補的民間保護網路,建立保護示範基地,進而撬動政府、社會的相關投入,共同守護中國最瀕危水鳥及其棲息地。在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的資助下,阿拉善SEE基金會將與紅樹林基金會共同打造「任鳥飛」項目。同時,該項目也得到了阿拉善SEE華北項目中心、華東項目中心、深港項目中心,以及騰訊公益基金會與社會愛心用戶、企業等的共同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拉善SEE公益機構 的精彩文章:

TAG:阿拉善SEE公益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