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姥姥和外婆打起來了,你幫誰?

姥姥和外婆打起來了,你幫誰?

這幾天,姥姥和外婆吵得不可開交,你要幫誰啦?

外婆和姥姥本來是一個人,幹嘛吵架?在滬教版的小學二年級第二學期的語文書里,她們還「打起來」了。

原來,書里收入了李天芳的散文《打碗碗花》,文章裡面的「外婆」,全部被編者改成了「姥姥」,引起了網友的強烈質疑!

姥姥」是普通話語辭彙,而「外婆、外公」屬於方言。

「姥姥」是普通話「外婆」是方言,這個判斷正確嗎?

查詢《北京方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詞條下面,有這樣幾種解釋——

一是兒童稱老年婦女,如劉姥姥;二是反駁詞,相當於「哼」「胡說」,如「給他?姥姥!」這是從滿語longlongseme演變而來的,今天京罵中的「姥姥」即是此謂;三是用于堅決反對,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來了我也不給」;四是指外婆。

之所以引述這段,只是想說明兩點:其一,外婆並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話,解釋「姥姥」的時候就用到了「外婆」,可見,外婆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通用語,在詞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釋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經成為了通用語。

其二,姥姥本來也是方言,或者說,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話。如果說,因為「外婆」是方言而不能進教材,那麼,恐怕「姥姥」也有方言的嫌疑。

順便說一下,如果從語義上分析,「外婆」可能比「姥姥」更能清晰地表達當事人的身份。

我們知道,中國人的稱呼不僅僅是稱呼,更是一種身份的確認,用稱呼來標示關係的遠近親疏。比如,內親和外戚是不同的,內是同姓,外是不同姓,內是父族,外是母族。「外婆」的「外」,就是準確地表明了身份。

方言和普通話到底是什麼關係?

事實上,和許多人的想像不一樣,方言和普通話的關係並非彼此對立,互相排斥。歷史地看,漢語言一直是雙軌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語,一面是方言。二者並行不悖。

《論語》記載,孔子當時和弟子們講《詩》《書》用的就是雅言,執行重要典禮、儀式的時候,也要用共同語——雅言。回到家中,則講當地方言。也就是說,共同語在公共場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間,或者村裡鄉人的相聚場合使用,這就是中華文明自古以來雙軌並行的語言現象。這種現象在人類文化史上都是很獨特的。

上古時代的漢民族共同語稱為「雅言」,到了漢代稱為「通語」,明清時代稱為「官話」,民國初年稱為「國語」,新中國以後叫「普通話」,名異實同,本質上都是民族共同語。而且,共同語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區的人們為了溝通的需要,不斷相互模仿,相互遷就,相互調整,相互融合而逐漸產生的。從這個角度說,沒有方言,就沒有共同語。

方言一旦消失,也會影響共同語的發展。因為,共同語在演化過程中,在不斷吸收方言的成分以豐富自己。比如,現在普通話中的「尷尬」是從吳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從客家方言吸收的,「炒魷魚」「買單」是從粵方言吸收的,「抬杠」是從北京方言吸收的,等等。近年來,「討說法」「大忽悠」「不折騰」等方言被大眾接受並進入普通話,也是方言影響共同語的明證。

即使在推廣普通話的語境下,方言和普通話也是不矛盾的。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就曾指出——「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的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推廣普通話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滅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會長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也不能用人為的辦法來消滅。」

圖:全國主要方言示意圖

來源:新京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荔枝網 的精彩文章:

TAG:荔枝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