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家爭鳴:孔子問道於老子

百家爭鳴:孔子問道於老子

《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這是史記里記載孔子問老子時,老子說的第一段話。老子的這番話,對孔子而言,無異於當頭棒喝。

得知孔子來訪,老子親自出門迎接。孔子依照當時的禮節,從車上下來,捧著作為見面禮的大雁,行弟子禮。

關於孔子問禮老子,所帶大雁為禮物。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孔子送的禮物是很講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大雁通常結伴遷徙,在隊伍中年長的在前面,弱小的在後面。這樣叫作「雁行有序」,它象徵著禮數。孔子是在告訴老子,您是長者,這一次我作為學生向您請教。

這第二種說法是,按照周朝的禮制,規定大夫之間的禮物是大雁。因為孔子和老子,當時都不是上大夫的身份,所以,以大雁作為禮物是頗為合適的。

古時候,大雁作為候鳥,秋往南飛,春往北歸。守時守節,所以用大雁來象徵著信用,也常作為男女定情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遷徙時隊列整齊,頭雁強壯有力,老弱大雁緊隨其後。長幼有序謂之禮,古人常用大雁作為師生長幼的見面禮;大雁雌雄一對,從一而終,象徵著忠貞,也常作為婚禮的賀禮了。

無論是象徵愛情還是象徵著守信,大雁都只能作為贄(zhì)禮,也就是第一次見面時送的禮物。

見到孔子來拜訪,老子很高興,拉著孔子的手就往屋裡走。和老子隨性自然的風格不同,孔子是非常講究長幼尊卑的禮節。關於老子的年齡到底有多大,史料上並沒有準確的記載,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老子比孔子大上十幾歲那是一定的,所以孔子見到老子時,行師生之禮那是絕對正確的。

孔子讓自己隨行的人在門外恭候。自己和老子進了屋子,老子坐在堂上,孔子謙恭地站在堂下。老子其實不太看重這些繁文縟節的禮數,但他從這些細節當中看出,孔子謙虛認真、尊老敬德的高尚情操。

這一次,孔子向老子求教了不少的問題。由於此時老子已在周朝任職將近三十年,早已看透官場的腐敗,對周禮也了解得清清楚楚。因此對孔子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你研究的學問,都是已經去世很久人所說的。前人說的話,要活學活用,不可拘泥執著。時運到了,君子應大濟蒼生;時運未到,任你本領再大,仍不為世所用啊。我聽說真正的富商,表面上絕不張揚財富;真正的賢人,看上去卻像愚人一般。你應該少一些驕狂,少一些執著的念想。我所能告訴你的,也就是這些了。」

從老子的這番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出孔子當時一定表現出了要大濟蒼生,拯救天下的雄心壯志,而老子認為不是時機,故應該深藏不露為好。這番教誨,使孔子深受啟發。

在老子那待上一段時間之後,孔子向老子辭行。老子很喜歡孔子的博學和儒雅,也依依不捨,於是送孔子出門。兩人出了門,老子語重心長地說道:「富貴者送人以財富,仁義者贈人以警語。我不富貴,沒有錢財送給你,願以數語相贈吧。當今之世,聰明的人會遭遇到困難,是因為他喜歡說人是人非的緣故;博學多識的人會遭到不測,那是因為他喜歡揭別人的惡端。作為子女應該心存父母,作為臣子應該心系君上,不能總想著自己啊!」

孔子頓首道:「先生之言,實令弟子受益匪淺。」

此時的孔子正值壯年,而老子已經是五十幾歲的人了,對事物的認知自然要比孔子通透許多。

人生難免身陷世事紛爭,對前賢的過分倚重,往往會固步自封,對個人的認知不清,往往會舉步維艱,對虛名的追逐,往往會失落迷惘,這些都會讓我們忘記本身的幸福和愉悅,沉浸於俗世的勾心鬥角,最終是身心疲憊。

老子的學說「以自隱無名為務」,不求顯赫於當世,這一點跟孔子也是有差別的。

《史記》中記載,「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老子則自隱無名為務,所以異趣也。」

雖然儒學和道學其志各異,但孔子從老子那裡學到的東西讓他對儒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開創了與舊儒學完全不同的新儒學之道。

—— 明天再見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記 的精彩文章:

百家爭鳴:老子論道於黃河之畔

TAG: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