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慎獨」,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在別人聽不到的時候,也要謹慎自己的言行。」

慎獨,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不做壞事比較容易,而在獨處時也能一樣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事,則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慎獨,其實就是「慎心」,要誠其意,在各種物慾的誘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財氣,總歸「吾心有主」,不為所動。慎獨,其實就是「慎始」,做任何事從開頭就要十分謹慎,如果開始時就不謹慎,還怎麼能保證有好的結局呢?慎獨,其實就是「慎終」,「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當事情結束時,要像開頭一樣慎重對待。慎獨還需用禮來約束自己,就不會離經叛道,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慎獨還需克服源自動物性的「利己」性。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一次,昌邑官員王密帶十金黃金,深夜去拜訪楊震,並說:「暮夜無人知。」楊震嚴詞拒絕了這份厚禮,回答說:「天知、地知、

知、我知,何謂無人知?」王密慚愧而歸。這個歷史故事體現了「慎獨」的真實含義,為我們樹立了「慎獨」的典範。可以說,楊震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慎獨」的境界。

曾國藩給子孫留的遺囑中說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東漢鄭玄也提到「慎獨」一詞,他說:「小人閑居而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不見,聽之無聲,猶戒懼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也。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必肆盡其情也,若有覘聽之者,是以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由此可見,鄭玄的所謂「慎獨」就是指一個人在獨居、獨處時,在其行為不為他人所見所聞之處,也要時刻做到謹慎遵守道德規範。

慎獨是一種情操,面對權利、金錢、美色的誘惑時,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情;在缺乏公眾監督的情況下,保持一份清醒的自律頭腦。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下不欺地;每動一心,每動一念,應明天知,地知;每一舉止,應知舉頭三尺有神明,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而獨處的情況下,嚴於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獨」是十分必要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宿小粟 的精彩文章:

TAG:宿小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