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227期 二級學會巡禮——洛陽散文學會:楊亞麗歷史隨筆二則

第227期 二級學會巡禮——洛陽散文學會:楊亞麗歷史隨筆二則

原標題:第227期 二級學會巡禮——洛陽散文學會:楊亞麗歷史隨筆二則


楊亞麗歷史隨筆二則


作者簡介


楊亞麗,女,洛陽人;偶讀詩書,尤喜歷史;洛陽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洛陽文學院第三屆簽約作家。


楊亞麗歷史隨筆二則


宋之問「龍門奪錦」

唐詩中有首五言絕句《渡漢江》,辭藻平實,初看無奇,仔細品咂,卻飽含著深厚的情感。詩句如下:「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後兩句尤其著名,是唐詩佳句,常為愛詩之人津津樂道。


《渡漢江》的作者宋之問,在唐詩這個百花園中,也佔有重要的席位。他出場璀璨,結局黯淡,令人感慨萬千。他的一生中,最得意之時除去上元二年(675)登科之喜,大約當屬洛陽「龍門奪錦」之時吧。


《新唐書·宋之問傳》上說「武后游洛南龍門,詔從臣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後賜錦袍,之問俄頃獻,後鑒之嗟賞,更奪袍以賜」。一天,武則天與群臣到龍門遊玩,面對山青水綠,武則天心情甚好,興緻所致,就發起了一個文化活動:應制賦詩。眾人須遵從題目,各自賦詩一首,然後評出優劣,獎品是一領錦袍。這是武則天熱衷的文化遊戲,《升仙太子碑》《夏日游石淙河詩並序》《秋日宴石淙河詩並序》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詔令一出,群臣或低頭吟哦,或冥思苦想,或極目遠眺,總之是十分投入。關於這段歷史,《唐詩紀事》記載:「武后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虯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後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就奪錦袍衣之。」這段話與《新唐書·宋之問傳》一般無二。只不過,更詳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


左史東方虯思維敏捷,下手快,立刻呈上一首。武則天看後,連說不錯,便把錦袍賜予了他。東方虯受寵若驚,壓抑不住眉間得意洋洋,謝恩後歸座。眾人無不艷羨。東方虯屁股還沒坐穩,宋之問卻呈上了自己的《龍門應制》,洋洋300言,用典無數,壓21韻。武則天看後,頻頻點頭,十分中意,稱讚其「文理兼美」,意思是說立意結構文采無一不美,當拔得頭籌。眾人傳閱後,也不得不服。可憐東方虯連錦袍的式樣還未拎清,就歸了宋之問所得。

相信那時候的宋之問,內心定然狂喜萬分。他一直想獲得武則天的青睞,奈何沒有門路,只好去曲意逢迎張易之弟兄,誰叫人家是女皇帝的頭號小鮮肉呢。這次用詩才獲得武則天的嘉許,也許就是自己通往飛黃騰達的開端呢?更讓宋之問高興的是:這蘊含榮耀的錦袍,是從旁人手裡「奪」來的。有了「奪」,就有了勝負之分,自己是贏家,這比尋常賞賜更加有意義,也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這一事件,在當時肯定是多日的新聞效應。街頭巷尾,無人不曉這場由皇帝引發的「詩壇佳話」,宋之問自然是受益者咯。


說起宋之問,的確有相當高的詩才。這次龍門奪錦,並非偶然。據《唐詩紀事》上說,有年正月三十(晦日),唐中宗在長安(今西安)攜群臣遊歷,見景色優美宜人,遂命人在昆明湖畔搭建彩樓,詔令群臣玩起了詩歌遊戲:還是應制詩。不過,這次事件的主人公是才女上官婉兒,主要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優秀的詩歌評論家。


眾人把自己寫的詩稿交付彩樓上的上官婉兒,讓她來評論優劣。只留下的一首當做宮廷樂隊的新曲填詞。這是多麼榮耀的一件事兒啊。半晌,紙片紛紛從樓上飛落,唯獨不見沈佺期和宋之問的。又過了一會兒,一紙悠然落下,一看是沈佺期的。除了詩句,還有上官婉兒的評語:「沈、宋兩詩才勢均力敵,難分高下,只是沈詩尾聯『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詞氣已盡,顯得萎靡。」


最終,宋之問又拔得頭籌,因為上官婉兒是這樣評判的:「宋詩尾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詩力健舉,餘韻悠長。兩詩相比較,宋詩略勝一籌。」上官婉兒的評判,歷來為詩詞評論家所信服,也從側面證明了初唐「沈宋」,也有宋排名在前之時。這也應該是宋之問揚眉吐氣的又一個事件。

兩次應制,兩次奪魁,宋之問確實有實力。可惜,這位唐代律詩的開創者,詩品清麗,本可以以詩才立世,卻長了一顆「濁心」。一心趨炎附勢的他,偏偏政治眼光又太差,屢屢站錯隊而受到牽連(而最讓人不屑和詬病的是,他殺了親外甥奪詩的惡性)。他走下坡路的曲線大約是這樣的:張易之弟兄被剪除後,他受牽連被貶瀧州參軍,此間他受不了思鄉之苦,偷偷回洛陽,路過漢江時,一時悲情,寫下了《渡漢江》,成為千古名篇。


也不知道,他在顛沛流離之時,會不會想起「龍門奪錦」和「昆明湖奪魁」那幾場意氣風發的情形。雖然,他後又召為鴻臚主簿,再轉考功員外郎,卻又固態不改,諂事太平公主,獲得一定利益。不過,好景不長,改不了貪腐的毛病,又以知貢舉時貪取賄賂,被貶為越州長史睿宗即位後,厭惡他的人品,將他流放到欽州後,又下了一道聖旨,以賜死而告終。


可嘆宋之問,「龍門奪錦」如夜空煙花,明麗動人,惹起多少人羨慕嫉妒恨啊;而《渡漢江》之時,他卻如喪家之犬,棲棲遑遑,不由讓人心生感概。也許,他自己也不明白,原本可以安然的人生,咋就被折騰成了爛攤子了呢?


不給皇帝打工

洛陽鄉間有句「親戚不共財,共財兩不來」的俚語,微信圈也流傳一句「不和知己結婚,不給朋友打工」的話。二者意思相近,似乎有些道理。知己之所以是知己,大多因為心意相通,而非指生活上的默契。因為在現實中,大抵沒有什麼能夠抵擋住那瑣碎的一地雞毛。同樣,之所以能成為朋友(此處指的是真正交心的朋友),是因為沒有利益紛爭,凡事一旦牽涉了利益,就會有厚薄之分,世界上又沒有絕對的公平或者平衡,久而久之,朋友或許變成了路人,更壞的可能是仇人,這和親戚不共財是同樣道理。有了親情的聯繫,親戚才親,一旦牽涉到錢,角色就會發生轉變。世界上多少親戚,就毀在「孔方兄」的手裡。


當我們還在感概時,豈不知東漢時期的嚴子陵,早已洞悉了其中的奧妙,拒絕給皇帝劉秀打工。


嚴子陵,名字叫嚴光,浙江餘姚人。他和劉秀是同窗好友,二人十分投機,課業之餘,還結伴遊歷,他的才學和見識一直為劉秀所看重,他對劉秀的政治抱負也深為贊成,並積極給他出謀劃策。後來,劉秀經過多年征戰恢復了漢室,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建都洛陽。而嚴光呢,卻在此時功成身退了,消失得不知所蹤。劉秀感念二人深厚的情誼,下決心要找到他,成為輔佐自己的肱骨之臣。


講到這裡,想起了有關朱元璋的一個傳說。他登基後,家鄉有一故人尋來求官,朱元璋好吃好喝招待一番後,卻隻字不提讓他做官的事兒。故人失望而歸,就在鄉里大肆說朱元璋刻薄寡恩的壞話,他卻從來卻不想想自己,曾給朱元璋什麼恩惠了。最終,他被朱元璋給殺了。今人看來,朱元璋殘暴不仁,但在那時,詆毀皇帝可是死罪。所以說,此人落此下場,也算活該。


而嚴光呢,知道劉秀下詔尋找自己,唯恐避之不及。他改名易姓,東遊西盪,貌似閑雲野鶴,和劉秀躲起了貓貓。建安五年(29),有人彙報劉秀說,在富春江畔有個男人,披著羊皮襖,帶著斗笠,經常在那兒釣魚。看樣子和畫像上的人很相似。劉秀大喜,一定是他,趕緊給我請回來!


嚴光見行蹤泄露,也不好再跑。何況,跑得了嗎?尋找的人若獲至寶,這可是得到皇帝嘉獎的機會啊。嚴光乾脆不再動彈,任由欽差上門。可一連三次,嚴光都借故推辭,不是說有病,就是說不習慣當官。信使往返三次,嚴光見實在推辭不了,這才啟程來到了洛陽,卻不和劉秀相見。後來,嚴光的老朋友司徒侯霸給嚴光寫了一封信,勸說他見見劉秀。嚴光卻寫信給侯霸說了一頓,他說,老夥計啊,你明知道我嚮往林下的心意,卻為了討皇帝的歡欣,讓我受此難為,希望以後,你別給我幫倒忙了。


侯霸回頭,把信呈給了劉秀,劉秀看了,說了一句「狂奴故態也」。當然,這個「狂奴」指的就是嚴光。開始看到這句話,我不甚理解,以為是劉秀罵人的話。因為在大眾眼中,「奴」字可不是什麼好字眼,三國中,英勇無比的呂布,因為屢換主公,就被人稱為「三姓家奴」;對於趨炎附勢的人,無論他多麼有才,也會被人詬病「奴性十足」。何況,一個奴字前面還有一個狂字,意味著什麼呢?


仔細揣摩,卻感覺劉秀對嚴光是三分無奈、七分欣賞的心情,才發出此聲。慌不擇路,近不避嫌。劉秀用一個「奴」字來形容嚴光,並非把嚴光當做了奴才,而是玩伴之間的昵稱,有點像舊時的洛陽民間老婆呼喚丈夫「死鬼」一樣親切。在他心裡,嚴光就是嚴光,是桀驁不馴的嚴光,是縱情任性的嚴光。這麼多年,自己地位變了,可嚴光一點沒變,還是那麼磊落和洒脫,朕喜歡!也許,這份喜歡裡帶著幾分「求之不可得」的欣賞吧。


最終,劉秀見到了嚴光,因為嚴光知道,不見面說清楚,此事何時能了?見到了夢寐以求的嚴光,劉秀真高興啊,吃飽喝足,二人抵足而眠。嚴光也不含糊,酣睡中居然把腳丫子都伸到了劉秀的肚子上。一旁侍奉的人見狀,想叫醒嚴光,卻被劉秀制止了。可就算劉秀再怎麼挽留和不舍,嚴光還是執意要走。因為他對劉秀說:「昔唐堯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故相迫乎?」意思清清楚楚,你就別逼我當官了,我想做一個像巢父一樣的人……


劉秀可謂明君,對於嚴光的再三推辭並沒有生氣,而是遵從嚴光的選擇,放他魚兒歸海。我卻想,二人合夥做了一場秀:嚴光成就了劉秀的胸懷寬廣和不忘舊恩,而劉秀則成就了嚴光的不慕富貴的清高風骨。無論真相如何,二人都不失君子做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洛陽作協 的精彩文章:

TAG:洛陽作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