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城山下高進士傳奇

青城山下高進士傳奇

高進士大名高溥,又名高文溥,別號城南,為青城山鎮(原太平場)芒城村「高家衙門」人,生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卒於光緒元年(1875),享年82歲。文溥幼年好學,為人忠厚,投師於清代貢生宋靈岩先生門下,拜師求學,寒窗苦讀。於清道光元年(1821)考中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考中三甲第106名進士,任廣東知縣。本應春風得意、走馬上任的高溥,卻以母親駱太宜人年邁衰老、體弱多病、行動不便、春秋高不出為由,奏請朝廷先回家侍養老母,並獲朝廷恩准。不僅體現了他「百善孝為先」的孝德和「忠孝不能全」的政德,而且這也是他為官做人的高尚美德。

同年,辭官還鄉的高溥,見有錢人家的子弟都在各自的私塾里讀書,但很多農家都無錢供小孩上學,便聚集同清進士楊松生和劉氏族人等本地富裕鄉紳商議,集資興辦了一所義學,取名為「青城書院」,專招家境貧寒的子弟入學讀書。這一義舉,扶危濟困,深受鄉人歡迎。其時,灌縣雖有私塾無數,但書院只有兩所,一所是河東的「岷江書院」,一所就是河西的「青城書院」。

「青城書院」設在原青城山鎮正中街上街川王廟後(原太平公社醫院處)。書院成立了學董會,管理書院一切事宜,在集資修建時,深得鄉人支持,有錢者出錢,無錢者出力,並立碑為記(該碑早年已毀)。「青城書院」當時有學田120餘畝,水碾2座,其收益均作為書院的日常辦學經費。書院負責人稱為山長老師,教師有2~3人,所讀之書為「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章」,學生寫作詩詞、集句、聯語、書法、繪畫等。教學方法,初入學者先由老師教學生認字,讀《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熟讀能背誦課文後,最後才是釋文解意,寫作文章、詩詞。高溥還親自給學生授課,勉勵學生勤奮讀書,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高溥在家侍養母親十餘年,待母親百年歸山後,又守孝節制期滿才去赴官任職。因路途遙遠,要翻山越嶺,長途跋涉,所以去時他只帶了一個僕人、一匹馬和書籍、文房四寶,到達廣州後,先在雷瓊道督辦軍糧,再改任署衙知事,後又派任海南島澄邁縣知縣,三年後調到崖州(現三亞市崖州區)任知州。高溥上任後便親自深入鄉間地頭察訪民情。其時,海南地廣人稀,農業生產落後,廣種薄收,尤其收割水稻等莊稼時缺少農具,稻穀拋撒甚多。由於高溥祖輩世居鄉下,自幼生長在農村,熟知農事,更了解農家疾苦,便從灌縣家鄉請了製作連耩、拌桶、風谷車、曬墊席連耩、拌桶、風谷車、曬墊席均是收穫水稻時所使用的木製或竹製傳統農具。等農具的工匠師傅多人,先後到澄邁縣、崖州教當地農民製作並推廣使用,深受農人敬重。

澄邁縣、崖州都是海南邊緣地區,常年高溫酷暑,當地為漢族、黎族等多民族雜居,風俗習慣與宗教禮儀都各不相同。黎族人出行都要纏頭裹氈,以避暑濕,他們平常不與外人往來,一遇有事又好鬥傷人。高溥為了安撫百姓,每年歲暮時,將他們請到州府,設酒宴款待,並告誡說:「汝等皆朝廷好百姓也,毋群飲,毋好鬥,毋縱火傷人。」黎民父老十分高興,皆歡飲而去,當地社會一時變得平安祥和。崖州緊鄰大海,水產豐富,常有海魚、海蝦和海洋動物隨潮漲潮湧浮落海邊沙灘。有一天,一條很大的鯨魚被海水衝到海邊,鄉人又稀奇、又驚喜,不敢妄動,即時報告官府,請示怎麼處理。高溥說這是天賜之物,叫鄉人分而受之,並免交捕鯨稅,鄉人皆感其恩。高溥任職期間還糾正了很多冤假錯案、疑案,被崖州百姓呼之為「高青天」。後因上級官府欺壓百姓,苛捐雜稅太多,加之年歲增大,身體有病,高溥便辭官還鄉,在青城山下安享晚年,並繼續支持「青城書院」辦學。

咸豐末年(1861),滇寇蘭朝鼎(人稱蘭大順)參加太平軍農民起義,從雲南打到了四川。蘭部被清軍襲擊,先後遭受挫敗,失敗後退駐於太平場山邊的香積寺內近一年時間。傳說:農民起義軍到太平場後,蘭大順為了表示對高進士的敬重,曾親自到高家登門拜訪,但被高溥拒之門外,避之不見,蘭便拔出大刀,在高家大門的柱上砍了兩刀,並對其部下說,有誰敢擾高進士家者,與此柱同罪。據說蘭的一位部下不知此情,到高進士的叔父高洪林家要糧,蘭知道後將此部下押到太平場市場壩斬首示眾。

但是,蘭大順的部下糾集了地方土匪流氓,人多勢眾,估吃霸賒,還在香積寺廟內廟外公開搶劫侮辱青年婦女。這些行為被居住在廟內的舉人張鳳羽多次撞見,便對蘭的部下斥責再三,蘭的部下懷恨在心,最後將張鳳羽砍死於香積寺內。蘭朝鼎起義軍未到之前,高溥已受命官府,訓練鄉兵,大辦團練。在聽說了蘭部的暴行後,高進士召集了太平場的鄉兵鄉勇,配合清政府官兵攻打香積寺,最終將蘭部起義軍擊敗趕走,保全了一方平安。在進剿蘭賊時,高進士還「頗有斬獲」,四川道監察御史駱文忠以其功保舉,高溥被清政府賞賜五品翎項官帽,並加封直隸州銜。

高溥愛好詩詞、文學,在海南任職時,曾著有詩稿一卷,抒發他在海南的所見所聞、任職感悟和思鄉思親之情,但今已失傳,只有民國重修《灌縣誌》尚存有詠青城山的詩數首。《題鴛鴦井》詩云:「盈盈雙井小廊西,錫號鴛鴦費品題。地面相離剛咫尺,泉源歧出異高低。水原清靜無瀾起,理有雌雄莫浪迷。寄語棲真諸羽客,盈虛消息即玄機。」《題麻姑池》詩云:「是誰鑿沼最澄清,傳說麻姑舊有名。鶴駕可曾來七夕,鑒泉應許悟三生。每於早歲興霖雨,定有勞人凈俗塵。倪比上池能洗髓,水符調取一身輕。」

清同治十三年(1874)六月三十日,居住在泰安的袁文登等人發起反清戰火,在攻打太平場時,以燒火為信號,將太平場的川王廟和部分街房燒毀,「青城書院」的校舍也被全部焚毀。為了繼續辦學,已經開辦了近四十年的書院便遷到太平場鎮下場口的官房處,並將「青城書院」的木牌匾額就掛在官房大殿的房檐下。光緒年間,廢除科舉考試,提倡辦新學堂,但鄉人不相信新學堂,仍將子弟送到青城書院讀書。「青城書院」1914年改名為乙種農業學校,1922年改名為模範學堂,1929年改名為學區聯合小學,1931年改名為太平鄉完全小學,抗戰中期改名為太平中心國民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太平鄉完小、青城鄉中心小學,現為青城山鎮九年制學校。青城書院從初辦至今,雖多次更名,但從道光十五年(1835)創辦至今,已經有183年的辦學歷史,為國家建設和地方發展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各級各類人才。正可謂:「進士倡辦老書院,青城學子遍宇寰。」

配圖僅供欣賞

高溥一生為人善良,內剛外和,自奉節儉,而待人寬厚。文行兼進,生徒眾多,聲名遠播,被鄉人尊稱為「高進士」「城南先生」,居住地稱為「高家衙門」。高溥享年82歲時因病逝世,鄉人都因老先生的學識才華、清廉作風和造福鄉梓的功績而深為悲痛,將其安葬在芒城遺址旁邊,與歷史古迹同存。墓碑由清代知縣、著名書法家黃雲鵠先生撰聯題書,上聯為「試士赴南銘,東粵仰稱賢太守(指出任海南知州)」;下聯是「上書辭北闕,西山高卧老先生(指辭官孝母)」。墓道碑序為灌縣文人羅駿聲撰書,並配輓聯一副:「文字有靈公宛在;江山無恙我留題。」高進士逝世後,他的家鄉灌縣和為官地海南澄邁縣的老百姓都深切緬懷,感恩追思,不約而同、不謀而合地奏請朝廷,將他入祀於文廟,並獲准分別入祀於四川灌縣鄉賢祠和海南澄邁縣名宦祠,他是灌縣唯一一位同時入祀兩地文廟的進士。民國時,高溥的墓碑和墓道碑都保存完好,但在文革破「四舊」時,墓碑和墓道碑都被砸爛,墓地也被毀。但高溥留下了一世英名和「高家衙門」的老地名,至今被人尊重,永遠受人敬仰。

配圖僅供欣賞

(此文資料來源於清代光緒版《灌縣鄉土志》、民國《灌縣誌》以及《青城鄉志》等書)

卞再斌文博副研究員,勞模。長期從事教育、文物保護和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工作,被列入《中國當代文博專家志》。先後在《都江堰文史資料》16~27輯等報刊上發表文章數十篇,撰寫或合編出版有《都江堰歷史文化與文物古迹》《都江堰館藏文物精品集》《玉堂窯與羌文化》《古羌瓷都玉堂窯》《古城遺韻》《拜水問道訪古城》《都江堰檔案遺珍》《司馬相如與都江堰》等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都江文薈 的精彩文章:

TAG:都江文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