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雍正朝與明成化年間的鬥彩有何不同?其實鬥彩您還真不懂

雍正朝與明成化年間的鬥彩有何不同?其實鬥彩您還真不懂

雍正(1723-1735年)一朝雖然只有十三年,但它的制瓷成就卻達到了清代官窯的歷史高峰,其品種之多,製作工藝之精,都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此時的景德鎮廠「每年要供御一萬六七千件」,生產則要達「兩萬五千件」之多。

在器型方面,除了雍正初年外,基本上擯棄了康熙朝盛行的觀音尊、棒槌瓶、笠式碗、金鐘杯等等特殊式樣。追求造型方面的古意,更多的吸收宣德一朝的器型,裝飾。

其實在成化以前,已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品種,例如宣德朝的青花礬紅(釉上紅彩)彩已經相當成功,但它只是青花和釉色單一紅彩相結合。

成化鬥彩則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相結合,它在釉上一般都有三四種不同的顏色,多的達六種以上,其色彩特徵都極為鮮明

成化(1465~1487年),有關於他的官方歷史記載,在明史里查一查就非常清晰明了了,這裡就不過多贅述了,接下來我們將著重講一講在成化時期的鬥彩有什麼特點。

成化朝的瓷器,不僅因為其青花和顏色釉瓷屬明瓷中的珍品,更因鬥彩的空前絕後之作而負盛名。成化鬥彩是明代最膾炙人口的瓷器。由於鬥彩主要作為宮廷玩賞品而燒造,因此當時生產數量就很有限,在明代就已作為極貴重的珍品,成化鬥彩均為官窯器

鬥彩,又稱逗彩,但「鬥彩」這個名稱,在明代還沒有形成。明代晚期一些記述瓷器的書籍如《博物要覽》、《敝帚軒剩語》、《清秘藏》、《長物志》等都還沒有「鬥彩」這個詞。他們把成化鬥彩叫做「成化鬥彩」或「青花間裝五色」。直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的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還是「成窯五彩」。

最早使用「鬥彩」這一專門名稱並加以解釋的,是成書於清雍正、乾隆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胚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彩料畫填出者是也。」

成化鬥彩花紋多以花鳥、團花、蓮花、葡萄、花蝶、團龍、夔龍、天子罐有龍紋及海獸。

成化器製作講究,器物底部的釉和器身釉色一致是其 重要特徵之一。

雍正朝青花和彩瓷方面的圖案紋飾,更多的傾向於從壓出著眼。器物底部的處理十分講究,特別是官窯器的圈足部位,撫之有細膩潤感,成滾圓的「泥鰍背」。顏色釉器的口沿一般都有一條清晰整齊的白邊,既俗稱的燈草邊。

雍正鬥彩由於多數為官窯器,因此其圖案花紋以傳統的雲、鳳、纏枝花卉、花果為主。當時突出的圖案有所謂的「八蠻進寶」及梵文、梅雀、團龍、團風、團花壽字及九桃、暗八仙、蝠鹿等

雍正官窯的款,主要是在青花和粉彩瓷上的「大清雍正年制」的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其次是三行六字篆書款,多數用於顏色釉瓷上。「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極少。「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書堆料款只用於琺琅彩瓷

兩朝款識的區別:成化官窯器有很大一部分有官窯,其體例大致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青花款,六字款有幾種不同的排列。多見的是兩行六字,外加雙線方框;其次是兩行六字外加雙圈;也有六字橫款及牌類成半環形裝。至於六字豎款外加雙線長方形框則屬極少數,在一些鬥彩蓋罐的底部則有隻書一個青花「天」字的「天」字款,清康熙朝有所仿製。

1、雍正瓷的普遍特徵是釉面有橘皮紋;成化釉色有偏青及偏白兩種,無論何種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官窯瓷的重要特徵之一。

2、雍正官窯及民窯精品碗,盤圈足均呈滾圓的「泥鰍背」,撫摸之有糯米般的細膩感。而成化瓷胎質潔細,釉質純凈,用手撫摸有玉質感,「米糊底」是成化瓷極為明顯的特徵之一。

3、雍正碗類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徵,有的口徑與足徑的比例為2:1.

4、雍正民窯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無釉而有明顯旋痕。

5、雍正仿永樂、宣德青花器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一筆塗抹,並無永、宣的小筆接觸:二是用加重點料來冒充 永樂,宣德的自然黑斑。

6、成化瓷的氣泡以徹底改變了宣德瓷的大小不同而疏散的情況,顯得小而密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收藏愛好 的精彩文章:

古玩市場:什麼人能玩古玩,什麼人不能玩,不要指望一夜暴富!

TAG:古玩收藏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