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朝代居然是宋朝!因為百姓有「出路」

歷史上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朝代居然是宋朝!因為百姓有「出路」

王朝興亡,過客繽紛,而究其覆亡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亡於內亂,二是亡於外患。

所謂亡於內亂,就是王朝內部出了問題,要麼是基層民眾造反,要麼是統治集團高層篡權。所謂亡於外患,就是王朝被外部打擊所顛覆。自秦迄清,主要王朝之中,秦、西漢、東漢、隋、唐、元、明、清之覆滅,都是亡於內亂。唯獨宋朝,二度傾覆,皆緣外患——北宋亡於金朝之手,南宋亡於元朝鐵騎。

宋朝立國的320年間,不是沒有昏君奸臣,也不是沒有民眾造反。那麼,歷代王朝,為何唯獨宋朝沒有亡於內亂?語其大者,蓋在於宋朝比較好地為內部臣民解決好了兩條「路」。哪兩條「路」?「出路」與「活路」是也。

王朝的屬下臣民,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類是養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對於精英,應該給他們「出路」;對於百姓,應該給他們「活路」。

「出路」表現為精英分子的上升通道。古代社會,以官為尊。我國歷史上,官員選拔辦法,不外三種:基於血緣的宗法制、基於推薦的察舉制、基於考試的科舉制。

從公平競爭的角度看,科舉制的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科舉制起源於隋、定型於唐、成熟於宋。宋朝對科舉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實行「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每次科舉考試,要經過鄉試、省試、殿試三個步驟。只有殿試合格,才算中進士,才有資格做官。這個辦法,形式上是把人才選拔的權力直接抓到了皇帝手上,深層次的作用是打破了私人利益集團的壟斷。

二是取消「良賤」之別。自商鞅變法,重農抑商,士、農謂之「良民」,工、商墮為「賤業」。隋唐搞科舉,工商子弟是靠邊站的。宋朝打破出身限制,不管父祖職業、家境窮富、年齡大小,只要沒犯過罪,都可以報名應試。

三是「鎖院」、「糊名」、「謄錄」。所謂「鎖院」,就是任命考官後,要立即隔離,讓人們無法找關係、走後門。所謂「糊名」,就是把考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所謂「謄錄」,就是由專人把考生的答卷另外謄抄一份,考官只能評審謄抄稿,見不到原件。此外,政府還為邊遠地區的貧窮考生提供食宿等。

這些制度,使科舉考試成為選拔官員特別是中高級官員的主渠道,「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比較有效地擴大了優秀人才的選拔面,保證了選拔機制的公平性,為社會底層的精英人士打開了向社會上層晉陞的通道,形成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社會風氣,很有利於激勵人才,維護社會穩定。

「活路」表現在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

宋朝是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時期。如果以春秋戰國為起點,則此後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歷了一條「雙峰曲線」——西漢時期達到了第一個高峰,三國兩晉南北朝因連年戰亂陷於低谷,唐特別是宋達到第二個高峰、且超過了西漢,明清再次衰退。在此經濟基礎上,宋朝的文化、科技也躍上巔峰,四大發明中的三項(火藥、印刷術、指南針)誕生於宋。

經濟、文化發展,百姓生活改善的根源,在於隨著商品經濟的空前發展,土地這個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和財富載體,並不像此前那樣過分集滯於權貴集團手中,「千年田換八百主」。與財富佔有的較快速變動相應的,必然是社會階層垂直流動的加快。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社會要和諧穩定、一個政權要長治久安,都必須解決好社會成員的「出路」和「活路」問題。其中的某一條「路」堵了,社會就不安定。兩條「路」都堵了,政權必然土崩瓦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關於南宋初年的艱辛,與強大的金國那些故事,你聽說過嗎?
千古絕對!上聯:下大雨,空中靂,雞蛋豆腐留女婿,下聯經典到爆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