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菊花的可愛之容、可愛之德……

菊花的可愛之容、可愛之德……

自古以來,喜愛菊花的人很多。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在眾花中獨愛菊,他隱耕田園,與菊為友。每當秋季來臨,他家門前的山坡上到處綻開野菊,競艷爭芳。他時常踏露採菊,和酒而飲,對菊而歌,寫下許多詠菊的詩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這些流芳千古的詩句,描述了他陶醉於自然、忘情世事、悠然自得的淡泊與閑適,可謂「高情千載」!陶淵明和菊花好像有一種心靈的契合,後人認為他的品性像菊花那樣淡雅而清高。他因此被公認為中國文人愛菊的典型。梁啟超評價他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

陶淵明在東園辟了個花圃,專門用來栽培菊花。凡經過淵明親手蒔弄過的菊花,株株壯健,枝枝挺撥,花色艷麗,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長,秋季開花,而他的菊圃之中,幾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開,一茬接著一茬,可以說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菊花競相開放,花朵黃白相間,青紅錯雜,引得滿園蜂蝶紛飛。一些傾慕者又給淵明加了一個雅號,尊稱他為「菊仙」,也有人暗地裡稱他為「菊痴」。

「一從陶令評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有陶淵明對菊情有獨鍾、格外偏愛,「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的菊花便成了不慕榮利、志存隱逸的象徵。人們吟其色,頌其姿,詠志抒懷,紛紛讚美菊花天姿高潔的清雅、傲雪凌霜的品格。

「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於他們對於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宗白華《美學散步》)

菊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已不再是普通的自然之花,而是長壽之花、君子之花、隱逸之花,寄寓著古代文人安於貧窮、不慕榮利、獨具風骨的人格理想。菊花之美,不僅在於它的自然色澤,也在於它的實用價值,更在於菊花不隨眾俗、獨立寒秋的品德和恬淡自居的節操。正如三國魏人鍾會《菊花賦》所讚頌的:「……夫菊有五美焉:黃華高懸,凖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

菊花耐寒,大多數花朵枯敗後不落枝飄零,成為忠貞節操的象徵。所以菊花也叫「貞花」。最早與菊花結緣的是屈原,他在遭讒言被放逐後,寫《楚辭》以寄託理想:「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表明潔身自好、不隨流俗、永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節操。「蘭菊」從此就成為崇高氣節的象徵。

後來這種崇高的氣節,在國家和民族危亡之時,演變為可貴的民族氣節與民族精神。宋代鄭思肖《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風。」朱淑貞《菊花》雲:「寧可抱香枝頭死,不隨黃葉舞秋風」。他們都是通過讚美菊花寧肯懷著芳香枯死枝頭,決不讓風吹落的忠貞形象,抒發自己不忘亡國之恨、決不屈膝的民族氣節。

菊花在百花凋零之後,甘受寂寞,不與百花爭艷,有君子之德。清代黃山壽詩曰:「不是花中偏愛菊,遲開都為讓群芳」。明代賈如魯在《愛菊論》中也有精闢的論述:「紅粉笑風,桃李茂於春矣,菊不與之爭艷;朱錦映日,葵榴暢於夏矣,菊不與之而竟芳。惟恬淡以自居,鎮靜以俟時而已矣……是知有可愛之德,而後有可愛之容。人之愛菊,非以其可愛之容,實以其可愛之德。不愛之以目,而愛之以心。」

菊花還可以食用,古人很早就已經發現。屈原在《離騷》中吟道:「朝引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神農本草經》將菊花列為百草上品,更有「久服利血,輕身耐老延年」的說法。服之可以延年益壽的菊花與道教追求長壽成仙的思想觀念相暗合,使菊花成為服之長生不老的「仙品」。鍾會《菊花賦》雲:「流中輕體,神仙食也。」西晉傅玄《菊賦》雲:「服之者長壽,食之者通神。」

到了現代,各地紛紛舉辦的菊花展和重陽節活動,菊花異彩紛呈,遊人絡繹不絕,成一時之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入住桃花源 的精彩文章:

幸福彷彿是只頑皮的小貓

TAG:入住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