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日本地名與漢字

日本地名與漢字

日本地名與漢字

日本地名與漢字

日本地名與漢字

以漢字為基礎的日本文化,現如今因「地名」而走到了岔路口。其主要表現就是「假名地名」的流行,使「漢字地名」遭受前所未有的衝擊。

日本由於市町村的合併,整個日本的行政地名發生了大規模的、急劇的變化,產生了很多平假名地名、片假名地名以及被認為是有問題的漢字地名。地名的合併是必然的,但必須事先解決好新地名的命名問題,以免出現混亂。

日本地名與漢字

日本地名與漢字

日本地名與漢字

一、歷史上的三次市町村大合併

行政地名的變化是伴隨行政區域的擴大而發生。先看看近代,也就是明治時代以後行政地名是怎麼發展演變的。第一次大合併,是明治22年(1889年) 4月1日開始實施的市制町村制,誕生了延續至今的地方行政制度。因此,之前存在的7萬多個行政單位(區町村)一下子減少到不足1.6萬個,有5萬多個行政地名消失,稱之為「明治大合併」。之後,市町村合併一直沒有中斷。第二次大合併,是昭和28年(1953年) 10月實施的「市町村合併促進法」至1962年10月,在短期內市町村的數量急劇減少,原有9868個市町村減少到3453個,被稱之為「昭和大合併」。之後的30多年間減少到3236個。1995年雖然把「市町村合併促進法」改為了「市町村合併特例法」,但是到2002年為止幾乎沒有變化,仍有3218個。第三次大合併,是在「市町村合併特例法」快到期的2004年3月份,市町村開始急劇減少至2500個左右,一年後不足2000個,預計會減少到1800個左右,稱之為「平成大合併」。

當然,這種市町村的「廣域化」是應對社會變化而產生,也有其本身的意義。所以,沒有必要把「廣域化」而產生的地名減少現象當作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來討論。但是,地名存在於歷史中,地名有它的歷史意義,是一種文化遺產,行政地名一旦失去其原有的意義就會漸漸被人們遺忘。如果,輕視行政地名,就不會形成國土這一認識,以及國境這個觀念。所以,我們要重視漸漸消失的行政地名,不能只是民間出版公司以文字資料的形式總結歷史地名,國家也應該擔負起相應的責任,即國家有關部門應把即將消失的地名和地名所指的地理實體,作為歷史資料留下來。

有人認為,100年前有7萬多個市町村,現在只有2000多個,時間會流逝,歷史會變遷,也沒辦法;或者,還有人認為,只要市町村的數量減少就可以,名稱如何無所謂。這類想法絕對不可取。我們應從尊重日本歷史和社會的「漢字文化」出發,關注在行政地名中出現的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我認為,把地名當作文化遺產來保護時,用地圖的形式保存是不可或缺的。

日本地名與漢字

日本地名與漢字

日本地名與漢字

二、「平成大合併」及其誕生的地名特點

平成市町村大合併有一個很顯著的區域性特點,那就是地區間的不均衡性。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其一,大都市圈與非大都市圈相比,地名的合併進展相對緩慢;其二,在非大都市圈中,西日本和東日本的地名合併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西日本,特別是在中部地區合併的進展明顯快些;在東日本,特別是在北海道合併進行的明顯緩慢。合併率呈「西高東低」結構,與合併之前行政區域的廣闊與否有直接的關係。從現實情況來看,行政地名的消失、改變,並不是在整個日本國土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從語言學和民俗學的角度談地名的人,對此不會感興趣。不可思議的是,對地名,特別是成為社會熱點問題的市町村大合併所產生的地名問題,在地理學的相關人員中存在著坐視不管的傾向。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對此,我們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下面就圍繞「漢字文化」這個主題,對「平成大合併」中新產生的地名群進行分析。

可歸納為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利用舊國名命名的地名較多;其二,利用平假名、片假名命名的地名較多。無論哪點,在「明治大合併」和「昭和大合併」中均不明顯。

1.舊國名的利用

「平成大合併」中以舊國名命名的地名較多。約有60個市町屬於這一類地名。我認為馬市、岐市、佐渡市這三個名稱是可以採納的,因為這三個地方的範圍是在古代國家的範圍上建立起來的新地區。雖然行政區域的範圍達不到舊國家的範圍,或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用舊國家名稱命名的地名還是占較大比率。例如,「飛市」就是在舊飛國的首都國府町之外2個町和2個村、飛國的最大的城市高山市與其以北的2個町和2個村等合併後命名的市名,「飛市」只是舊「飛國」的較小區域。此種命名方式,用楠原先生的話講,「是存在問題的命名方式。」

嚴格意義上講,利用舊國名命名新地名有其一定的困難。但是,換一個角度講,舊國名是歷史地名的代表,將其活用於現實地名,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利用舊國名命名新地名不能不考慮以下兩個問題:

其一,新行政區域和舊國家的所轄範圍不同,仍用舊國名命名時要考慮人們的認同感問題;其二,同一縣境內出現幾個以舊國名命名的新市町名稱時要考慮人們能否接受的問題。如果不能認同或接受,就很難站得住腳,福井縣和靜岡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早先,在福井縣沿越前海岸只有一個越前町,現如今庄町、南條町、河野村合併為「南越前町」。原來的越前町與織田町、朝日町、宮崎町合併為「越前町」,再加上原來很有知名度的武生市與立町合併為「越前市」。「越前」多了,其結果容易發生混淆。人們對「越前」這一舊國名的堅持與關注是

可以理解的。因為武生市曾經是越前國的首都,是古代越前的中心,所以選擇「越前市」這個名稱在理論上是說得過去,心理上日本地名與漢字也能夠接受。但是,總覺得這種做法反映了現代日本人的行為準則,那就是比起他人或全局優先考慮自己。其實,如果能挑出「以我為中心」的圈圈的話,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適的名字來命名,以避免發生混淆。在靜岡縣東部,用舊伊豆國的「伊豆」命名的町有5個,即中伊豆町、東伊豆町、西伊豆町、南伊豆町和伊豆長崗町。去年誕生了包括中伊豆町的「伊豆市」,最近又誕生了包括伊豆長崗町的「伊豆の國市」。如果「いずのくに」符合「伊豆國」的習慣讀法,那漢字中間加一個「の」字母,可能是為了與「伊豆市」區別開而採取的一種方法。一個市的名字上人為地加上國名的「國」字是一件滑稽事情。「伊豆市」和「伊豆の國市」比鄰而居,這種命名方式,使得這些地名實在是與「文化」掛不上邊。日本地名中有下野市、若狹町、志摩市、美作市、岐和さぬき市等漢字地名和平假名地名。漢字地名中有些是以舊國名命名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作為文化遺產的舊國名,有其歷史和現實意義。比如:「岐」這一舊國名,正因為用漢字書寫,才很好地保留了原舊國名的「歷史記憶」。相比來說,「さぬき市」這一地名不僅僅是一個用了平假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地名本身有無「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的問題。從以舊國名命名的市町名來看,舊丹後國都存在於京都府。由丹後半島大部分的6個町合併成「京丹後市」,是在舊國名上又加了一個「京」字。如果「京」字意味著京都府,那麼「京丹後市」這一地名就成了從未有過的以國名和縣名命名的行政地名。如果「京」字非「京都府」,那「京丹後市」地名就讓人感到很彆扭。當然,命名一個新地名應事先進行嚴格的調查,明確事實真相之後,才能得出站得住腳的結論。因為,這些調查、考證、命名等都關係到行政地名的大變革。所以,行政地名的改變應引起全國人民的關注。改變行政地名,應該事先公示相關信息。目前,整個日本還沒有形成這種機制。

2.平假名和片假名地名的劇增

帝國書院的地圖製作中有一些平假名、片假名的新市町名。從地圖上的地名來看,舊市町村時期帶有平假名的地名很少,只有「つくば市」、「さいたま市」、「かつらぎ町」等屈指可數的幾個。而且「さいたま市」誕生於平成13年,「つくば市」誕生於昭和62年。再後來平假名、片假名地名劇增,波及到了全國的47個都道府縣中的27個縣,包括「南セントリア」在內共有46處。這個數字雖說在2000多個市町村中只佔2%多一點,但這是個危險的信號。從日本地名史的角度來講,用漢字書寫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漢字文化的傳承角度來講,也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可。

與漢字相比,平假名給人一種溫柔感和輕快感,片假名給人一種新鮮感。就地名而言,掀起用平假名和片假名命名的風潮是不可取的。關於這一點,後面再敘述。下面幾種傾向值得注意:一是所謂地名命名中的「百花齊放」。這種動向反映了日本人「什麼都允許」的價值觀和思想,以及對漢字的膚淺理解;二是所謂「平等」在作怪。在地名命名中所謂「平等主義」在起作用,總是對舊市町村名稱不加分析地引用到新地名中;

三是所謂「脫離漢字化」思潮抬頭。近年來「脫離漢字化」思潮有所抬頭,調查其背景可追溯到昭和28年的「市町村合併促進法」的制定,也就是說,在國語審議會上制定合

並促進法時,關於新地名的要求是盡量避開難懂的漢字,使用簡單易懂不會讀錯的詞語。正因有以上一些不可取的「傾向」,才誕生了許多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地名。如,福井縣「蘆原町」和「金津町」合併成「あらわ町」,「蘆原溫泉」派生於「蘆原町」,故漢字「蘆原」中蘊含了在蘆原町發現的溫泉這一層意義,而用「あらわ」命名,就沒有什麼內在意義了!如此這般,蘊含本土歷史的地名漸漸消失,著實讓人感到遺憾。還有和歌縣「南部川村」和「南部町」合併成「みなべ町」、鹿兒島縣「德之島町」和「天城町」以及「伊山町」合併成「とくのしま町」、高知縣「伊野町」和「本川町」以及「吾北村」合併成「いの町」等等。

事實上,古代一些郡的名稱,作為歷史地名只有用漢字書寫才會擁有其含義和歷史意義,如果用假名書寫,將會失去其歷史意義。逐漸失去具有個性的漢字地名,這絕對不是值得高興的事情,而是悲傷的和遺憾的事情。如果承認舊國名地名的價值,並把它活用於新地名中,就不會出現類似「 かがわ市」情況,把並不難認的「香川」二字用「かがわ」來表達,夾在「東」和「市」兩個漢字中間,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不倫不類的地名。又如香川縣的「滿濃町」寫成「まんのう町」,就無法想像到底指的是哪裡。只有寫成「滿濃町」,才會成為非常有名的地方,因「滿濃町」是古代岐的重要的地名。傳承這些漢字地名,對研究日本的歷史、文化、民俗等均有重要意義。

三、地名命名與地名的文化傳承

沒有地名,無法想像世界歷史,甚至無法想像各個地方、地區的歷史會怎樣。地名是人們把具有千差萬別的地區或場所,作為一個固定的地方,為了區別於其它地區而產生、傳播、固定下來的歷史積澱。所以,地名並不是只為回答「在哪兒」這個問題的符號或指示名詞,地名本身就是文化遺產。在日本,除了阿伊努民族以外,幾乎無一例外全部用漢字書寫地名。毋庸置疑,日文是用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種文字來表達的文字。用漢字表達地名,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漢字自從傳入日本以來一直是承載歷史,傳承傳統文化的載體。但是,最近出現了一些對傳統文化而言,令人擔憂的嚴重的現象,那就是帶有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地名越來越多了。這反映出人們忘記了地名是蘊含土地記憶的文化遺產。例如,市町村合併之際,人們忘記甚至無視地名是文化遺產,只是強調當下的感覺,重視可愛、易懂、嶄新、顯眼等。在舊地名的基礎上產生新地名時需要探求舊地名的形成歷史以及來歷含義,有時還可以批判它。總之,需要從原有地名的歷史、現在以及展望未來的角度,去創造出新的地名。但遺憾的是,現實並非如此。

1.地名是歷史文化遺產

地名是歷史文化遺產。地球上存在著各式空間規模的地名,並形成複雜的結構。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場所(一個街道、一個地區)的符號、指示名詞,更是與所指區域相互有關聯的文化遺產。所以,改變蘊含本土歷史記憶的地名的時候,必須依據地名本身的特徵而進行。

例如,7世紀後半時期的墨書土器上畫的「 罡」兩個字,「罡」是「 」的異體字。由此可見,京(784~794年)成立之時,約一個世紀前就有「 罡」這個地名。「 罡」意思是長長的丘陵。「 罡」起源於京的宮殿附近看見的像個長長的丘陵的「乙訓」。這是地名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很好的例子。又如,在全國範圍進行住址變更時,因京都市的單位及地址太多,京都市強烈反對拆分、統合原有的單位,很例外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這樣京都的諸多町名得以保留。因為在京都沒有進行過「町」之間的合併,所以傳統的街道格局沒有被破壞。也就是說,在京都歷史上形成的「町」已深深地紮根於該地區社會之中。因此,歷史上的地名沒有消失,一直沿用至今。京都市內的「町名」與「町」的形態中蘊含著京都都市史的文化。如果「町名」與「住址」的表達方式被破壞或有所改變,那麼「地藏盆」和「 祭」等在京都不可缺少的東西就會受到很大的衝擊。說起文化遺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看得見的有形的物質,我們必須更加關心像地名一樣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遺產。

2.用漢字記載地名是日本自古以來的一大原則

在日本,除了阿伊努族以外,都用漢字來記載地名。這是日本地名,特別是行政地名命名的原則。古代成立的國郡地名、明治時代誕生的都道府縣名、通過明治22年市制、町村制產生的市町村名,以及在此之前的行政地名,全部用漢字來表示。正因為通過漢字標註地名,日本社會才得以存在,日本社會才記載於歷史。如果用平假名、片假名記錄地名,那就大大降低地名自身的價值。

對此,我發表了《合併自治體的命名是一種亡國現象》、《民俗學的泰斗—谷川健一敲警鐘》、《漢字被剝奪》等態度鮮明的文章,介紹了告誡「隨便寫假的名稱」和「方位的亂用」的《周刊朝日》的文章。當時還發表了標題為《漢字被剝奪》的文章,介紹了白川靜寫的《文藝春秋》上的文章。白川靜在文章中,關於漢字的重要性和對其認識的不足,考慮的很含蓄。這與地名的大原則來說,無法認同現在人們重視的「易懂性」、「柔軟性」、「新鮮」等感覺而出現的平假名、片假名地名的動向。我認為「假名地名」不僅會中斷與過去的聯繫,還會失去土地本身所擁有的記憶,甚至會忘掉日本地名是表意文字的文化結晶之一。有人認為,漢字讀寫難,給人一種沉重而又古老的感覺,還是「假名地名」好。這種認識非常危險。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正是因為漢字,所以才誕生了很多豐富多樣的地名,並成為了文化遺產。如果用「假名地名」,就難以產生這麼豐富多樣的地名,更難以成為文化遺產保存下來。用漢字表達是自古以來日本地名的一大原則,所以,「假名地名」就是一種歷史的背叛。

3.「廣域化」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地名文化

從上述情況我們可以獲知,行政地名急劇減少,意味著我們失去文化遺產速度之快。就這一點,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這並不意味著「市町村合併」就沒有意義。但是,如果「市町村的合併」像明治22年時實施的市制町村制一樣,或與昭和28年實施市町村合併促進法之前一樣,在短期內市町村的數量急劇減少,那也是個可怕的事情。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產生地域的廣域化。問題在於「廣域化」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保護地名文化,這是關乎子孫萬代的事情,馬虎不得。

4.行政地名的變更必須考慮地名本身的特徵

行政地名不僅是為了居住在該區域內的人們,其地名的變更也不應只是根據該區域內居民的想法而定,而是更多地考慮地名本身的特徵而確定更名與否,或更成什麼樣的名稱。也就是說,地名更名,尤其是行政地名的更名,必須要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更名規則」和理論指導。否則,會出現各行其是,亂改地名,造成不可挽回的亂象。

5.行政地名要明確其所轄地域

如果創造出無視地域性的行政地名,就容易出問題。比如,秋田縣西北部的「能代市」和周邊的5個町和1個村合併為「白神市」,對此青森縣予以反對。原因是,「白神市」很明顯地強用了世界自然遺產的「白神山地」名稱。其實白神山地的很小部分是屬於新命名的「白神市」的領域,青森縣方面反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這種無視白神山地跨越兩個縣這個事實而單方面採取改變地名原有框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又如,山梨縣的「南アルプス市」。南阿爾卑斯山跨越山梨縣和長野縣,阿爾卑斯山一小部分在山梨縣的「南アルプス市」市域內。雖說長野縣沒有提出異議,這並不能說明「南アルプス市」的命名是合適的。如果「先下手為強的理論」橫行,社會非亂不可。另外,持「這些」與本地區以外的人沒有關係的態度來處理「地名問題」也是不妥當的,「只要合併就行、市町村的數量哪怕減少一點就可以」的態度也是不可取的。我們必須認識到行政地名的更改、調整等關係到國土的重組問題,關係到領土主權的問題。所以,國家必須進行干預。

6.日本地名必須用日語來命名地名,特別是行政地名必須是日語。日本地名與不拘泥於日語的建築物和店鋪的名稱是大不相同的。土地的持續時間很長,建築物或店鋪無法與此相比。可是,日本地名中已經有了日語式的英文名字,橫須賀市的「ハイランド」就是代表性的例子,不知情的人誤以為是和美軍基地有關。其實,該地名是由台地和丘陵被開發成住宅後出現的諸多「xx台」合併而來,用英文(片假名)寫成「ハイランド」。由此可知近期出現的平假名、片假名地名是與小片土地的開發與命名有關,是人們把土地和建築物考慮成同一個範疇所致。實際上,土地和建築物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地名是對區域土地的命名,是人們為了區別於其它區域而創造出的一種象徵性符號,並作為本地區的象徵而存續。保護自然與人文景觀很重要,不能輕易地破壞或消除土地所擁有的記憶。

如果飯店、商鋪等建築物使用英語或其它語言命名不存在問題,甚至會讓人有新鮮感和優越感,人們一般都能夠理解,而且這種狀況已經有所定型。但是,即便是最小的地名也不能等同於公寓、飯店、商鋪等,必須使用日語名稱。公寓、飯店、商鋪等沒有了,名稱就會隨之消失,土地則不同,即使其狀態有所改變,也幾乎沒有消失的可能性,其歷史和記憶仍會存續。所以,不能像隨意改變建築物名稱一樣改變土地的名稱。

當代,自1955年至2000年為止的45年中,誕生了包括東京都的「あきる野市」、和歌縣的「すさみ町」、山口縣的「むつみ村」等11個平假名市町,以及滋賀縣的「マキノ町」等3個片假名市町。2001年後的僅4年中,誕生了12個平假名市町和1個片假名市町。平假名、片假名地名化進展之快超出人們的預料,一大部分地名如果不說或不寫所屬都道府縣名稱,就無法知道是哪裡的市町。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自古以來在地名用字上就有「用好字眼」的風俗。例如,地名「 野」具有荒野之意。雖說漢字是表意文字,但不能只依據一個漢字思考一個地名,當然音也是很重要的。市町村合併時要重視它們的平等性和相互的關聯。命名新地名時,無視原地名,無視漢字是表意文字的特點,如同表音文字一樣處理漢字,換成平假名或片假名,都將失去非常寶貴的「地名文化遺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