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繁華下的中醫危機

繁華下的中醫危機

導讀:作者聲嘶力竭的吶喊,展示了一個全行業的莫大危機,無一倖免,同時指出了走出危機的途徑。

棉絮般的白雲在窗外的天空鋪散開了,雲朵較厚的地方有些發灰,雲朵較薄的地方,隱約透出淡淡的藍色,這樣的天氣已經持續了兩天。樹木都在枝繁葉茂地展現著它們青翠的生命力,遠處圍欄邊的月季花開得非常鮮艷,紅色的花朵似乎在召喚著一個即將到來的火熱季節。

當今的中醫非常火熱,各式各樣的中醫館爭先恐後地建起來,各種花式的中醫學習培訓班價格愈高地開起來,各路神通的中醫專家、名家、大師摩肩繼踵地向我們走來,還有無數狂熱的中醫愛好者,前仆後繼地無私無畏地奉獻出他們對中醫的熱愛。

然而,現在的中醫真的有這麼興旺嗎?

事實是,如今的中醫,已在生死的邊緣徘徊許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了。

中醫有許多詞來形容她自己現在的這種境況,像「至虛有盛候」實在是形象得不能再過;像「虛陽外越」放在火神派盛行的今天實在是無比貼切;中醫有個詞叫「戴陽證」,指久病之人忽然紅光滿面,面泛桃花,實則是迴光返照、陰陽離決的將死之侯,說的就是中醫現在的病況。

如今中醫的這種貌似繁華,實際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虛火,這股火氣燃燒得越猛烈,中醫衰亡得就會越快,而這熊熊火氣的背後,是當下中醫的衰頹與發展的畸形變態。

由於歷史、教育等原因,如今的中醫已經到了她數千年的生命長河中最孱弱的時候了。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透過這泡沫般的市場,看到當今絕大部分中醫的臨床療效,就會很清醒地知道,現在的中醫,根本沒有能力消化這滾滾資本,沒有能力吸收這濤濤資源,因為,當下絕大部分中醫的臨床療效,已實在對不起祖宗的寄託、對不起人民的期望、對不起黨和國家的信任了。

如果一樣東西,它是好東西,人民群眾需要它,離不開它,就像饅頭和米飯,它是不會消亡的。即使有似乎更加美味的麵包和乳酪,它們也是和諧多彩的共存關係,因為饅頭和米飯更實惠,也更養人。但西醫和中醫,卻似乎從來就沒有和諧共存過。從民間到官方又回到民間的中西醫存廢之爭,將選擇權交給了老百姓,而老百姓們用腳投票,中醫連在野黨的位置也越來越坐不住,喪失了選民的支持與信任,這個曾經的第一大黨就快解散了。

那麼,是中醫不好嗎?不,中醫本來很好,在西醫傳入之前,在西醫傳入之後,老百姓都離不開中醫,無數的老百姓一直選擇中醫作為自己身體健康的執政黨。那麼為什麼中醫會淪落到現在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的境地呢?因為,現在的中醫,確實成了阿斗。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阿斗有這麼個執政特點,就是凡事無論巨細,都由諸葛亮解決,阿斗什麼也不幹,什麼也幹不了。劉禪太依賴諸葛亮了,他非但沒有學習到諸葛亮治國的長處,更連自己該怎麼治國都不知道,乃至於最後竟能「樂不思蜀」,渾然忘了自己乃是堂堂一國之君。現在的中醫就是這個樣子。

一、「學院派」中醫

鄧鐵濤老先生曾經呼籲,中醫的屁股一定要坐在中醫的板凳上,言下之意,許多中醫的屁股已經不坐在中醫的板凳上了。現代醫學非常好,我們中醫大夫應該積極學習吸收現代醫學的臨床知識,藉助現代醫學的診斷檢查方法,更加細緻準確地認識病情。但我們現在的中醫大夫早已遠遠超出了學習借鑒的範疇,他們從思維、認知到整個知識體系,都是用現代醫學的思維、知識來構建的,筆下開的雖然是中藥,口中說的雖然是中醫的證候,心中所想的卻是藥理研究的結果、西醫的病名,如此開出的方子不倫不類,有效與否全憑運氣,中醫的臨床療效由此跌入萬丈深淵。

從思維到知識的全面西化,當代的怪胎中醫就像無能的阿斗,既沒學會西醫頂尖的技藝,又不知道中醫本來是什麼樣的,關鍵時刻還得需要西藥來挽救自己的臨床療效。長此以往,西醫的檢查結果看得賊溜,西藥開得賊順,並且樂此不疲,完全忘了自己還是一名本該會摸脈、會開中藥的中醫大夫。

這些中醫大夫並不是少數,而是主流。滲入骨髓的西化是當前絕大多數中老年中醫的現狀,更是當前所有中醫院校教育、中醫院臨床的現狀。

體制內的中醫院校、臨床已經徹底西化,雖然仍有許多人死硬著萬丈厚的臉皮各種反駁、各種掩飾、各種打死我也不承認,用各種所謂的名老中醫臨床帶教、經驗繼承的噱頭試圖遮羞,但老百姓已經用一次次的無效將名老中醫的療效戳破。名老中醫們的屁股已不坐在中醫的板凳上了,名老中醫們的療效已不是中醫本該有的療效了,名老中醫們的水平已經對不起他們的年齡、對不起他們的名銜了。名老中醫們已經被西化,作為當前中醫教育、臨床中堅力量的中年中醫們在科研的驅使、名利的誘惑下異化得更加徹底。中醫教育的師資力量已經不姓「中」了,中醫的教育怎麼還能健康發展?

當前的體制內中醫院校、臨床就像昏庸的阿斗,指揮著主流中醫界一步步邁進墳墓、走向毀滅,曾經有無數的中醫老前輩痛心疾首地一遍遍喊出這一現實,而掌握著中醫教育、臨床話語權的人卻始終裝聾作啞,拒絕反思、拒絕改變。無論怎樣的吶喊,都喚不醒裝睡的人。權力、金錢、地位、名利,種種誘惑讓既得利益者們深陷體制,不願突破,更不敢突破。當權者非但不反思教育的失敗,還將異化的中醫包裝得冠冕堂皇,讓無數的中醫學子深信這些異化的東西就是真正的中醫,這些低劣的療效就是中醫本來的高度。有一天,當面對病人時,無辜的學子們發現他們學到的中醫竟是這麼無用,他們學到的中醫竟讓自己在臨床中寸步難行,他們也會像他們的老師一樣,開始了對西醫最忠誠的熱愛。

我與在各大三甲中醫院工作的中醫高校畢業的同學們聊天,發現他們在臨床短短几年,卻早已將中醫完全拋棄,一直在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西醫大夫而努力奮鬥。言談之間,他們完全沒有拋棄中醫的遺憾,時時流露出,甚而直言不諱的,竟是後悔上學期間沒有好好學習西醫、後悔當初沒有直接報考西醫專業。中醫對他們而言,竟成了一塊多餘得不能再多餘的贅肉,必將切之而後快。每每這時,我都心生悲哀,為中醫教育的失敗而感到無比的悲哀,更心生惋惜,惋惜這些同學沒有足夠的幸運,能夠在決定人生方向之前窺探到中醫的美妙。莘莘學子何辜,竟受失敗的中醫教育折磨數年,浪費數年寶貴青春,既未學得中醫,又未學好西醫。

每每這時,總會有人說學習是自己的事,沒學好更多的原因還是自己不夠努力。好,那我來說一下中醫藥高校的優秀學生們的學習、職業軌跡。我的大學經歷是一個五年制中醫本科,一個專業,共兩個班,一百二十餘人,其中大學五年綜合測評成績在這一百餘人中排名前九的獲得了保研資格,說這幾個人是這個專業里最優秀的學生,應該沒有異議吧。然而,這幾名優秀學生,卻不是我的專業里中醫學得好的學生,他們保送中醫臨床專業研究生,最終沒有一人從事純中醫臨床工作。在當前的中醫高校教育體制下,最優秀的學生卻不是中醫學得好的學生,最優秀的學生都不能堅持中醫,如果說這不是中醫教育的失敗,那請告訴我,失敗兩個字應該怎麼寫?

二、民間中醫

每當指出體制內中醫教育失敗的現實時,總會有人藉機誇讚另一個群體,民間中醫。民間中醫,這是一個國家不斷制定各種政策努力保護、扶持的群體,但是,他們還值得被保護嗎?他們還能被扶持得起來嗎?

正如前文所述,一樣東西,若它是極好的,則必然會有頑強而持久的生命力。民間中醫,曾經是那些紮根基層、用傳統中醫的理法方葯默默為普通百姓們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的體制外中醫的稱謂。因為他們擁有出色的療效,深受百姓信賴,所以總是能夠當得起一句「高手在民間」的誇讚。

其實,中國古代的醫生,除了少數在太醫院這種官方醫療機構中的太醫之外,都可以算作民間中醫。扁鵲、華佗、金元四大家、葉天士等等大醫家,都可以算是民間中醫的祖師爺。中國古代的絕大部分大醫家,也都是在非官方醫療機構行醫的民間中醫。

中醫大夫的成長進步需要大量臨床實踐的磨礪積累,需要不斷地向各種疾病學習,中醫成長於百姓中間,成才於人民中間,高手必然在民間。民間中醫撐起了整個中醫的發展史,可以說,行醫在民間是中醫持久不滅的生命力的根本來源。

中醫行醫在民間的行業模式直到建國前還基本未變,但建國後,由於中醫教育的需要,大部分高水平的中醫從民間走向了中醫院校,成為了新中國中醫教育的拓荒者。隨著中醫院校、公立中醫院的增多,越來越多較高水平的中醫進入了體制內,尚在體制外行醫的或是年事已高,難擔重託,或是水平較進入體制內的中醫為遜,體制外的民間中醫已無法代表大部分中醫的水平了。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醫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加上中醫傳承教育的特殊性,中醫在近幾十年產生了傳承的斷代,這種斷代在體制外尤為嚴重,許多水平很高的老前輩一生所學無人繼承,默然離世,民間中醫更加凋零。事到如今,民間中醫之中究竟還有多少高手,或者說,還有多少合格的中醫,都是一個極不樂觀的事情,這些盲目誇耀民間中醫、自稱「民間派」的人又哪裡來的自信自吹自擂呢?

「民間派」的人常常攻擊所謂「學院派」的人的最重要一點正是前文所述的中醫西化。現在的民間中醫們自詡接受了正宗的傳統中醫師承教育,因此瞧不起被西化的科班出身的「學院派」中醫。但是,這裡其實還有和院校教育一樣的問題,那就是師承的「師」到底是不是「明師」?如果師承的師水平並不高,沒有掌握中醫的精髓,或者這師竟也被西化了,那這種師承的意義就大不到哪兒去了。教育的形式再正宗,老師水平低下,教出來的學生還是熊。

說到中醫的師承,便不得不提到一件事,中醫的流派。中醫自古有許多流派,尤其到了現代,各種大小流派更是前所未有地遍地橫生。許多中醫對自己屬於哪個流派津津樂道,張口閉口某某流派第幾代傳人,彷彿不把自己歸屬於某個流派,便不是一個體面的中醫了。但我們看自古以來的大醫家,有哪一位曾自稱自己是某派之人?都說醫之流派始於金元,可我們看金元四大家,有誰說自己是寒涼派、補土派、攻邪派、滋陰派了?這些所謂流派都是學無所成的不肖子孫為拉幫結派以自保而給祖師爺扣上的帽子。在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朱丹溪心中,自己是謹守中道、不偏不倚的中庸醫者,是得明天地之道、得明經典之道、得明生命之道的得道醫家。若說中醫有派別,那也只有兩派,一派,是得道的醫家,一派,是沒得道的人,再無第三派。自古以來,得道的醫家是支撐中醫生存發展的執政黨,雖然沒得道的人組成了江湖第一大派,人數上遠遠超過了得道的醫家,但他們始終是在野黨。然而很不幸的是,當代的中醫,執政黨沒人已經很多年了,隨著先輩執政者的遺風漸逝,在野黨正以不可擋之勢步步篡權。現在的中醫流派,不僅是這些沒得道的人給自己裹上的遮羞布,更是他們自詡正宗、企圖爭得話語權的新妝。中醫流派想要發展壯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搞師承、收弟子來拉人頭。當中醫的師承成了拉幫結派、爭名奪利的工具時,那曾經高尚而純凈的師徒傳道,已逐漸消逝在凌冽的風中。在如此混亂的中醫師承現狀下,又如何能指望通過師承的方式培養出合格的中醫呢?

現在的民間中醫,很大一部分並不能對得起「中醫」這兩個字,許多人僅僅掌握了一招半式的技法,或一兩個所謂「祖傳秘方」,就敢自稱祖傳中醫,開堂坐診,這無異於草菅人命。滑稽的是,這些對中醫只知一鱗半爪的人卻是呼喊保護民間中醫最賣力的人。他們為什麼這麼迫不及待、抓耳撓腮地渴盼國家出台更加寬鬆的政策鼓勵民間中醫的發展呢?因為,若政策不夠寬鬆,他們就不能合法合規地招搖撞騙、欺世盜名。這群人沒有足夠的學識通過醫師資格考試來取得正常的行醫資格,他們沒有高明的老師指導他們學習真正的中醫、掌握真正的中醫,他們沒有足夠的水平應對臨床中千變萬化的複雜情況,放在古代,他們頂多能做個走街串巷、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江湖鈴醫,放在現代,他們的醫學水平更遠遠不如正規科班出身的中醫。所以,扶持這群人走上臨床一線是非常危險的。

三、中醫愛好者

另外,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謂,「中醫愛好者」。我相信,絕大多數中醫愛好者對中醫的感情是真摯的,他們對中醫,是真愛。中醫愛好者們大多沒有經受過院校中醫教育的洗禮,沒有實踐過臨床,而許多人又通過各種渠道隱約看到了貌似中醫高手的模糊身影,聽到了貌似真正中醫的言論、知識,所以對中醫飽含信心、愛得深沉。

如果僅到了這一步,那麼中醫愛好者群體就會成為一股支持中醫發展的強大力量,會幫助許多有水平的青年中醫快速崛起,會支持真正高水平的中醫惠及更多的人,當然,還會有一大批中醫愛好者被水平低劣的中醫屢屢傷害,最後對中醫心灰意冷,甚而更加猛烈地反對。

不過,許多中醫愛好者邁過了這個單純崇拜的階段,進而開始自學中醫。事情的發展從這裡開始就有些不受控制了。中醫是一門醫學,需要掌握純正的中醫思維、大量的正確知識、準確的診斷方法、以及在以上前提之下多多益善地積累經驗,並不是靠幾分熱度、一腔激情就能快速學好的。學習中醫是一件終生的事情,持之以恆的學習是一名合格中醫大夫的基本素養。

只有具備了終生不斷學習的態度,才有資格做一名真正的中醫大夫,而絕大多數中醫愛好者們顯然更想速成。在他們眼裡,中醫並不是很難學,似乎只要學會了一套理論、掌握了一些知識與技法便可以治病救人了。有些中醫愛好者比較幸運,能夠接觸到一些真正的中醫高手,學習到一些真正的中醫內容,而絕大部分人並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他們所接觸、所學到的,更多還是異化的中醫內容。而即使這部分幸運的中醫愛好者能夠接觸到一些真正中醫的東西,如果不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持之以恆地反覆練習、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不斷學習,也就只是湊個熱鬧罷了。

可能有許多中醫愛好者深受武俠小說的影響,總是幻想自己能夠得到一套中醫的無上秘籍寶典,或受到一位有著極高水平的大高手指點,然後自己就能一躍變成一名中醫高手。有如此想法的人,我只能說你們沒有認真讀金庸老先生的原著。就拿號稱「奇遇之王」的張無忌舉例,這位一路獲得各種最高秘籍寶典光環加持的主角,自己窩在雪谷中,日日不斷地練了五年多的《九陽真經》才有所成。

想成為真正中醫的朋友,你們能窩在家裡日日不斷地讀五年《黃帝內經》嗎?沒有學習中醫的耐心與恆心,又想成為中醫、取得行醫資格,中醫愛好者們便盯上了中醫確有專長醫師考核。

國家推行的中醫確有專長醫師考核,本意是想將一些真正有水平的民間中醫挖掘出來,給他們以合法的身份地位,讓他們可以更加方便地為人民健康服務。放在一二十年前,許多確有水平的民間老中醫限於自身知識結構與精力,無法通過醫師資格考試取得行醫資格,通過這種特殊的考核方式取得合法的行醫資格,是一件對保護中醫的生存與發展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但現在這些爭先恐後地盤算著通過確有專長醫師考核取得行醫資格的人,卻一沒老中醫前輩們的水平,二缺少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與精力。一項非常好的國家政策反而成了這些不學無術之人投機取巧的工具。放眼各種鋪天蓋地瘋狂冒出的中醫確有專長培訓班,再看看那些負責確有專長醫師考核的體制內中醫專家們如前文所述的水平,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中醫的行醫資格將只值一疊鈔票了。

當中醫的行醫准入門檻降低後,大量水平更加低劣的半吊子會瘋狂地湧進中醫市場,將中醫的療效拉至永不見天日的谷底,讓中醫更快地被老百姓拋棄。一項本意是保護中醫、扶持中醫、為中醫提供更加舒適的行醫環境、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的好政策,在當前中醫畸形的發展狀態下,被扭曲成了加速中醫滅亡的推手。

結語

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院校到民間,從中老年中醫到中青年中醫,從專業人士到業餘愛好者,中醫全面衰落,中醫人才全面凋零,遍地叢生的中醫館根本沒有可能聘請到能夠支撐自身運營發展的足夠多的中醫人才。沒有療效,便沒有存活下去的生命力,中醫館們垂死掙扎,只能不斷給自己大量注射激素,催動虛羸已極的身軀迴光返照般地硬撐下去。而這激素,便是過度的宣傳、炒作。

縱觀中醫市場上的各種宣傳,不論何種形式,全都只有一個特點,過分誇大。當前絕大多數中醫的臨床水平根本承受不起加在他們身上的宣傳,根本應付不了宣傳吸引來的各種疾病。當前的絕大多數中醫大夫根本做不到宣傳中的療效,達不到宣傳中的水平,說是坑蒙拐騙,其實一點沒錯。

名不副實的宣傳不斷地消費掉一波又一波善良的老百姓的信任,讓更多的老百姓痛恨中醫。中醫也就在這滾滾資本的瘋狂注入下,被更加快速地推向死亡。

整個中醫隊伍高水平人才嚴重不足,整體水平極度低下,中醫根本無力撐起強加給她的繁華。中醫若想繼續生存下去,只有保持清醒,從最根本的地方,一點一點,依照自身的生命特點,重新發展起來。

當前中醫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其實,就是傳承的問題。當前的中醫之所以羸弱,正是由於沒有將中醫真正的水平傳承下來。回歸中醫自身本有的教育傳承方式,培養出掌握真正中醫水平的大夫,是解決中醫所有問題的最根本點。

中醫的傳承情況其實和佛教有些類似,正法難得,邪法遍地。這不僅體現在異化的體制內中醫教育上,更體現在光怪陸離的各種所謂民間流派上。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從院校到民間,得道醫家的身影難覓,未得道的人大行其道,中醫西化、異化,各種流派叢生,異端邪說滋生,正法掩藏湮滅,想要學習中醫的正法,竟似比登天還難。

然而,有一樣東西還在,中醫的正法就還在,那就是經典。中醫經典,就是教給我們中醫正法的最好的老師。只要有人還在學習實踐中醫經典,中醫的正法就不會斷絕,中醫就不會消亡。

然而,事情並不會這麼簡單地就可以繼續下去,與中醫的正法一同逐漸湮滅的,還有學習中醫經典的心法。學習經典的心法,是打開中醫正法之門的鑰匙。正法雖多,鑰匙卻只有一把。

要描述清楚這枚鑰匙,我們應該首先明白一件事。

中醫首先是一門文化,然後是一門醫學。

中醫是一門文化,對於這句話,請做最直接、最簡單的理解。這裡所說的文化,並不是一種所謂的理念、一個玄奇高妙的東西。文化,就是文以化人,用文字所傳載的道來教化一個人,改變這個人的品性,純凈這個人的心境,讓這個人通過不斷地學習文字所傳載的道,而成為一個更加美好的人,這是文化的本意。

中醫,就是這麼一門可以讓學者成為更加美好的生命的文化。而經典,就是傳載「道」的文字。所以,我們讀經典,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接納經典中所傳載的「道」,讓她改變我們的心性,讓我們自己成為一個恬惔虛無的人,以一顆恬惔虛無的心體悟經典,讓自己的心性、思維不斷地更加合於道、合於經典,這就是學習經典的入門心法,也是學習經典的目的所在。

這種學習經典的心法雖然在現代幾乎被人遺忘,但在古代卻一直存在於代代相傳的中醫之間,因為,傳統的中醫師承教育,正是以這樣的心法師徒相授。

古代的老師承載了經典文以化人的角色,這對老師的要求非常高,這首先要求老師是一位學問修養心性極高的明師。一位合格的明師會在言行、生活、學問、臨床處處做學生的榜樣,從言談舉止、飲食起居、生活習慣種種細微之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改變學生的脾氣秉性,把學生慢慢塑造成一個合格的可以接納、體悟、勤行「道」的人,然後將自己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如此學生才能真正地得到老師的真傳,得到古聖先賢的心法,得到經典的智慧。

而這對學生的資質也有非常高的要求。這種資質要求的並不是絕頂的聰明,也不是一往無前的膽量,也不是無比刻苦的學習精神,而是悟性。悟性並不是一件非常玄妙、不可捉摸的東西,恰恰相反,它是一件最普通、最真切的事情,悟性,就是一種可以真真切切地體悟到生命的真實、體悟到當下的存在的柔軟心性。悟,是體悟,是最簡單、最真實地觀察世間萬物,最直接地感受萬事萬物的運行變化,體悟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體悟人體生命的規律。不加選擇地去觀察,不加鑒別地去觀察,不加思考地去觀察,最直接地感受,最敏銳地感受,最真切地感受,這要求的是一顆柔軟的、恬惔的、平和的、美好的心,這是對一名合格的中醫學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師徒傳承中學生入門的第一關。

當學生能夠時時安住於恬惔虛無的狀態時,老師便可以適時地將知識、技法、經驗傳授給學生了。這種傳授,總的來說,就是引導學生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不斷歷練,反覆磨礪,逐漸積累,最終成才。

中醫是中國古人最真實、最直接地觀察天地自然、觀察人體生命的運行變化規律而總結出來的一門醫學。古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就決定了他們看問題視角的不同,於是便產生了陰陽體系、五行體系等思維方式的不同。掌握不同體系的老師教給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改變學生原來的思維方式。以純正而正確的思維方式不斷觀察天地自然、人體生命的運行變化規律,最終能夠純熟地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看清疾病的本質,並用這種思維方式自如地指導日常生活、為人處世,便算真正掌握了中醫的思維。

中醫是一門醫學,它有大量需要學習記憶的知識,而數千年積澱下來的浩如煙海的知識並不全都正確,這就需要明師擇其中真實、準確的內容教給弟子,當弟子有了足夠的能力,自己也能分辨出知識的真偽,這種知識的學習便可以說是入了門牆了。

中醫有自己獨特的診法,望聞問切四診,均需要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不斷練習,以致純熟無誤。中醫的診斷是客觀的,現今許多人以幾個大夫摸同一個人的脈象,摸到的結果卻不一致這類事情來攻擊中醫脈診過於主觀,實際是這些大夫並沒有掌握真正的中醫脈診,不能準確地感知到病人的真實脈象而致。如果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反覆練習,最終掌握了真正中醫的診法,那麼即使幾個人各有師承,對同一個病人的診斷結果也會是相通相符的。

擁有了純正的思維方式,具備了足夠的正確知識,掌握了準確的診斷方法,老師帶領學生在臨床上反覆練習,教給學生看病的思路、臨證的經驗,假以時日,學生便可成才。而這種成才的周期並不漫長,只要學生邁過了入門的心性第一關,三年出師正是古人的成才周期。

如前所述,當今明師難覓,我們很難指望有一位真正的明師教導我們走在真正的中醫道路上。但我們仍然擁有最好的老師。中醫經典,就是改變我們的心性、教給我們純正的中醫思維、正確的中醫知識的最好老師;而病人,就是指導我們反覆練習診法、學習看病思路、積累臨床經驗的最好老師。

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在經典的指引下走在中醫的道路上,在病人的幫助下不斷進步,我們終究能成為掌握中醫真正水平的明醫。當純真的中醫學子成為明醫時,便可按照古代師徒傳道的純真方式,帶領更多純真的中醫學子,一步一步,走向中醫的明天。只有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培養出更多的明醫,讓中醫的療效重新展現在大眾面前,讓中醫的魅力重新普照在大眾之間,中醫才會有希望。

因此,希望那些正在或即將涉足中醫行業的資本者、創業者們清醒地看到中醫的現實情況,三思而後行。希望那些企圖通過中醫行業快速發財的人清醒地看到這個現實,沒有足夠的中醫人才,無論怎樣的運作都無法讓中醫產業發展起來,更無法實現賺錢的目的,大量資本的注入不僅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更會快速燃燒掉老百姓對中醫最後的信任,將中醫更快地推向滅亡。

希望那些真正打算將中醫當做一番事業認真做的人清醒地看到這個現實,沉下心來,從所有中醫問題的最根本點入手,將資金與精力用在尋找、發掘真正的中醫人才上,用在培養真正有潛力成為明醫的人上。

培養積聚真正的中醫人才,投資開展真正的中醫教育,是這個時代中醫產業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也是中醫產業發展壯大的最堅實根基。投資教育,看似是對中醫的無償奉獻,但當人才輩出之時,便是率先搶得中醫行業最頂級資源之日。

希望對中醫有一番作為的人們啊,當其他人還在渾水中無頭亂竄之時,若你們能夠清醒地看到中醫的現狀,選擇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路子,便走在了時代的前列,走在了行業的前方,掌握了未來中醫行業的核心力量,在不久的將來,你們就會成為中醫行業的主導者。

那時,便是中醫的危機化解之日。

作者:東方生風

文源:靈素真要

圖文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杏林科普 的精彩文章:

TAG:杏林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