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大和民族「和文化」源頭在中國

日本大和民族「和文化」源頭在中國

歡迎進入中華醫學頂級人脈圈

日本大和民族「和文化」源頭在中國

今天,幾個朋友聚在一起,交流《菊與刀——日本文化面面觀》閱讀心得。

有人認為,書中介紹的嚴格的等級制度、注重忠孝、重視團體秩序等內容,其實就是日本「和」文化的主要內容。日本「和」文化是大和民族的主體精神,是日本作為狹長島國這一獨特的地理環境而產生的特色文化。

對於這個看法,我是不贊同的。

記得以前有幾次跟去日本留學、工作,而長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國朋友聊起來,問他們是否知道日本為什麼稱為大和民族,他們都不太了解。但是我一直在猜想,日本的大和民族、和文化、和服等作為民族特色的「和」字,跟中國的「和」文化,肯定有密切關係。

看到這兒,可能會有人問了,難道中國也有「和」文化?答案是非常非常肯定的。

首先從實物談起。故宮裡的主體建築是三大殿,名字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看到了吧,名字里都有一個「和」字,這可不是巧合,而是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和」的無上地位。

太和殿,名字直接來自於中華第一經《易經》。乾卦的《彖》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意思是:乾卦的原理是引發變化,讓萬物各自安頓本性與命運。萬物保存聚合併處於最和諧的狀態。取「太和」二字命名紫禁城的「金鑾殿」,極為推崇「和諧」。

中和殿,殿名取自被稱為儒家第一心法的《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人的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放在心裡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了,而又都合乎天道,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理。只有中、和了,天地各守自己的位置,那萬物才能生長發育。

保和殿,殿名沒有明確的經典出處。有人認為在三大殿最後的保和殿,是提醒君王要保持、保有前面兩殿太和、中和之氣,起強調作用。有人認為,出處與太和殿相同,同樣取自易經乾卦的彖傳的「保合太和」,不過為了與前面兩殿統一,同時為了更加強調「和」,改「保合」為「保和」。

看完實物中的「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也可見一斑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據中心地位的儒家的佔據中心地位的書《易經》、《中庸》里都將「和」提到了極高的高度。

再來看看其他經典。在《論語》中記載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意思是,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在這兒,和是王道的重點。

論語還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指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在這兒,和就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誌了。

從典籍走到民間。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都成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信條了,所以在每家的飾物上、春聯上,這些詞語隨處可見。

從廟堂到民間,從典籍到生活,從古代到今天,「和」文化的確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那問題來了。「和」文化怎麼就成了日本文化特色了呢?「和」怎麼就成了日本民族的名稱和標誌了呢?

這還是要從日本的學生時代談起。

隋唐時期,日本學習中華文化,達到了一個高峰。當時的日本有個關鍵人物叫聖德太子。他為日本定了一個憲法——《17條憲法》,不過還不是現代法律意義上的憲法。因為,其條文基本是中國儒家思想,尤其是《論語》思想的引用和發揮。

《17條憲法》的第一條就是關於「和」的:「以和為貴,無忤為宗」(推崇和順,不要忤逆),這明顯出自《論語》中的「禮之用,和為貴」。

這不是想當然的猜測。聖德太子生於574年,卒於622年,與隋朝(581年—618年)時間大致重合,正是日本遣隋使大量來朝的時期。他在學習了儒家的《論語》等經典後,還廣設國家學堂「學問所」,掛孔子畫像於正堂,尊孔子為「先聖」,要求學生必修《論語》,以及《周易》、《尚書》、《左傳》等漢學。

曾經成為他們古代憲法第一條的「和為貴」無疑對日本民族的民族文化起了很大作用。

隨著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入,日本人就發現了一個問題,自己被天朝稱為「倭」,雖然名稱僅僅是個符號而已,但是使用久了上面就附加上了明顯的情感色彩和褒貶色彩。他們感覺被稱為「倭」極為不雅甚至有被蔑視的感覺,就從集天朝文化之大成的《17條憲法》里,選出最有價值的「和」作為「倭」的代字。「和」的音讀「wa」,和「倭」完全一致,而其釋義有「柔軟」一項,和「倭」義相同。於是「和」成為新的國號。「大和」成了「大倭」的新表記漢字。

至此,從《論語》而來的「和」字,不但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而且成了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標誌。

時光飛逝,過去了1400年左右,小日本變成大日本帝國,重新出現在國人面前時,看到撲面而來的大和民族、「和」文化、和服,國人竟然大都不知其為何物。

書寫至此,一首詩浮上腦海: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們自己的東西,被人家借去,「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變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質,而我們卻早就將他們拋在九霄雲外了。當中國移動認為抓住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和當今中國的熱詞(和諧),推出「和4G」品牌時,大多數人都不知其所以然。

我們的東西丟了,別人拿去了,成了他們的特色。誰的悲哀呢?我們丟了個端午節,被韓國搶去了世界遺產,有些人哭天喊地地罵。我們的核心精髓文化被拿走了,卻沒人說。

今天我就這麼一說吧。感興趣的收了,轉了,別人看了,也許會有點作用。作用當然不是我們跟日本人要專利轉讓費去,而是提醒我們,有好多好東西,我們丟了,多可惜。

領取紅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井道醫館 的精彩文章:

TAG:三井道醫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