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割讓給外國的地區,人民牢記祖先,始終保持中國的生活習慣

割讓給外國的地區,人民牢記祖先,始終保持中國的生活習慣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當中,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的統治者,他們或為了保住權勢,或一個疏忽,經常會犯下一些錯誤,畢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連我們偉大主席毛澤東在晚年期間也沒能做到不犯一絲錯。但是這些錯誤有大有小,這其中的割地一事卻稱得上是影響萬年的錯誤。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一塊領地一旦被割讓出去,那麼就成為了別人的地盤,他們便擁有了對這片土地的管理權,在他們的管理下,漸漸地,文化、政治、經濟就都會被那個國家所影響,之前我們中國統治時留下的習慣也會被漸漸替代,但是就有這麼一地方,竟然被他國佔領了很久,但是所有的生活習慣卻還是中國的。

這個地方就是緬甸果敢。果敢在中國的南方,位於緬甸和中國之間,跟雲南挨著,現在呢大概有二十五萬的人口,這其中將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中國果敢族的。果敢曾經是元明清時期的重要領地,當時還屬於雲南。

果敢人是明朝皇帝被吳三桂領軍從緬甸救回來之後,其中一部分的將士及其家屬留下來繁衍的後代。這些人當中有一個姓楊的士兵,漸漸地成長起來,成為這片地方的統治者,儘管發生過搶奪,但是都被他打退了,慢慢地果敢就在楊家的治理下逐漸擴大了。

後來中英戰爭中國失利,果敢就被英國強要去成為了印度地區,改用了果語和果文。時間一長,就算不願意也得向英國低頭,但是果敢楊家卻始終記得自己身上流的是中國的血。1894年,果敢又被分回了中國,將語言改回了漢語。後來緬甸被日本佔領,也經常會給他們一些小恩小惠,但是楊氏後人卻一直在積極抗戰。

日本侵略戰爭失敗後,緬甸宣布獨立,而果敢地區的統領楊氏家族也經過不懈奮鬥獲得了和其他地區同等的待遇。之後的40多年裡,果敢也曾產生過內部矛盾,但是始終沒有解體。就在二零一一年,果敢正式被立為自治區。有了自治的權力之後,果敢人民就開始大量的從中國進口商品,融入雲南的文化當中,就連貨幣也就人民幣最為常用之一。

雖然在經濟方面,果敢地區一直在不斷發展,但是教育方面卻很短缺,仍然處於初級教育的階段,他們的學校也都是當地的慈善家和居民一塊捐錢開辦的,不過學習的語言卻依然是漢語。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個地區都還是中國的用品習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的血脈 的精彩文章:

如果當初沒有丟失這個地方,中國或許可以改變現在的世界格局!

TAG:華夏的血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