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 《紐約瑣記》

讀書 《紐約瑣記》

紐約瑣記

陳丹青

這兩年陳丹青先生「火」了一些,應該是由於經常在他友人或他自己的視頻節目中露臉,比如自媒體《局部》系列,尤其第二季猶如紐約大都會指南,吸引大量繪畫及藝術愛好者的點擊播放(反應中國觀眾對藝術教育的興趣)。

可惜我不會畫畫,對於繪畫的學習記憶只停留在初中,可能更早。後期要升學考了,美術老師就很可憐,根本沒有反抗的機會,直接被語文老師干出教室。

古人說,閱讀不如背誦,背誦不如抄寫。

沒有親手臨摹,確實在很大一段時間上對欣賞繪畫有隔閡。但是就如同人進到博物館,若有一位講解員領著你娓娓講訴,期間觀者聽者緩緩打開世界另一扇門,未嘗不是樂趣十足。

陳丹青先生其實出過不少書,而最近我正得了「陳丹青綜合症」,手裡有兩塊零花錢了,就都悉數買下:

一看封面覺得順眼,都是乾淨的純色樣式;

一看書名就順心,都有一種非正式的雅,《陳丹青音樂筆記》、《草草集》、《無知的遊歷》、《荒廢集》、《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談話的泥沼》… 當然還有這本在紐約的「瑣記」。

這是一本陳丹青先生學居紐約的回憶錄,2007年印刷第一版,雅俊的封面色是這兩年家居流行色「高級灰」,中間配一副黑白舊照片,陽光越過窗檯下的暖氣片,打在漂亮簡潔的搖椅背上,可能是陳先生在紐約的曾經居所。

《紐約瑣記》文字帶著獨特辨識度的「語言指紋」,口吻好像在音頻節目中拿著稿子講給讀者聽,時不時還帶點憨憨笑聲,穿插著個人經驗與藝術思考,談談紐約、聊聊藝術,隱約也有文藝評論家的「不安分」(現代人的成熟是知道所有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又對種種問題具有清醒而尖銳的見解,並善於向問題提問)。

隨意摘抄一段:「歷來美術館的人事,總不免為權力所左右,為外界所詬病的吧,但說它慈祥,指的是館內悠悠千年藏品的總體性格和潛在律令;說它公道,則指的是時間。人世有公道嗎?似乎也只剩時間彷彿有所公道,而美術館所收藏的多少可以說就是時間,以及時間的意義(假如時間真有意義的話)。自然,收藏現代當代作品的美術館總在爭議權謀中行事,但就我所見,那裡也常在「平反」現代藝術的種種「冤假錯案」,追認並適時「發現」曾被遮蔽冷落的天才,為之認認真真地舉辦規格得宜的回顧展。」

陳先生好些書與訪談錄中多次提到他父母說話的「直爽」,被打成「右派」(很有感觸,因為自己的爺爺也是憨傻鄭重之人,曾早上參加會議提質疑,下午就被降級降一半工資),他也是愛直言之人,但更加圓通,會懂得閃避問題,用機智,用廣泛的學識來表呈他的誠實和嚴肅。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時代與文化的問題,陳先生了解這一切,從這本瑣記中可以看得出來,文字清爽而富有詩意,隨意摘抄一段:「畢加索曾說,去一趟楓丹白露森林,他就得了綠色消化不良症。在義大利,天天消化不良:文化、歷史、藝術,加上大白天搶皮包。」

或許我們將「人民」與「文化人口」混淆了,打算去義大利旅遊的朋友還是不能挎包上街了,要不就撒辣椒粉在買菜袋裡,給扒手一個驚喜。

歐洲自由過頭,反襯出國內強治安帶來的安全,上次去北京798藝術中心跟遊客快樂的擠來擠去,倒有一種隨波逐流的自在感。只是當有人在原創前自拍(這其實是不被允許的),就要快速跳開,站出鏡頭之外。

忽然想起之前在一個海島國家同小黑地陪聊天,他說國人太喜歡拍照(還是拍太多照片了,原句英文已經記不清,我覺得拍照和所謂的攝影還是兩碼事),我說這也許會干擾一些旅行的樂趣,他說是呀是呀。

好在陳先生的這本瑣記,他親自挑選、排列的珍貴印刷畫與相片可供讀者淺嘗眼福。

倒也沒有很多大家眼熟能祥的「大眾情人」,而儘可能的取了畫史名家不太常見的作品,穿插並置,甚至是頗有「心機」的「局部」裁剪,使看經典有了溫故而知新的味道——我們過去的認知與眼界,原來常常由於訊息的不完整而是局部的、片面的。

圖像始於語盡,這可以算做一部繪畫回顧展的回顧,言猶未盡之處,讓觀者的思緒與個體經驗自動連接。譬如陳先生挑選的兩幅米勒描繪18世紀農民的小畫,下端配以小字,一副形容原作如陶罐,醇良靜好,農民貧而不苦;另一副則畫出了苦相,因時間來到19世紀中葉,同期第一代左翼學說蠢蠢欲動,對文人的煽動同樣感染到了米勒,而畫里的村野農夫似乎也有了一點「苦味」,頗有一種貢布里希「沒有藝術,只有藝術家」的味道。

我倒想起在某國家博物館,一位導遊領著澳大利亞旅行團的老人們指著模擬景觀,也有女人腳下放著深色陶罐,講解古城原住民物資匱乏,日子過於「平淡」,因為大家都一樣貧窮,沒有比較,沒有苦惱,也就是「簡單的滿足」,老人們說是呀是呀。

一抬頭髮現自己碼了這麼多廢話,真正的動輒千言不知所云,屬於藝術細菌匱乏產生的「簡單的滿足」,竟也想給這所謂的散記配個圖,難免有媚俗之嫌,但這本《紐約瑣記》卻是質樸洗鍊,編排別緻,並不是學術講義(要是想了解詳盡的繪畫史可以買一本《西方藝術史》這種看看),是私人議論,帶著一點暖黃的回憶,是一種想要反覆觀讀的雙重誘惑。

-END-

作者:張璞

供稿 | 鎮海支公司

編輯 | 麻夢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來街50號 的精彩文章:

工作中的口才魅力

TAG:大來街5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