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過是一個優柔寡斷受小人挾制,不能做主的人

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過是一個優柔寡斷受小人挾制,不能做主的人

原標題: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過是一個優柔寡斷受小人挾制,不能做主的人


秦始皇的出生地是趙國都城邯鄲,當時北方最繁華的大城市。出生的時間正是秦軍大舉圍攻邯鄲,後由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的多事之秋。他的生父是大投機商呂不韋,生母是邯鄲諸姬中的「絕好善舞者」。這樣的時間、地點,這樣的生父、生母,再加上他的特殊身份--私生子--就決定了他從小過的是東躲西藏遮遮掩掩的隱蔽生活。他不乏小聰明,但卻缺少魄力,因為他的生活不正常,只能聽從別人安排,自己無法做主。


讓秦始皇最感到壓抑的,是他從小缺少母愛。趙姬是個特殊女人,既是交際花,又像女間諜。她長期周旋於丈夫與情人之間,還得應付許多瞬息萬變的政治事件,壓力太大,為求宣洩,生活放蕩,對於兒子並不那麼關心。秦始皇漸漸長大了,對於母親的放蕩行為感到極為難堪而又無可奈何,這是他終身難忘的傷痛。他由仇恨母親而發展為仇視一切女性,認為女人都不可靠,這就是他雖然縱慾、多子女,卻終生不立皇后的真正原因。他之所以養成優柔寡斷的性格,是因為他在正式「親政」之後,最後被人謀害之前,一直遭受小人挾制,對任何事情自己都做不了主;長期處於被動、壓抑、惶恐的心情之中,只靠經常大發脾氣來自己壯膽。  過去大家都認為焚書坑儒、全盤否定歷史文化的事都是秦始皇乾的。即使命令、詔書是李斯起草,那也不過是奉命行事而已,事情還是由秦始皇做主。這是想當然耳,歷史真相併非如此。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置酒於咸陽宮,大會群臣,商量國家大計。博士淳于越大膽進言,認為殷王朝、周王朝的國祚能夠相繼維持一千多年,其治國的方法,必有值得借鑒之處。「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秦始皇當場表示,此建議可以交付討論。可是身為丞相的李斯卻迫不及待地公開反對再作討論,並且立即發布由他制訂的「焚書之令」,一意孤行,不留退路。



「焚書之令」的關鍵部分,在於最後的幾句話:  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  也就是說,在秦始皇本人覺得還有商量餘地的同時,李斯已經拿出了蓄謀已久要消滅一切歷史文化的「焚書之令」。誰敢談及任何歷史文化的一點點內容就要被殺頭(「有敢偶語詩書棄市」),有敢說今不如昔者要被族誅(「以古非今者族」)。這樣,誰還敢開口說話?這真是一次浩劫,如果不是秦朝很快地滅亡,如果李斯的這個「焚書之令」真能貫徹下去,則秦以前特別是春秋戰國以來光輝燦爛的學術文化將會掃地以盡,蕩然無存。李斯這樣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意孤行的結果,大大激化了各種矛盾。三年之後,陳勝在大澤鄉起義,秦王朝很快就垮了台。可以說,一紙「焚書之令」,正是秦王朝的玩火自焚,也是李斯本人的玩火自焚。他為博取富貴,不遠千里來到秦國,在政治上下賭注,不惜豪賭一番,最後輸得乾乾淨淨,既害了秦王朝,更害苦了天下的老百姓,當然也害了自己。  焚書,已經下了一個「焚書之令」,第二年又坑儒,是否還有一個「坑儒之令」呢?沒有。因為焚書之令要層層下達,長期執行;坑儒,只是一次性行動,由李斯具體布置,堅決執行就行了。好在被坑的只有460多人,李斯把少數附和自己主張的讀書人拉到身邊,給予「吏」的身份,讓他們放手大幹;對於一批反對自己的讀書人自然會採取激烈手段加以處置。否則,焚書之令就執行不下去。  既有金湯之固又有累卵之危  在秦王朝最後的二十多年中間,秦國與關東六國之間的戰事日漸頻繁,六國的政府雖然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去,秦始皇與天下萬民之間的衝突也迅速激化,他本人被刺的事連續發生:公元前227年,荊軻刺秦王;前218年,秦始皇東巡,遇刺客於博浪沙中;前216年,秦始皇在咸陽微行,又遇刺客。前210年,東郡有人在隕石上書寫「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盡誅附近居民。如果秦始皇是個穩重一點的人,堅強一點的人,能夠沉著應付局勢,這個貌似強大的秦王朝也許還可以多支撐一段時間。可他內心空虛,感情脆弱,完全沉不住氣,遇事張皇失措。他的處理不當,使得本來十分安全的地方,也出現了許多漏洞;本有金湯之固的地方,也出現了累卵之危。對於秦王朝來說,秦始皇絕對是個無能之輩,不稱職的接班人。  從公元前212年起,秦始皇深居宮中,不見外人,對於處理國事,既不委託丞相與百官,也不讓家人協助,只相信太監趙高一人為他傳語發詔。在外出巡遊之時,他只蜷伏在自己的轀涼車中,窺視外面的情況,外面的人卻見不到他的面。從車的名稱,可以想見其中必有保溫保冷的設備。車子用獸力拖動,長約三米左右。每次出發,在幾十輛外觀完全一樣的車隊之中,究竟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專車,只有趙高一個人知道,隨時可以調整轉換。因此,在巡遊途中,不得趙高的同意,任何人都見不到秦始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在歸途中的平原津生了病。什麼病,不知道;病況如何,也不知道,只知道病勢不輕。所以才有召見李斯口授遺詔的行動。詔書的內容是:讓長子扶蘇從邊境回到京城來繼承帝位。據史書記載:「書已封未授使者。」這樣重要的詔書,為什麼封而不發。原來這時趙高心裡懷了鬼胎。當時扶蘇在蒙恬軍中監軍,趙高知道此人生性耿直,他如繼位,一定會用蒙恬為相,自己的權位就會不保,而且過去的胡作非為會被揭發,受到嚴懲,不如和李斯、胡亥串通,共同偽造詔旨,傳位胡亥,以保持李斯和自己的權勢。至於對扶蘇與蒙恬,可以假傳詔旨,勒令自盡。因為有共同的利害關係,三個人一商量,一拍即合,立即行動,結果扶蘇自殺,蒙恬對詔旨有懷疑,最後仍被襲殺,小人們的陰謀居然得逞。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是病死的。但從上述情況看來,應該是被害的,真相究竟如何?這也不難分析。秦始皇先生了病,這大概是事實。但是趙高既然決定偽造詔旨,逼死扶蘇與蒙恬,他就不能讓秦始皇活著回到咸陽,以免事情敗露。因此,秦始皇是病死的可能性很小,他既已生了病,趙高又封鎖消息,不讓醫生前來給他治病,讓他病情加重,直至不起,因此是拖死的。還有一種可能是乘病加以謀害。


秦王朝統治集團為了以最快的速度攫取最多的利益,一直窮兵黷武,大肆侵略,與東方六國為敵,與天下萬民為敵,讓自己長期伏在老虎背上,能上不能下。秦始皇作為一個私生子,本無資格爬上這個虎背,是他的生父費了極大的氣力才把他捧上去的。既已上了虎背,就只有兩手緊緊抓住老虎的頸子,千萬不能掉下來,掉下來就得粉身碎骨。老虎跑到什麼時候為止,一切都只有聽天由命,直到他被人害死,還是死在虎背之上。  自小缺少關愛,一生只知道運用權術互相傾軋的秦始皇,對於任何人都不相信,最後才使自己完全孤立,落入了趙高一人的手中,死於非命。他如果能夠像朱元璋那樣,找到一個賢內助——大腳馬皇后,下場就不致如此悲慘。他對能夠保護自己的一道道防線,陸續撤防,只信任一個無知無識、無德無才的小人趙高。一旦生病,由於不能就醫,無可奈何,死後只好與臭鮑魚為伍(趙高買些鮑魚來壓住屍首的腐臭味,真是遺臭萬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V說事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的希特勒,臉皮如果再厚點,那就不得了了
二戰日本的一個秘密遷都計劃,要是成功了我們就尷尬了

TAG:大V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