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級第一名」,這場慘案讓太多人錯愕

「殺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級第一名」,這場慘案讓太多人錯愕

據媒體報道,近日,在山東淄博市某中學發生了一起學生兇殺案件。

山東淄博某中學初三班級,有兩個成績優異的男生:一個是名列全班第一的馬同學;一個是經常名列第二的秦同學。

秦同學不甘心每次屈居第二,竟然有預謀地拿出長長的水果刀,朝馬同學的心臟砍去。

馬同學出於本能地逃跑,沒想到秦同學追上去,又殘忍地在馬同學身上捅了十幾刀。事後警方統計,馬同學胸前和背後一共被捅13刀,刀刀致命!兇殘程度令人髮指!

施暴者與受害人之間有深仇大恨嗎?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早在兇案發生前,一切就已經有了前兆。秦同學曾於5月底,惡狠狠地警告馬同學:「會考你必須考4個B。你如果考得比我好,我一定殺了你。」

6月4日,考試成績公布,馬同學依然考得比秦同學好,於是就有了開頭那慘絕人寰的那一幕。

僅僅是被害人比施暴人更優秀!

殺人兇手坦言,殺了第一名,他就會是班級第一名了。

可是年級第一呢?全區第一呢?全省第一呢?能殺得完嗎?

狹隘的心理,單一的成功觀,被嫉妒操縱的惡魔,自己步入絕路,殺了人,又有誰是贏家?

我們傾其所能,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這件事情更是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我們傾社會之力,到底是為了培養什麼樣的人?

一位長期從事基礎教育的工作者,看到這則新聞,表示「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我想起了《切爾諾貝利的回憶》中的講訴:

一位曾在「二戰」期間的德國納粹集中營中遭受過非人折磨的倖存者,戰後輾轉到美國,做了一所中學的校長。

每當新教師來到學校,他都會交給新教師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

「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納粹集中營中的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境:

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到高中或大學教育的士兵槍殺。

看到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決不應當被用於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

只有在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

不要讓孩子成為冷血殺手!

德育,不該在慘劇發生後才被後知後覺地提起。

德育應該是智育中最重要的考量點。過去,現在,未來,都應該是。

「逼壓」可能毀了自家孩子或是別人家的孩子

類似文章開頭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發生,2013年復旦大學林森浩宿舍投毒事件。林森浩僅僅因為「看不慣」比自己學習好、表現好的同學,加上沒有是非觀、冷漠、極端,他最終選擇毒殺同窗。

嫉妒是把火,在錯誤價值觀的助燃下越燃越旺,最終成為毀人毀己的一場災難。

越來越烈的競爭壓力,讓很多人焦慮,分數是逆襲的唯一機會,很多家長灌輸給孩子的這種認知越來越走向極端。

在平時與家長的交流中我們發現,相比挖空心思、因人而異去挖掘鼓勵孩子的方式,更多的家長選擇「比較」「逼壓」這種更簡單粗暴更能短期見效的方法。

「考第二名為什麼不再努力一把?」

「考不好就不要回家!」

「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蠢死了。」

......

對很多十三歲的少年來說,「別人家的孩子」是從父母口中發射出的利刃,被傷害但又避無可避,日積月累。

強大的壓力下,終有一天,孩子要麼毀了自己要麼毀了「別人家的孩子。」

當然,也有很多人提出這樣的質疑:孩子的攀比心理來自於哪兒?家長。但家長的攀比心理又來自哪裡呢?

「當然是來自整個社會了。」

教會孩子,輸得起才能贏得起

「輸不起」是一種天性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可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不成熟,他並不了解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在人前或是在集體活動中,一旦不如人、輸於人時,他就會表現出不滿,不高興。

「輸不起」通常會有兩種表現:一些孩子面對挫折、失敗,他會採取迴避,逃避困難。比如,媽媽批評小強學鋼琴不認真,不如隔壁的玲玲彈得好,聽到這話小強索性就放棄了,乾脆就不彈了;另外一種,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遊戲中輸了,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以示渲泄。在幼兒園,老師們常會遇到因為搶不到「發言權」而委屈哭泣的孩子。

鼓勵能讓孩子緩解情緒反應

孩子的所謂挫折感、無力感大多是由後天學習得來的。當孩子做得不好時,家長總會有這樣的責罵:「你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恐怕不是讀書的材料!」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用這些想法去評價自己。因此,當面對困難或失敗時,便由於失去自信心而採用放棄和逃避的態度。每當孩子遇到挫折、情緒低落的時候,不妨給他講一些成功人物的故事,講他們在奮鬥過程中是用怎樣的精神去面對困難的。另外,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不要揪住孩子的錯處不放,也不要將焦點一味地放在結果上,重要的是孩子在此過程中肯嘗試以及為此付出努力。讓孩子明白「凡事儘力而為」便可,即使失敗也並不代表自己沒用,家長更不會因此而不疼愛他。

正視失敗是為了避免失敗

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有目的地從遊戲中讓他學習面對失敗,讓他有機會在玩樂中嘗到「輸」的滋味,體驗「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當然,孩子經歷「輸」的時候總會稍有失望和不快的感覺。這時我們就給他以適當的安慰和鼓勵,告訴她:「我知道輸掉遊戲令你有點不開心,不過這次輸不代表每次都會輸,只要儘力參與,總會有辦法成功的。」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想退縮的時候,不妨給他一個參照物和一個他可以看得到、能達到的目標。比如,「你現在的成績比起媽媽剛學的時候並不差,如果你堅持下去,將來你就會比媽媽做得更好;如果你放棄了,你就永遠是這個水平了,永遠比不上媽媽了。」

擁有豁達的心胸是「輸得起」的關鍵

經常看到有家長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他打你,你不會也打他呀?」「拿大的,挑大個兒的拿!」「你真窩囊,你不會跟他搶啊!」……這樣的引導,怎麼可能讓孩子「輸得起」?要想孩子輸得起,首先就得培養孩子不計較。一個心胸寬廣的孩子,還有什麼不能容下的呢?

來源:首都教育

紅櫻桃行動綜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櫻桃行動 的精彩文章:

TAG:紅櫻桃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