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越國的疲吳之策,令人百思不解的煮糧計

越國的疲吳之策,令人百思不解的煮糧計

相信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說:「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了滅掉吳國而使用了這樣的一個計策。前一年,越國大飢乏糧,從吳國那裡借來很多糧食。第二年,越國豐收,於是越國在歸還吳國糧食的時候,將比較精壯的糧食都煮了一遍再輸送給吳國。吳國見越國歸還的糧食粒粒飽滿,於是將這些糧食留作了糧種。結果,第二年吳國顆粒無收,發生了大饑荒,餓死很多人,而越國也達到了疲弱吳國的目的了。」

我是在小時候聽說過這個故事的,那時候還沒有什麼分辨能力,也不會質疑從書本上看來的故事。一年秋冬,我在幫家裡人補種小麥的時候,突然想起了當初越國人所施的「煮糧計」,怎麼想都覺得比較離譜、不可信。我們這裡最常見的莊稼是小麥,我之前就想當然地以為越國所施的「煮糧計」,煮的是小麥。可是小麥的成長期長呀,遲個十天、二十天地再種都很正常,還有很多農戶家的小麥長得不好,把整塊地再重新播種的都很正常。吳國人如果播種了越國煮過一遍的麥種,小麥不發芽,應該有時間再補種才對呀,怎麼會誤了農時呢?難道吳國人播種了小麥後,自此就不去地里看看小麥的長勢情況了?要到來年收割的時候才去看莊稼不成?

轉念一想,吳、越兩國都是江南水鄉,其主要農作物自古就為水稻。那越國人所施的「煮糧計」煮的是水稻吧!水稻可不像小麥那麼容易煮,一不小心就煮出了「香噴噴」的大米飯了。

後來,我又查了一下這個「煮糧計」的出處,在《史記》中是沒有「煮糧計」記載的,是在《吳越春秋》的《卷第九勾踐陰謀外傳》中找到了的,相關原文如下:「二年,越王粟稔,揀擇精粟而蒸還於吳,復還斗斛之數,亦使大夫種歸之吳王。王得越粟長太息謂太宰嚭曰:「越地肥沃,其種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於是吳種越粟,粟種殺而無生者,吳民大飢。」

《吳越春秋》中記載的越國所施的「煮糧計」煮的是粟,「粟」本意是「小米」,可是江南水鄉是不種植小米的。而且吳、越兩國之間大規模借糧,借的肯定是其最常規種植的農作物。所以,這裡的「粟」是作糧食的代稱,越國所施的「煮糧計」煮的就該是「水稻」。而我從「煮糧計」的出處《吳越春秋》中又產生了一個疑問。

越國所施的「煮糧計」是在勾踐在位期間的十三年發生的。其時,伍子胥尚在,吳王夫差更沒有北上爭霸,如果越國施了「煮糧計」,吳國人種的莊稼沒一顆發了芽,難道吳國人都是傻子嗎?看不出糧種出了問題嗎?等到顆粒無收、大饑荒還被蒙在鼓裡?還北上爭霸結果被越國人從背後插了一刀?還不早該找越國人拚命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蜀漢與東吳都被魏晉善待,為何遼東卻慘遭屠戮?
劉備既有天下之志,為何助政敵除隱患留人才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