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京報刊文:別拿公立幼兒園「入園優先權」來圈錢

新京報刊文:別拿公立幼兒園「入園優先權」來圈錢

保障幼教公平,絕不容許公立幼兒園拿「入園優先權」來圈錢。而要對親子班成入園「敲門磚」的亂象釜底抽薪,在「讓入園不再難」上開對藥方並狠下工夫,也不應含糊。

■ 社論

部分公辦幼兒園一面領著補貼,一面通過「親子園」等賺足了外快,這直接損害到了幼教資源配置的公平。

「小孩出生才3個月就來報幼兒園了,早就滿額了。你不找人上不了的,找人都不見得上得了。」據新華社報道,近日有安徽合肥市民反映,部分公辦幼兒園開辦「親子班」變相兜售入園「優先權」,很多家長為此不得不提前將孩子送「親子班」。

記者在安徽省水利廳機關幼兒園和安徽省直機關第三幼兒園暗訪發現,兩所公辦幼兒園均有招收「親子班」學生,用以「預定」直升幼兒園小班名額的情況,收取費用數千元一學期。

一兩歲的孩子,每周一節課,每個月1000元左右的學費,且必須由家長陪伴,這難免給人藉機斂財之嫌。親子班或許的確能為家長教育寶寶提供某些指導,可一旦親子班辦成幼兒園的「敲門磚」,藉此兜售「入園優先權」,那這顯然偏離了早教的初衷,明擺著就是用特權來「圈錢」。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順利入園,恐怕只能忍痛割「腰包」。

光花錢也未必能辦成事。報道中,「找人」被孩子家長們屢屢提及,「親子班也要關係才進得來,要關係很硬。」在大多數家長眼裡,孩子上幼兒園儼然成了一場「關係比拼」。至於手握學位分配權、處在這場「關係網」核心的園方負責人,會滋生出怎樣的問題,不言而喻。

到頭來,這必然會直接損害到幼教資源配置的公平。在「錢」和「關係」的雙重擠壓下,很多普通市民自然難以享受平等的入園權利。

此舉的違規性質是明擺著的:早在2011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就聯合印發了《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嚴禁以開辦實驗班、興趣班、親子班等特色教育為名,在保教費外向家長另行收取費用。而今,當地教育部門也表示,會對相關情況進行調查。

就事論事地針對違規情況展開調查、問責,的確很有必要。但更深層次的問題,也需要著力解決——有些公立幼兒園之所以敢用「親子班」來鎖定入園門票,憑恃的就是「一位難求」之利。在很多地方,性價比最高的公辦幼兒園是入學首選,相形之下,很多民辦幼兒園收費高卻未必有公辦的師資與質量,但公辦幼兒園學位又供不應求。正因如此,靠關係從「後門」入園的現象,成了很多地方都有的潛規則。

鑒於此,有關方面也該通過對民辦幼兒園的培育,讓更多民辦幼兒園強起來,通過社會自發的力量,建立起不同層次、不同特色、面向不同群體的幼兒園體系,增加優質幼教資源的供給。

可據了解,為了鼓勵國有企事業單位辦幼兒園,合肥市出台了獎補政策,每生每學期500元到800元不等,對社會招生的幼兒數越多,獎補的標準就越高。這樣一來,原本失衡的供求關係變得更加扭曲。部分本就實力雄厚的公辦園一面領著補貼,一面通過「親子園」等賺足了外快……可以預見,幼兒園領域的馬太效應會因此變得更加嚴重。

解決入園難,一味給公辦幼兒園補貼並非良方。今年5月底,北京提出,按照統一辦園標準、統一收費標準、統一財政補貼的「三統一」原則,對執行政府限價的普惠幼兒園,不分公辦民辦一視同仁,均提供財政補貼扶持,提高補助標準,這打中了入園難的痛點。

保障幼教公平,絕不容許公立幼兒園拿「入園優先權」來圈錢。而要對親子班成入園「敲門磚」的亂象釜底抽薪,在「讓入園不再難」上開對藥方並狠下工夫,也不應含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碧桂園登陸港股開市市值250億港元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