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人欠豬油一聲「對不起」,李時珍會告訴你豬油驚人的好處!

中國人欠豬油一聲「對不起」,李時珍會告訴你豬油驚人的好處!

中國人吃了幾千年的豬油,這些年卻不敢吃了。它一再被黑化、唾棄。

以至於我們這代人,甚至都沒聽過古書里那些豬油的神效,它默默地被記在《本草綱目》里,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裡。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錄了30多個以豬油來做葯的方子,並解釋了豬油的功效:

「甘,微寒,無毒,利腸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腫,生毛髮;破冷結,散宿血;利血脈,散風熱,潤肺。」

拎出來,哪個不是你需要的呢?豬油對中國人的護佑,是像藥引子一樣潤物無聲的。

1

最好的豬油,是豬板油,

能利三焦水道,排廢水。

豬皮下面與瘦肉相連的那層肥肉叫「肥油」。

豬內臟外面成片成塊的油脂叫「板油」。

我們今天要重點說的是豬板油,它相當於是豬的三焦油網。

這個油網內通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皮下脂肪,構成一個龐大的水液運輸系統,是理周身之水的大通道,是調兵遣將的大BOSS。

我們在切豬板油的時候發現,豬板油有些像網膜一樣的組織,鬆鬆軟軟,不經常摸生肉的人會覺得有點噁心的。

就是這個豬板油,可以通利人體的三焦水道,幫助水液疏通代謝。

人體氣血、津液、精,貴在流通。

三焦,是衛氣、水汽、津液環流全身上下、內外的通道。

當人體三焦系統運行正常的時候,人體內水液就會循環良好,藉助三焦水循環,水汽和津液會去到需要它的地方,體內濁水也會藉助三焦系統,排出體外,五臟元真通暢。

中醫是很看重三焦通利的,三焦不通是病,得治。

2

豬板油,是現成的通三焦藥引子

《千金方》里提到小便不通的癥狀,也就是三焦氣化或者腎與膀胱的氣化有問題。

就可以用:肥豬肉一斤,水二升,煎三沸,飲之立通。其實就是利用豬油來疏通水道。

任之堂余浩老師也總結了好幾個吃豬油的用法。

1、排廢水。

虛胖的人體內廢水太多,豬板油剛好能利水通三焦。人體的廢水排除體外,會自然消腫,身體也輕鬆了,人也就不胖了。

2、像夏天頻發的濕疹,也是因為三焦不通,水濕泛濫。

在吃中藥的時候,加上一點豬油作為藥引,療效大大提高。平時多吃豬板油炒菜,也是可以預防的。

3、豬板油是滋養護衛五髒的,尤其對脾胃和肺。

脾胃不開,吃啥都不長肉的千年瘦子,用豬板油炒菜就行了。豬油味甘,強健脾胃,有助消化開胃。

4、而且豬油能夠「利腸胃,通小便,利血脈,散宿血」。

當大便不通時,用豬油炒大白菜下飯吃,經常吃就不會便秘哦。

5、小兒疳積,厭食,身體消瘦,皮下脂肪層很薄,其實就是脾胃虛弱,三焦不通。

民間採用挑四縫的方法,挑完後,用豬肥肉煮水,給小孩洗個油水澡……彪悍吧!很快小孩身體就壯實了,胃口也大開了。

所以小兒經常吃點肥肉,也是能肥肥壯壯。

6、乳腺有問題的女性,也有一句醫囑:就是常吃豬板油。

豬油能「破冷結、利血脈」,有乳腺增生、結節、纖維瘤時,豬油可以平衡雌激素,破冷結。

3

怎麼熬豬板油?

我們把會遇到的問題都寫出來了

豬板油······800g

此次煉豬油,我們採用的是濕式提煉法,添加清水熬制出的豬油,顏色會特別的潔白可愛,香味也更濃。

三口之家,一次買豬板油800g就夠了,不宜一次買太多,食油要新鮮。

- 第一步-

備料

洗凈、切塊

豬板油用流動的清水沖凈,切除網油中可能含帶的淋巴結,切成5厘米左右的小塊。

- 第二步-

入鍋加清水

熬起來

加清水,沒過1/2的豬板油,大火煮至水干。

水快乾時,轉小火,不時用鍋鏟翻翻鍋,避免受熱不均。

開始出油了~

- 第三步-

小火慢慢熬

至全部出油

慢慢熬至全部出油,油渣變金黃、體積明顯減小,就可以關火啦~

注意這一步,不用把油渣子熬到最小,不需要榨乾它,因為我們要的是最好狀態的油。

提前結束熬油,可以讓油的火性沒那麼大,出來的油也更潔白嫩滑。熬過火的油結塊後會偏黃偏苦。

用篩網過濾,晾涼後,把熬好的油裝進容器里。

常溫幾個小時後,豬油就悔慢慢凝固成乳白色,猶如雪花一樣細膩潔白,挖一勺,那種滑膩的感覺真是太爽了。

膚如凝脂,也就是這樣了吧。

記得,一定要密封入冰箱冷藏保存,最好兩周內吃完哦!

- 第四步-

剩下的豬油渣

炒個青菜

豬油爆炒青菜,像空心菜、小油菜、萵筍、豆芽等,香沖屋頂~

豬油渣炒水芹菜

豬油渣炒小油菜

話說你多久沒吃它了!?豬油雖好,不可貪多哦。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的精彩文章:

看手掌顏色,預知大疾病!很有必要給家裡人看看
夏季還怕冷,當心陽氣不足,可以這樣補!

TAG: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