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這種小孩雖然招人疼,但長大後肯定會吃虧!

這種小孩雖然招人疼,但長大後肯定會吃虧!

2歲的媛媛,看到他人手裡的玩具特別喜歡,她會追著人家甜甜的叫人,並指著玩具說「好」,這是她一向的討好套路。但當對方把玩具給她玩以後,她會扭頭就走,下次再見到你,只需你手裡沒有她喜歡的玩具理都不理你。

3歲時,她會把本人的玩具舉到對方跟前說:「換」,結果對方剛把玩具給她,她拿著兩個玩具就跑了。一旁的爺爺奶奶們覺得這孩子真逗、真心愛,誇這孩子真聰明、有心眼兒。孩子曉得大人們在誇她,這些小套路更是樂此不疲的用起來。

這孩子如今4歲多了,幾個大人聚在一同討論新裝修的房子該怎樣住時,沒想到4歲多的孩子卻語出驚人:「能夠裝修好了租進來啊,等他人把滋味散差不多再住。」當時大家都驚呆了,後來大家才曉得,原來孩子的媽媽曾經就這樣做過,孩子才有這樣的當心機。

孩子小的時分有些耍小聰明、抖小機靈,常會被視作優點,並以此為玩笑話傳開。但可怕的是,正是大人們這些以此為樂的錯誤關注和稱譽,引導歪了孩子的行為習氣。直到有一天孩子長大了,還是沿用著這些小手段犧牲他人的利益只為一己之私時,大人們才覺得這樣的孩子品德有問題,不招人喜歡,自私自利。但孩子何其無辜!

自私的孩子,是父母一手培養

1.父母是什麼人,孩子就會長成這樣

孩子都是十分擅長模擬的,好的如此,壞的也一樣。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被孩子看在眼裡,學在心裡。父母的言行舉止,以至脾氣天性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典範上,歸結到父母本人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孩子複製的不只僅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更重要的是這些言行背後的心境、態度、思想、品德。

所以,不想孩子未來是個自私的人,父母本人首先就要做好典範作用。讓孩子出生到六歲,構成一種美妙的世界觀。看到、接觸美妙的人,才幹本人做一個好人。

2.不經意的錯誤引導,可能毀了孩子

父母除了做好本人還不夠,起初孩子做出的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比方之前媛媛表現出來的那些「當心機」可能純屬偶爾,假如四周的人不會對此過度讚揚,就不會把孩子的價值觀引入歧途。

所以,不想孩子未來是個自私的人,看到孩子的「心機」行為,既沒必要呵斥或遏止,更不能稱譽或表現出觀賞,得不到四周人的關注,孩子本人就會覺得沒意義,便不會再做了。

3.3歲前,越說孩子自私,孩子越自私

3歲前孩子還處於是「自我中心性」,但並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孩子還沒有才能辨別本人需求與別人需求的差異,2歲內的孩子以至無法分清「你的」「我的」「他的」,比方孩子不願分享給媽媽餅乾,這是孩子的「自我需求」,媽媽說餅乾是「我買的」,孩子基本無法了解。假如父母過早的刻意鍛煉孩子分享,或隨意給孩子貼上「自私自利」的標籤,經常說孩子自私,孩子就會逐步自我評價——我是個自私的孩子,反而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

所以,不想孩子未來是個自私的人,就不要自覺地把孩子歸類為自私的人,比方經常對孩子說「你怎樣這麼自私」「你太小氣」之類的話語。

4.缺乏平安感的孩子會自私

一個長期和父母分居兩地生活的孩子,看待別人會有更大的敵意,更自私,不願分享本人的一切,無論是物品還是心情。

缺乏平安感的孩子,需求經過掌控更多的資源,來補充本人的平安感,假如失控,就會激起TA的焦慮和恐懼。比方一個在家庭中不被「看見」的孩子,在面對其他孩子的分享時,會表現出回絕,由於TA很少感遭到來自父母(別人)的愛,面對他人的好時也會感到惶恐;在面對他人想要分享本人的東西時,也會表現出回絕,由於本人內心的匱乏招致TA無法再將愛分給他人。

所以,不想孩子未來是個自私的人,就請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高質量的陪伴,以充實孩子的平安感。

5.被剝奪物權感的孩子會自私

隨意把孩子的零食分給他人吃;強迫孩子把本人的玩具給別的小朋友玩;說好帶孩子買玩具,買的卻是大人覺得應該買的……

希望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物權,父母先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物權。首先要允許孩子的一些霸道、獨佔、排他的行為,不自覺地強迫孩子分享。其次能夠引導孩子領會分享帶來的喜悅。當小朋友和TA分享時能夠提示孩子:「小朋友把本人的東西分享給你,你開心嗎?」若孩子認可,能夠進一步通知孩子:「假如你也願意分享,小朋友也會很開心的。」等到孩子願意將本人的東西分享給他人,體驗到分享不只能帶給本人快樂,而且該是本人的東西也並不會失去,孩子就會漸漸從排他中走出來,樂於和別人分享。

所以,不想孩子未來是個自私的人,就要在先接納孩子「自私」表現的根底上,適度引導,不強迫、不聽任。

6.和同齡孩子相處少的孩子會自私

身邊很多家庭的孩子,到了入園的年齡,但家裡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不送孩子入園:擔憂孩子被欺負、以為孩子還太小、擔憂教師優待孩子、以為本人在家教也一樣……察看下來,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自私」。

孩子只要和同齡人在一同遊戲的時分,彼此才是完整對等、獨立的,既能互相吸收、互相模擬、又有彼此競爭和對立的交往,才幹學會關懷與了解別人的情感,激起與別人協作與分享快樂的願望。固然3歲的孩子沒有自私一說,但3歲後,照舊被「眾星捧月」般看待,孩子自然地構成了「唯我獨尊」的自私行為,假如孩子缺乏同伴交往時機,在家裡,孩子會永遠自私自去。

所以,3歲前防止給孩子過度的照顧,3歲後放手讓孩子走入社會,孩子才幹逐步明白本人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分享的快樂和收穫的喜悅等多種更為豐厚複雜的心情情感。才幹真正脫離了自我中心的思想形式和行為習氣。

更多育兒知識請專註微信公眾號【寶媽成長百科:baomariji | 與寶媽共成長,精選育兒經驗,分享寶寶成長樂趣,打造寶媽最愛的成長樂園!】

版權申明:凡本公眾號內容註明【原創】的,內容版權歸本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本公眾號;未標註【原創】的,圖片與文字內容均轉載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圖片和文字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媽成長百科 的精彩文章:

孩子出生,報喜短息五花八門!

TAG:寶媽成長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