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偽心理學說「不」

對偽心理學說「不」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關心理學的話題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充斥著我們的社交網路。「如何才能不焦慮」、「用星座分析性格」、「在21天掌握英語」等等噱頭十足的標題吸引著我們的眼球。然而,怎樣屏蔽掉偽心理學,找到真正有科學價值的信息呢?這本書會告訴我們答案。

《這才是心理學》的作者斯坦諾維奇,目前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發展與應用心理學的國家首席教授。本書已經再版十次,被諸多國家高校選為心理學本科專業學習的指定書目,可見其內容的經典。

作者強調,心理學是有關行為的、以數據為基礎的科學研究。既然是科學,那麼就有如下幾個特點:

1. 必有大量的實驗數據作為支撐;

2. 驗證的是可解決的問題,而不是「生命的本質」這種玄學問題;

3. 具有可重複性,即有預測的作用,而不是事後諸葛;

4. 具有可證偽性。科學不一定是正確的,但一定可證偽。

5. 經過同行評審,即在著名期刊上發表過觀點,受到過心理學家的肯定。

而市面上大部分披著科學外衣的「偽心理學」著作,則是利用了大眾對心理學認識的模糊。我們通常會認為心理學是通俗易懂的,但其實它和物理學、生物學並無二致,都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下面我將展開敘述幾個偽心理學的伎倆。

1. 用不可證偽的的觀點,將錯誤無限合理化

我們需要對行為做出解釋時,往往搬出一籮筐關於人類行為的普遍真理、說教以及諺語。這些關於行為的常識存在一個問題:他們之中有不少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也是不可證偽的。

比如,我們聽過「三思而後行」,但也會用「該出手時就出手」;有時說「欲速則不達」,有時又說「時不我待」。這些諺語是後見之明,不具有預測的意義。它們可以解釋一切行為,而不必承擔被駁倒的風險。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所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論斷都不是科學的。「撒嬌的女人最好命」,「認真你就輸了」,什麼是「撒嬌的女人」?什麼是「好命」?什麼叫「輸了」?對概念的界定如此模糊,留下的餘地足夠開一場辯論會了。

讓人驚訝的是,著名的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論也屬於這個範疇。精神分析理論的擁護者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試圖用他們的理論解釋人類所有已知的活動。但是,他們在使這個理論成為「後見之明」的資源時,也剝奪了其所有的科學實用性。

可證偽性標準主張,一項理論如果有用,它所做的預測必須是明確的。比如:童年遭遇過家庭暴力的人,成年後比正常成長的人有更大可能變成家庭暴力者。這是一個只要拿出足夠調查數據,就可以證偽的問題。

2. 用鮮活的個案見證代替實驗數據

偽心理學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善於用鮮活的個案見證掩蓋內容的蒼白。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你想買一部手機,於是花了很多時間去各大網站調查,最終選定了一款購買量超過一百萬,好評率在97%以上的手機。你無意中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你的閨蜜,她卻跟你說,她用過這款手機,一個月就報廢了。於是,你忽視了一百萬和97%這些數據,選擇聽你閨蜜一個人的話。

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鮮活的個案見證往往比詳實的數據看起來更有力量。這就是為什麼電視購物廣告總要挑幾個老爺爺老奶奶,對著鏡頭笑呵呵地說:「吃了這個葯,我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上十六樓都不費勁兒!」一些爆款文章總要這樣開頭:「我有一個朋友,她…」。而個案研究和見證敘述都是所謂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較性信息,而這種信息對於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來說是必要的。

但是,一些心理學家在作品中,也會用鮮活的個案來闡釋觀點。他們和偽心理學的不同在於,心理學家僅僅用個案來描述觀點,而不是證明觀點。偽心理學則依靠鮮活的個案來得出結論。

3. 打破自均衡

偽心理學號稱可以打破自均衡。

眾所周知,在投資領域,風險和回報密切相關;在減肥方面,長期的體重下降依靠的是卡路里攝入的長期改變;在教育干預上,持久的教育效果需要長期的高密度的干預程序。總之,高風險與高回報自均衡;體重下降與卡路里攝入自均衡;學習提高與干預強度自均衡。在這些方面,推崇偽科學的人宣稱可以打破這些自均衡。他們告訴你,你不需要承擔風險,也可以得到高收益;你隨便吃也能減肥;每天五分鐘,就能長久地地提高英文水平。可以基本確認這些違反基本自均衡的主張都是虛假的。

4. 泛化的個性總結:星座的套路

研究者發現,大多數成年人都會認為泛化的個性總結是準確的,並且都是對自己的獨特描述。這種描述經常出現在星座、塔羅牌等讀物中,例如:

「你是一個非常體貼的人,但是也有一些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有一點點自私。你善於思考,冷靜理智。在陌生的環境中,你會非常小心,直到看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你才會充滿信心地行動。你看起來總是樂觀堅強,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有時很缺乏安全感。你面對世界表現得很有智慧,這種智慧來源於艱難的體驗而非書本學習。」

大多數人都發現,這個總結是對其個性非常準確的概括。那麼我們也就不難推測,很多雞湯作品引起的所謂「共鳴」從何而來。

5. 對偶然發生的事情強加解釋

我們的大腦在進化中,始終在尋求世界中的各種模式。而偶然性和隨機性是對這種模式的破壞。因此,我們總是嘗試在事後對偶然發生的事情進行合理性解釋。例如「屬羊的女孩命苦」、「著名音樂人的27歲死亡魔咒」、「耳朵大有福」等等。沒有任何一項科學統計表明這些事情的發生有規律可循。

嘗試去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可能源於我們深切地渴望自己是可以控制這些事件的。心理學家引入一個與此相關的現象,名為「公平世界假設」,它指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公平的世界裡,在這裡,每個人都得到了他們應得的東西。公平世界中存在「罪有應得」的信念,即人們會鄙視那些偶然遭到不幸的受害者,因為我們難以接受一個完美無瑕的人會遭遇不測,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正由此而來。這為偶然的不幸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然而,好事壞事都是以相同的概率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的。

相對的,「盲人的聽覺更敏銳」也是一個錯誤的理念,這種理念能體現「上天是公平的」,而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最後,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市面上流行的三類偽心理學讀物:

1. 心理學的早期經典著作(弗洛伊德、斯金納、榮格等):這些著作多半側重老式的精神分析觀點,已經完全不能代表當代心理學了;

2. 偽裝成心理學的偽科學書籍:裡面充斥著心靈感應、轉世、生物節律等超自然現象;

3. 自助類讀物:分為勵志類(目的是提升人們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分析類(將一些關於人類行為的老生常談重新包裝)和實用類(可以滿足人們賺錢、減肥和擁有更好性生活的需要)。

在這個人人都可以著書立說的時代,如何在茫茫的信息海洋里提取有科學價值的言論顯得尤為重要。《這才是心理學》用科學家嚴謹的思維,幫助我們有效地識別科學與偽科學。看了這本書,你就可以用火眼金睛屏蔽掉大部分朋友圈爆款文章,還能組織有邏輯的語言去「反套路」,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EOS私鑰贖回之路
古董-漆木藝術品的鑒賞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