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那些30歲還邋遢的人,可能被6歲前父母這個疏忽害了

那些30歲還邋遢的人,可能被6歲前父母這個疏忽害了

關注成長樹

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乾貨

文 | 雨霏

成長樹原創,其他公號轉載請後台輸入「授權」

這兩天看到一位小夥子在網路上發帖吐槽自己的漂亮女友,女友外表光鮮,工作不錯,但相處久了,發現她其實很邋遢。

小夥子說女友每天下班一回來就躺在床上玩手機,

常常躺著就睡著了,也不洗漱,不洗腳不洗澡,

衣服也不洗也不收拾就放在那裡,

化妝台上的化妝品也是用哪兒扔哪兒……

還特別配上了女友家裡的圖片:

在小夥子眼裡,女友從女神變成了懶蟲,難以接受。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一個大學時候的室友,也是外表不錯,性格還好,也挺努力上進的姑娘。就是桌面、房間一團糟,喜歡用完東西隨手放,頗有點讓周圍的人跟著頭疼。

不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行為是缺少物品歸位意識的表現,直接給他們貼上「懶惰」的標籤有些有失公允。

通常這種行為是因為缺少計劃性、缺少對事情的統籌安排的能力。

很可能是他們在孩童時期,特別是4-6歲這個秩序感建立的關鍵敏感時期,沒有得到父母很好的引導。

1

培養愛乾淨不邋遢的孩子

最忌代替,要有耐心講方法

長大後不愛收拾屋子的成年人,絕大多數都是小時候就愛亂丟玩具、亂丟衣服的小孩子。

可以想像得到的常見情形是:

他們把家裡的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不想玩了也不收拾,就任由玩具在床上、沙發上、柜子上一片混亂。

去外面玩耍回來,直接把書包、衣服隨手往沙發上一扔,轉身找些零食出來享用,把茶几也弄得滿是包裝袋。

爸媽提醒了幾次,他們高興了就收一下,不高興了就拖延著,最後通常是爸爸媽媽一邊念叨著,一邊幫他們把玩具收拾乾淨。

可能很多父母都在內心裡覺得,孩子還小,樹大了自然直,與其對孩子來來回回的催促,還不如自己動手收拾了方便。

但父母們可能沒想到,就是自己一時的「好心幫忙」,正是對孩子的一種誤導。

時間長了,就容易讓孩子變得缺乏責任感,並且養成了懶散和依賴父母的習慣。

父母可以怎麼做:

如果孩子年齡還小,可以跟孩子一起去購置一些收納盒讓孩子來保管。

告訴孩子自己的玩具可以在某個指定的區域隨便玩兒,玩好之後要自己做「小警察」,負責把玩具們送回家。

這個過程要有耐心,偶爾可以跟孩子一起動手或者跟孩子比賽,但是一定不要大包大攬的幫忙。

我一個朋友家是會在晚上把燈光都關掉,她跟孩子一起拿著一個小手電筒在屋子裡「尋寶」。找到的玩具就是寶貝,寶貝要收到自己的「寶箱」里。孩子每天都樂此不疲的玩兒。

對5、6歲左右已經有整理能力,但又不肯聽話的孩子,父母可以給孩子開始立規矩。

比如在晚上睡前要收拾好玩具、衣物、自己的小書包,否則第二天不許看動畫片或者下次只能拿一個玩具出來。

孩子養成了良好的收拾東西的習慣,長大後自然不會覺得把東西歸位是件多困難的事情。

2

培養愛乾淨不邋遢的孩子

家裡要有舒適整潔的環境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在書中寫過一段趣事,他們夫妻倆帶著5歲的女兒圓圓找旅店,閑聊中提到了五星級賓館。

女兒突然好奇的問,五星級賓館是什麼樣子的?

她答:「有很乾凈的床,床單被套都很乾凈,床睡上去很舒服。」

女兒有點意外:「這不和咱家一樣嗎?咱們家的床就是又乾淨又舒服。」

看這個答案沒有滿足女兒,尹老師接著說:「還有很乾凈的衛生間,洗臉盆和浴盆都可以放心的使用,不需要像小旅館一樣不敢用它的臉盆」

女兒還是立即對比說:「咱們家的衛生間就乾淨,就可以放心地用……還有什麼呀?」

後來他們夫妻倆想來想去說了很多,比如五星級賓館有24小時熱水,隨時可以洗澡;比如賓館有冰箱,裡面有各種好吃的等等,可是無論怎樣說,孩子都覺得跟家裡差不多。

最後圓圓說:「我不住五星級賓館,就天天住家裡。咱們家就是五星級賓館,家裡還有爸爸媽媽呢。」

林語堂說: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

家庭是孩子出生後最主要的外部環境,孩子其實不需要有多麼奢華的物質條件,但他們對環境有非常敏銳的感知。

如果家庭整體的情況是凌亂的、滿是灰塵和雜物的,孩子不僅容易生病,還會很自然的認為這就是生活本身該有的樣子。從內心就不覺得臟、亂、差的環境有什麼不妥。

如果父母一起把家收拾的乾淨舒適,孩子們就會逐漸意識到整潔和秩序的重要性。有樣學樣,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對生活環境有所要求的人。

父母可以怎麼做:

孩子們愛玩鬧,會把整齊的東西弄亂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給孩子一個整潔的家,不是說父母們要強求孩子要讓房間整整齊齊,或者一定要讓孩子一直保持乾淨。那樣可能會限制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索力,得不償失。

家庭是可以要讓孩子們感覺到舒適、自在和愉悅的地方。

當孩子們把房間弄亂,當孩子們偷懶耍賴,不用嚴厲批評,也不用打罵。

可以每次收拾屋子的時候,給孩子分配一些任務。讓孩子自己感受「斷舍離」帶來的成就感和整潔有序帶來的方便之處。

每周還可以全家總動員,進行一場大掃除。

父母自己以身作則,同時還能跟孩子在勞動中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

3

培養愛乾淨不邋遢的孩子

父母需要培養孩子感性審美

之前看過一篇講藝術的作用的文章,裡面提到了一個詞,叫做「感性素質」

認為一個人想要獲得一生的幸福,不僅要擁有獲得幸福的生活條件,還要擁有體驗幸福感受的能力與素質。

有些人之所以生活得枯燥、單調、忽略甚至放棄對環境感性品質的要求,都是感性素質低的緣故。

平心而論,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一盤菜品,用不鏽鋼盆裝還是用精緻的陶瓷盤子裝,口味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一床被褥,用纖維被套還是棉麻被套,使用上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一間屋子,是凌亂不堪還是乾淨有序,功能上也不會有太大差別。

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品質要求,跟雙方的人品、作風關係不大,甚至跟金錢、學歷關係也不大。

更多的是看這個人的感性素質高低,願不願意為了美的環境、舒適的生活,付出更多的成本。

父母可以怎麼做:

很多父母都覺得,小孩子懂什麼美醜呢,日子過得去,學習成績好一點就可以了,太多的講究都是矯情。

所以不會去在意孩子的服裝搭配,不會用心讓孩子學習藝術知識,不會注重給孩子挑選有美感的繪本、書籍。在日常用品的選擇上,也是以能對付用就行為原則。

這樣當然可以節省不少的時間成本和生活成本,但孩子的審美品位來說,就無異於一場災難了。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成一個整潔得體,優雅大方的人,就必須從小讓孩子接觸美,感受美,欣賞美。

山川河流中有美,詩詞歌賦中有美,衣食住行中有美,言談舉止中有美。

一旦孩子有了自己對美的理解和追求,他就再不會甘於居住在滿是東倒西歪的雜物的屋子中。更加不會允許自己成為一個邋裡邋遢,毫無條理章法的人。

有人說「一個人的房間里藏著自己的生命狀態」,當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習慣於把自己周圍的環境打理得井井有條,清爽舒適的時候,其實也證明了他的邏輯性、條理性和對內心的控制能力。

我們做父母的,都不能給孩子收拾一輩子的屋子,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給孩子一個溫馨舒適的家,並且把這種了不起的能力,傳遞給孩子,讓他也成為一個對生活品質有要求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樹 的精彩文章:

胎寶寶發育好不好,B超數據里藏著答案,有些醫生都懶的告訴你
一口氣生20個孩子還不夠?!這個史上最大英國家庭,日子是怎麼過的?

TAG:成長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