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IBM舉辦「人機辯論賽」:AI和人類各贏一場

IBM舉辦「人機辯論賽」:AI和人類各贏一場

IBM舉辦「人機辯論賽」:AI和人類各贏一場


先擺結論:人類依然領先機器,但差距正在縮小。


本周一,IBM在舊金山舉辦了一場「人機辯論賽」。 人工智慧系統「Project Debater」分別和兩個人類進行兩場辯論賽,贏家由觀眾投票決定。人類和Debater分別各贏得一場比賽。不過,贏家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台展現出辯論能力的人工智慧系統。IBM公司表示,這項技術代表著計算機在「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的重大突破。

在這場言辭大戰中,兩位經驗豐富的辯手Noa Ovadia和Dan Zafrir分別挑戰人工智慧。在每場比賽中,雙方各有四分鐘的開場演講、四分鐘的反駁攻辯、兩分鐘的總結陳詞。


在這個過程中,Debater展現出了某些引人注目的能力。首先,它能夠傾聽對手的發言,然後嘗試反駁對方,就像人類一樣。其次,它有時候會猜測對方接下來會說什麼,然後先發制人地進行攻擊。有幾回,它甚至試圖幽默一把——例如,它說如果自己擁有血液的話,「血液肯定會沸騰」。


不過,Debater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它在論證觀點時,引用了幾乎毫不相關的數據。在一場關於遠程醫療的辯論賽中,它引用了幾乎毫無意義的某項最高法院裁決。


如今,人工智慧是科技產業的熱門領域之一,全球各大公司爭先恐後地進行研發工作。AI有望幫助人類更快速、更高效地獲取和分析大量數據。對企業而言,若能在這場競爭中獲得領先地位,便意味著可觀的利益。有人擔心,AI會奪走人類的工作,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造成世界(人類)末日。顯然,IBM無懼於繼續開發更先進的人工智慧。

IBM表示,在訓練計算機掌握辯論能力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克服三大障礙。第一,計算機系統必須收集大量文本,然後分析數據,最後從中提取相關的、具有說服力的信息,加入到辯詞中。第二,它必須傾聽和理解對手的論點,辨別對方提出的概念和觀點,並鑒別出弱點。第三,它必須識別出人類的爭論點和兩難之處,才能給出有效論點。


為此,由Noam Slonim和Ranit Aharonov博士領導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方法論和工具框架」,他們稱之為「西塞羅」(Cicero)。它能夠改進控制自然語言處理的演算法。科學家表示,他們無需訓練Debater如何就某一觀點進行辯論,機器會自行訓練辯論能力。


他們認為,這類技術終有一日能夠改進基於語言的應用軟體。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技術軟體能夠掌握哪怕最基本的自然會話,包括Siri、谷歌助理、Alexa。


本文譯自 businessinsider,由譯者 蛋花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原作者:Greg Sandov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沒吃過新鮮荔枝的,沒資格評價它!
「雙金棕櫚」大師的非凡喜劇,依然刺破現實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