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財養身還是捨身發財?

以財養身還是捨身發財?

孔子曾經拜訪老子,問道求教。老子告誡孔子說:你所講的那些人都早已塵歸塵土歸土了,只有他們的話還常回想在人們的耳邊。君子若生逢其時則大展宏圖,若生不逢時則當默默耕耘。老子還告訴孔子:真正富有盛德之人往往是「大智若愚」。

孔子明明理解了老子的教誨,卻仍然我行我素,堅定地去周遊列國推廣他的「仁愛」主義思想和「天地君親師」那套天道人倫觀念。但是,奔波大半生也一無所成。終於有一天孔子忽然醒悟:我該靜靜了!於是靜下來開始收徒佈道講學授課,並專心致志創辦了一個文化研究工作室,傳承、創新並教授「六藝」。因此才總結創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按照「因材施教」理念,孔子教導出一批有為青年。

子路問孔子:什麼是「剛強(強大)」?孔子反問子路:你問的是南方人的剛強(強大)還是北方人的剛強(強大)?——這段師生問答,揭示了孔子思想里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差異化觀點。這其中跟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應是有很深的聯繫的。

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也發生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優秀門生顏回29歲英年早逝,令孔子非常悲傷。後來,孔子的兒子也先行離世。歲月流逝,天下變遷,孔子漸漸悟出一些自然規律,開始愈加淡定從容。孔子有一次跟弟子們交流思想的當中,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他感慨地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晚年開始喜歡上《周易》。曾感嘆:假如歲月時光能倒退,我從五十歲開始學「易」,也就不會犯那麼多錯誤、浪費那麼多青春時光啦!

孔子曾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不講「怪力亂神」。但是孔子相信天命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他才能創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之教育理念。

孔子的門生子貢曾經仰天感嘆:(老師)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

孔子精通六藝,卻一生懷才不遇。等到他喜歡上《周易》,才醒悟人生命運的真諦!73歲逝世。在臨終前,孔夫子曾痛心地感嘆: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可見孔夫子內心的悲傷!活著未能讓「仁愛主義思想」發揚光大,不能恢復天下的禮制,不能令天下實現仁愛思想的大一統,這是最大的遺憾啊!

讀《論語》,須結合《史記》,思想啟發會更廣大。孔子不僅創出「因材施教」理念,也提出「以財養身」的投資觀點。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以財養身則久富,捨身發財則速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源有名堂 的精彩文章:

TAG:高源有名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