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崛起方向不會變

中國崛起方向不會變

近期市場出現大幅下跌,除了堅決去槓桿造成的資金面緊張外,中美貿易衝突升級是一個重要原因。對這個風險點,我們覺得應該謹慎樂觀。

我們認為美國政府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不滿是貿易戰的主要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懂得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雙邊貿易是互惠互利的。美國的國際貿易赤字,實際上是因為其國內產出低於國內消費,而必須由國外的進口來彌補。外國則必須生產出大於自己消費的那一部分,供給美國,換來的大部分是美國發行的國債。也就是說,美國借別國多餘的生產能力,來滿足自己的消費。

要使美國貿易平衡,只有兩個方法。要麼美國國內減少消費,要麼擴大生產。 「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減少消費,對於這一大型消費國家而言似乎是很困難的事。另外美國的跨國巨頭眾多,雖然這些企業很多生產基地不在美國,但股東們大多數在美國生活,他們在全球賺錢之後的消費地在美國,這是一個龐大的高端消費群體,也帶動了更大的一批為他們服務的產業集群(私立教育、醫療、私人飛機、遊艇、豪宅、研究機構等),使得美國國內消費天然就會高於生產。因此,貿易赤字反而是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和美資企業更加成功國際化的結果。

所以在貿易戰的第一階段,中美雙方主要著眼於如何擴大美國的生產。畢竟,擴大生產後必須要有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來消化,擴大生產才是經濟和現實可行地。但美方居然撕毀這一對其非常有利的結果,而開始加關稅,實在是出乎意料的行為。因為加關稅,即使中國不反擊報復,對美國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消費者的成本將顯著增加。而如果中國報復,則結果將更加惡化,容易陷入不斷加碼的陷阱。如果中美貿易戰的原因是美國對貿易逆差不滿的話,目前的現狀明顯背棄了美國的利益,且無助於解決問題。因此,我們不排除雙方再次回到談判軌道上來,避免用關稅來解決貿易爭端問題。歷史也表明此做法毫無用處。

在美國突然翻臉的情況下,其意圖就是阻止中國崛起,貿易只是借口的概率要大了起來。

首先,熟讀西方歷史的人都知道,文明時代的大國是無法被征服的,何況是全球貿易第一,經濟第二,軍事能力第三的核大國。其次,中國GDP總量將超過美國,甚至西方的總和是大家都可以預見的事。畢竟人均GDP基數低,還有很大上升空間。而把中國往「敵對」方向逼,可能真的製造一個可怕的對手。第三,即使美國阻止中國崛起成功,也要付出巨大代價。而中美之外的其它國家必然獲利,全球多極化使得美國丟失世界霸權可能更快。

因此,一個能融入美國領導的世界體系的中國才最符合它的利益。其實對於中國,這也並不是一個很壞的結果。所以,即使美國對中國崛起有巨大的敵意,雙方最後達成相互妥協的概率還是相當大的。當然,我們不能僅僅預期最終只有好的結果發生。畢竟,小概率事件,即中美貿易衝突擴大化導致雙方貿易量急劇減少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即使發生這種情況,對中國而言,也不是世界末日。

中美貿易給中國帶來最重要的其實是全球產業鏈分工產生的產業集群效應,使得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成本最低的世界工廠。從這一點來說,保證中美貿易的流量是相當重要的。但由於中國有14億人的內需大市場,而且我們還會繼續保持對全球其它國家的開放,即使中美貿易減少,產業集群效應也仍然會存在,只是規模不如之前而已。當然,過剩產能的優化再配置到別的產業可能需要一個痛苦的過程。

而從資金流上來說,中國出口美國的物品換來的實際上是「白條」(外匯占款),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成為央行基礎貨幣超發的根源,也成為房價及要素價格上漲的最重要推手。如果中美貿易受到損害,外匯占款會顯著減少,不過只要匯率能相應浮動,中美貿易減少並不會對國內金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當然,如果匯率不相應浮動或浮動不夠的話,通縮壓力將加大,疊加去槓桿的效應,國內資產價格可能會有較大壓力。

總之,中美貿易戰如果升級,無疑會對市場產生較大的風險和壓力。但從長期來看,一是中美貿易戰最終妥協還是大概率事件,二是即使雙方沒妥協,只要中國繼續保持改革開放,無非過幾年苦日子,最終崛起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如果市場走勢過於悲觀地預期了中美貿易戰,我們反而覺得需要謹慎樂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證券時報 的精彩文章:

價格倒掛明顯 金杯電工非公開發行到期失效
金融危機後 矽谷取代華爾街成為「人才之地」?

TAG: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