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品拍賣里你不可不知的佛教藝術

藝術品拍賣里你不可不知的佛教藝術

每年一度的中國藝術品春季拍賣繼續保持不俗表現,作為拍場熱門的品類之一,佛教藝術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們以部分拍賣行的春拍表現為例,一起看看本季佛教藝術的市場表現。

2018中國嘉德春拍佛教藝術專場:「旃檀林——佛教藝術集萃」的成交率達82%,總成交額為3260.7萬元。這場拍賣彙集來自尼泊爾、蒙古、中國的佛教藝術精品100餘件,拍品陣容強大,買家對專場投入了很大的熱情。

成交價top3

蒙古 17-18世紀

銅鎏金無量壽佛

成交價:RMB 8,280,000

尼泊爾 14世紀(馬拉王朝)

銅鎏金金剛持

成交價:RMB 1,955,000

明早期

銅寶冠釋迦牟尼佛

成交價:RMB 1,610,000

西藏 15世紀

銅鎏金彌勒菩薩像(原封底)

成交價:RMB 1,150,000

剛剛落下帷幕的2018保利春拍古董珍玩部分表現優異,總成交額高達9億元人民幣,「古董珍玩超級夜場」登場的181件拍品便貢獻了6.68億元,其中佛教藝術部分是重頭戲之一,上拍作品全部成交。在市場相對冷淡的情況下,極具珍稀性的拍品仍使現場買家競價熱情高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成交價top3

馬拉王朝早期十四世紀

大持金剛

成交價:RMB 44,850,000

元十世紀

觀音

成交價:RMB 31,050,000

明 永樂-宣德

轉輪王坐蓮花手觀音菩薩

成交價:RMB 16,675,000

為期2天的2018北京匡時春季拍賣會共收穫15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瓷器雜項板塊成交額為2.05億元人民幣。其中「湛然寂靜——佛教藝術專場」有68件作品上拍,共獲得1359.19萬元人民幣的成交額。

成交價top3

尼泊爾十四/十五世紀

釋迦牟尼佛

成交價:RMB 2,070,000

西藏 十七/十八世紀

瑪哈嘎拉黑卡

成交價:RMB 1,265,000

西藏十五世紀

密集金剛

成交價:RMB 1,840,000

感興趣的小夥伴要問了:

佛教藝術品為何突然熱度大增?

事實上,佛教藝術品市場並非突然升溫。而是經過近年拍賣行在拍品徵集中的不斷深耕,逐步細分板塊,使得原來較小眾的品類逐漸浮出水面,佛教藝術品由此開始備受矚目。自2013年鄭華星在香港以1.8億人民幣收入一尊釋加牟尼像開始,中國便掀起了佛像的收藏熱潮。

從近十年的佛像拍賣數據看,其市場行情呈持續上漲趨勢,甚至可以說是逆市上漲。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2012年國內藝術品市場處於發展低谷,但佛教藝術品板塊在這段時間表現出強勁的勢頭,成交額一路上漲,至2017年達到了26億元人民幣,這為處於調整期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帶來生機,預計其長線發展潛力值得期待。

分析十年來的佛教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成交均價走勢可明顯發現:2011年出現小高峰——49萬元。這一年國內拍賣市場正處發展高峰,該板塊隨之一路升溫,2017年成交均價達81萬元,比2011年翻了一倍。現在越來越多的高品質佛教藝術品開始進入拍賣市場,其價格也將隨之一路上揚。

其實佛教藝術品的價值早已被國際市場認可,對其研究收藏起步最晚的反而是中國。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收藏家作為後起之秀,收藏群體正在極速擴大,同時攜帶大量資金。這促使拍賣行重新梳理佛教藝術品的拍賣市場,以此吸引更多藏家。

中國的佛教藝術品專場拍賣首次出現於2002年的香港,而內地首次舉辦佛教藝術專拍則在2004年。北京翰海和中國嘉德在2004年11月先後舉辦了佛教藝術品的專場拍賣,成交率在50%左右。此後一段時間佛教藝術品拍賣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中國尚未形成佛教藝術品的收藏體系。

從2010年開始,中國佛教藝術專場大幅增加,達到281場。在藝術市場進入調整期開始,該板塊被拍賣行被重新挖掘,越來越受到國內藏家認可。

2017年度舉辦該板塊的專場達533場,較2010年上漲近一倍。

如今,國內一線拍賣行幾乎都設有佛教藝術專場,每逢拍賣季少則一場,多則兩三個專場。佛教藝術板塊已在國內拍賣市場佔據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藝術品常以無底價形式上拍,儘管如此拍場表現卻異常精彩。低標高賣,不僅是拍賣市場操作的最佳策略,也是市場競價的價格生成規律。如,2013年以1.8億元成交的釋伽牟尼佛像正是以無底價形式上拍。

國內第一件百萬元級別的佛教藝術品出現在1994年的香港佳士得瓷雜專場,當時4件佛像成交價超過100萬元人民幣。

第一件成交價達千萬元級別的拍品是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出的一件唐卡,成交價3273萬元人民幣。

而第一件億元拍品則是2006年以1.2億元人民幣成交的「明永樂 銅鎏金釋伽牟尼坐像」。

到目前為止,該板塊成交價最高的拍品為明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2.75億人民幣。這件作品由劉益謙競得,並曾在龍美術館展出。

這些天價拍品不但為交易價格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吸引了藏家、媒體,公眾的極大關注和持續討論。縱觀近十年佛教藝術拍賣成交價格區間可發現,100萬以上的各價格區間的拍品數量都在提升,至2017年100萬元以上的已達353件,達到近年高峰。

2008—2017年億元佛教藝術拍品一覽

明永樂

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

RMB 274,919,160

佳士得香港(2014-11-26)

明永樂

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

RMB 186,551,160

香港蘇富比(2013-10-08)

明永樂

銅鎏金大威德金剛

RMB 109,692,800

保利香港(2017-10-02)

十四世紀

釋迦牟尼

RMB103,500,000

北京保利(2015-12-07)

中國哪裡的佛教藝術品拍的最好呢?

北京量大 香港質高

從佛教藝術品拍賣的地域來看,京津地區是成交的重點地區,成交量佔比63%,成交額佔比為54%,是當之無愧的龍頭。香港地區也有不錯表現,成交量佔比為9%,成交額幾乎佔據佛教藝術市場的近四分之一。

北京地區的流通量大和香港地區的成交價高成為鮮明對比。

主要原因:

1.北京作為皇城古都,有著廣闊的藏品資源;

2.香港由於地域優勢,以及關稅政策等方面的優勢,吸引了全球范的高品質的拍品,是全球拍賣收藏的重地。

藏家去哪兒拍更適合?

北京有大批量的中低端拍品,價格相對較低,對於剛入門、或資金不甚充裕的藏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專註購藏高品質佛造像的藏家,那麼香港的拍品品質整體上要優於內地,那些難得一見的重量級拍品更可能出現在這裡。

此外,海外地區也是佛教藝術拍賣重要的陣地之一,通常海外市場成交份額佔比達10%,成交額佔比12%。

佛教藝術品種類繁多,哪種是主流品類?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佛教藝術品主要分為造像類、法器、唐卡等,其中佛造像佔據絕大部分的市場,而且均價也最高,將近50萬人民幣。因此佛造像市場行情更為樂觀,也最為大眾所熟知。

市場上哪個年代的佛造像最常見?

明、清佛像構成目前佛像市場的主體

目前市場上流通的佛造像,從年代上可以劃分為:高古、明、清。市場流通量來說,清代佛像是主流。一來是清代造的多,二來時據現在時間比較近,所以存世量巨大,這使得該歷史時期的佛造像拍賣市場規模非常大。

但從價格來看,明代佛像均價更高,且多出自香港地區。此外,高古佛像也有不錯的市場表現,但是其交易陣地主要在海外。

例如,2017年成交價500萬以上的佛造像有50%明早期的藏傳佛像,尤其是以永樂、宣德年間的佛造像為主。此兩朝治藏的重心為宗教籠絡政策,佛像作為中央政府賜贈藏地各派高僧的禮品,工藝十分精湛,所以這些御制佛像在當時就已價值連城。而清代佛像雖選材貴重、鑲珠嵌寶,不乏精品,但與明代的相比,藝術水平略遜一籌,因此價格上難與明代佛像相比。

拍場上的佛像是什麼材質?

金銅佛像流通最多 石雕佛像價格最高

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制的夾紵佛,其中以金銅佛、石佛最受後人珍視。

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價值極高,但存世有限,市場上非常罕見。而且內地市場不能交易這類高古石造像,所以石雕佛造像的交易地和藏家都在海外。石雕造像流通量不大,市場行情也較穩定,目前全球範圍統計的石雕佛像均價為104萬元。

目前國內市面上流通的主要是明、清的金銅佛像,但其流通體量巨大,品質參差不齊,因此均價不高——46萬元人民幣。

高成交價的佛造像具備什麼特點?

工藝越複雜 價格越高

以前人們認為乾隆佛像尺寸越大,市場價格就越高。但從近幾年來看,這種趨勢已不明顯。乾隆佛像價值的體現並非取決於尺寸大小,而是其藝術價值所決定的。

目前流通在二級市場中較為活躍的佛像題材有:度母、觀音、明王、釋迦牟尼等造像。釋伽牟尼像均價為80萬元,明王造像成交均價最高為77萬元,菩薩68萬元,觀音像(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均價為40萬元。均價較高的佛像,有共同的特點:工藝、造型較複雜。

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大威德明王,是無量壽如來的忿怒身,忿怒相流通的量少,工藝又非常複雜,所以通常其市場價格都不低。

判斷一尊佛像的價值,要從其品相、題材、工藝、材質、尺寸等方面綜合考慮,精品佛像通常都有很好的潛力,質量普通的佛像潛力的深度挖掘空間則較有限。

購藏佛造像的收益如何?

持有期越長 收益越穩定

對於佛像藝術品投資而言,持有期在10 年以上是一個最優的投資期限,收益率和風險配比可達到最優,平均收益率為2.67%。而短期投資,5年以內的收益率的波動最大,雖然最容易獲得超額收益(正收益達143%),但也承擔最大的風險(負收益達99%)。可見佛像更適合長期投資。

佛像市場的發展會受各種因素影響。

外部因素:

1.佛像市場與藝術市場的走勢密切相關。目前整體經濟環境的發展較穩定,藝術市場本身具有自我維穩的修復機制。

2.藝術品在藏家的資產配置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小。佛像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化和身份象徵。佛像市場不會出現大起大落,而是保持平穩的鋸齒形波動。

3.收藏觀念的轉變對佛像市場有影響。與2010年和2011年市場場泡沫化、資金盲目入市相比,現在的收藏觀念更理性平穩,不再對藝術品「暴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和個人開始重視藏品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及對企業品牌的建構功能,而不再單純看將之作為一種投資工具。

4.藏家身份更多元。相比書畫,佛像不僅受到國內藏家追捧,也受國際市場認可。如果一件藏品只能吸引一個地域的資金,那麼其價格勢必會跟當地的經濟周期聯繫在一起,流通就會受到限制。而佛像的藏家身份多元,這保證了佛像具廣泛流通性,全世界的買家參與競價,從而推高佛像成交金額。

內部因素:

1.佛像具有非常豐富的藝術性和研究價值。

2.拍賣行深耕挖掘。高品質的佛像,尤其是經過名家遞藏、久未現身拍場的生貨逐步釋出。

特別鳴謝一朵為本文提供的市場分析支持

(數據來源: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述館 的精彩文章:

TAG:藝述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