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蒙古考古生存要略

蒙古考古生存要略

蒙古國是生態文明型國家,除了首都烏蘭巴托和另外幾座規模較大的城市外,大多數地區尚處在原生態的狀態。在蒙古國考古,很大程度是面對和適應自然環境。本文結合自身經驗,談一談在蒙古考古的「生存」問題。

河邊的採訪

寶拉格遺址鑽探

一、住

蒙古大多數的古遺址、古墓葬,離蘇木城鎮都比較遠。很多都是分布在人煙稀少的戈壁、草原、杭蓋、泰加森林地區。

(PS:蒙古國的行政設置和我國不同,我們國家下面是四級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鄉、鎮、蘇木……內蒙古自治區現在仍保留三個盟,盟下設旗,旗下設蘇木,蘇木下設嘎查。蒙古國國家下面是三級甚至是二級行政區:省(aimag,直譯為盟)——蘇木(soum)——巴戈(多數並非實體)。而蘇木就是一個規模不大的定居聚落,有政府、學校、商店、衛生所等和行政、教育、商業、醫療相關的一些基本設置,一般人口也不太多。)

為了便於開展工作,考古隊多數駐紮在發掘工地旁邊。但是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傳統,比如法國人喜歡住帳篷,俄羅斯人也有camping文化;中國人因為被「馴化」的程度較深,喜歡住定居房子(再加上吃熟食、喝熱水的特點);而在蒙古,實際上住蒙古包才是最佳選擇,氈帳真是草原游牧民族最偉大的發明!

蒙古包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偉大發明

法國人和俄羅斯人住帳篷,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在蒙古國發掘的時間比較短暫,一般都是4-5周,加之他們對帳篷的熱愛和對個人空間的追求,即便有蒙古包也不住。如果工期較長,情況可能也會有變化,蒙-法考古隊發掘高勒毛都I的時候,由於匈奴單于的陵墓太大,需要打曠日持久之戰,就在松漠之間的匈奴墓地里搭起了可以長期居住的木頭房子。

初到三連城

夜晚臨時搭建的「窩棚」

學生蒙古包內景

駐地的球賽

臨時廚房

中國考古隊在前些年發掘回鶻時期四方形遺址的時候,因為工地距離哈拉和林蘇木較近,而且又有一段柏油路,所以中方隊員大概有六七年的時間一直住在哈拉和林鎮上,每天早、中、晚往返四趟,每趟30多公里,遇上天陰雨濕,辛苦異常。

2014年以來,發掘工地換到了布爾干省達欣其楞蘇木的詹和碩遺址,距離蘇木大概有35公里路程,不過因為路況不好,全程土路,開車幾乎要走一個小時。起初,薩隊考慮到我初入蒙古,也許住不習慣蒙古包,結合往年經驗,還是決定住在達欣其楞蘇木的定居房子里。但是蘇木很少有外國人來住,沒有人願意租房子給我們。最大的一家賓館叫「大象賓館」(賓館老闆曾經是蒙古國博克手,級別是「象級」),因為省長要率團來視察蘇木建立90周年(ps:1924年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二次獨立,蒙古的很多蘇木在2014年都搞了90周年的慶祝活動)的慶典籌備情況,就下榻這裡。退役已久,略顯落寞神情的老闆殘忍地拒絕了我們。後來昂隊找了蘇木上的朋友,說是有一間廢棄的衛生所可以免費住。我們一陣興奮,進去看了之後,才發現有點兒毛骨悚然,裡面遺留了銹(血)跡斑斑的廢棄醫療器械和一些醫療垃圾,另外還充斥著一股難以描述的怪味兒,我們當機立斷,給我們錢也不住這兒。

大象賓館

廢棄的衛生院

算了,那就住蒙古包吧。和附近牧民租了一頂蒙古包,學生幫著搭建起來,我們的蒙古包搭在最東邊,駐地一溜六個蒙古包看上去像個大戶牧民人家。於是我有了住蒙古包的體驗,也有了蒙古考古的其它特有體驗。

一切都要靠自己來創造

1.沒有電

野外當然沒有電,只能依靠發電機。每天中午、晚上各開一小會兒,確保設備充電,冰櫃製冷,電燈照明。蒙古的夏天天黑得晚,到了夏至前後,幾乎要到十點多夜幕才降臨。因此晚上點燈照亮也僅僅是一小會兒,發電機的主要職能還是確保冰櫃能製冷,肉類食品得以保鮮。因為肉多電少,也確保不了肉類的新鮮,因此我們採用了土法保鮮,這個我後面再講。

2.沒有信號

蒙古的信號覆蓋比較差,駐地蒙古包和發掘工地都沒有信號,手機就是個擺設,可以聽聽歌,看個時間什麼的。想要打電話,需要到後面的小山腰上。於是每天休息的時間,就可以看到大家三五成群去往後面的小山。找信號有個技巧,要恰到好處,爬得太高也不行。我發現一個地方信號相對比較好,那兒正好有一個馬頭作為標記。在布雷杭蓋的時候,想要打電話,需要驅車十公里,到北面的一座小山崗上。而三連城的信號是需要到東山和西山上找,這些都是學生們在閑暇工夫踏查試出來的。記得一年中秋左近,工地快要結束了,晚上碩大的月亮升起來,我們駐地的司機開著小貨車載著二十多個人到西面的山上打電話,朦朧的月光下,大家在山坡上星羅棋布。這個畫面只能印在心裡而不能拍攝下來。

集體外出打電話

3.沒有水

我說的沒有水,是需要到遠處去取水。在詹和碩,北山牧民的冬場里有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在寶拉格駐地,我們需要到東面的小山丘下的泉眼打水,泉水冷冽刺骨。在三連城,我們直接到前面的塔米爾河拉水回來。平常清澈的塔米爾河,遇上雨季,河水泛濫,渾濁膻腥,但是我們直接用來燜米飯,大家開玩笑說相當於魚湯煮米飯了。

寶拉格泉水

渾濁的塔米爾河水

清澈的塔米爾河

4.有蚊子

不光是有蚊子,而是有好多品種好多數量。整理髮掘照片的時候,我常常發現照片中有不明飛行物,日記本中也無意中夾了不少蚊子標本。詹和碩的蚊子最厲害,有大的、有小的,有黃的、有黑的,有長腿的、有短腿的……有一種很小的蚊子,長得有點兒像是蒼蠅的縮小版,這種蚊子最絕,專叮指縫間的軟肉,像是要把頭鑽到肉里一樣,被叮完之後簡直奇癢難忍,欲撓不能。夏天在蒙古考古,蚊帳是必備良品,否則一晚上膽戰心無法入眠。另外一個好東西就是馬糞,點煙來熏,還不能讓馬糞著火,那樣就失效了。因此,發掘區的探溝裡面往往青煙裊裊。在一早一晚會還看到這樣的景象,上廁所的人手裡提著一個小鐵桶,鐵桶里冒著或濃或淡的馬糞煙兒。誰要是蹲坑,就會看到廁所里有青煙升起,頗有喜感,這些都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智慧。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被叮得千瘡百包慘不忍睹,這裡就不放照片了,會引起不適。三連城的蚊子比較單一,也很專一。在三連城,我這個B型血幾乎不用蚊帳也能睡個好覺,蚊子每晚會趴在趙哥的蚊帳上面苦苦守候一宿。

在裊裊的馬糞煙中考古作業

住在蒙古包里,真正有了「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生活體驗。

防風石

盛夏季節的一場冰雹過後

大風來了

二、吃

飲食方面,有啥吃啥,靠山吃山,靠著大草原就主要是吃羊肉了。羊肉價格便宜,供應充足。最缺乏的是蔬菜,蒙古蘇木上的蔬菜一般號稱四大樣:土豆、洋蔥頭、胡蘿蔔、圓白菜。後兩樣也相對稀缺,經常斷貨。到了夏天,牧民主要是靠引用酸馬奶來解決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營養問題。馬吃各種草,產出的馬奶也是富含各種礦物質和營養成分,因此說游牧生業是人類適應環境並對環境的精巧化設計和利用的結果。

蒙古國蘇木商店裡的蔬菜

吃羊肉,蒙方主要吃山羊,他們認為山羊肉偏中性,適宜夏天吃,而綿羊肉偏熱性,容易上火。而我們受不了山羊肉的口感,太老,咬不動。由於飲食習慣不同,我們在駐地同住不同吃。宰一隻大羔羊,肉很多,一下子吃不完,冰櫃又因缺電達不到冷凍保鮮的要求,因此就採用土法處理。利用馬糞煙熏肉,把肉的表皮熏干,不至於讓蒼蠅在上面產卵,能夠保持兩三天不壞掉。熏肉的外面雖然干皮了,裡面水分還是很大,就容易變質腐壞。有一次用熏肉煮肉粥,明顯感覺肉發臭了,但我們還是勉強把那些肉都吃了。後來發現牧民家用的太陽能冰櫃不錯,價格雖高,但是效果很好。買了這種冰櫃之後,解決了食物的冷凍問題。

土法晾制肉乾,這是沒有用馬糞煙熏烤之前

牧民偶爾會獵獲一兩隻旱獺送來,對於這種大型嚙齒類動物,它的肉質太老,久煮不爛,何況據說還是鼠疫的攜帶者,因此我向來對獺肉不感冒。蒙方偶爾會買,並且邀請我去品嘗,我也是向來敬謝不敏。游牧文化裡面,狩獵是很重要的一項補充經濟,現代游牧狩獵減少了,娛樂的成分還在。

也有牧民在土拉河的河汊中用掛網捕魚的,儘管很多蒙古國人不吃魚。那位牧民捕魚主要是為了娛樂,順便賣一部分給開礦的香港人吃——他不讓我們和其他牧民說他以此營利。我們很少到河裡捕魚或垂釣,被蒙古的環保警察發現會受到重罰,同時也是對他們傳統的一種尊重。有一次我們到土拉河邊調查,用三根黃瓜、三顆西紅柿和牧民換了一條草魚、一條鯉魚。牧民讓我們多拿幾條,我們說拿多了也吃不了。那些魚鱗金黃,胸鰭堅硬的純野生的魚屬實不小。塔米爾河的河汊中竟然有鯰魚,我們僱傭的蒙古國司機白乙拉有一次釣到了好幾條。野生的鯰魚長相嚇人,身上的粘液非常難以洗掉,越洗越噁心,讓我對鯰魚產生了新認識——以後誰想吃可以自己先洗一下試試。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三、穿

蒙古國的考古工地基本上是男人的世界,穿或不穿完全取決於天氣。一場雨過後,就是在盛夏季節,氣溫也會驟降至十多度,坐在蒙古包里冷得人瑟瑟發抖。學生們會穿起蒙古袍,遮風擋雨令人羨慕。

帥氣的蒙古國小夥子們

在阿爾泰山麓地帶考古,六七月份下雪也屬正常。所以,最好準備抓絨的衝鋒衣,才能應對一天四時的變化。

夏天時節,小夥子們幾乎都光膀子幹活。我們工地上有一個叫柏薩的學生,整個發掘季我幾乎沒見他穿過上衣,到了撤工地的時候,我都穿上抓絨的衝鋒衣了,他只穿了一件跨欄背心。一個夏天過去,整個人曬得就像非洲人一樣黝黑黝黑的,看上去異常健壯。

雨中洗澡

河邊潑盆

看看小夥子們的膚色(最好別穿背心曬)

如果你的皮膚不禁曬,或者是怕蚊蟲叮咬,最好穿一件薄一些的防晒服,這樣會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下次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做一件蒙古袍穿一穿,也許入鄉隨俗是正確的選擇。

四、行

蒙古國的公路,主要是連接大一點兒的省會城市。從烏蘭巴托到三連城,直線距離大約350公里,車行需要多半天時間。快到鄂爾渾河的時候,柏油路就終止了。只能沿著土路前行。到了鄂爾渾河岸的時候,也沒有橋可以通過,只能擺渡。

鄂爾渾河的擺渡船

擺渡船相當簡易,就是兩個鐵皮船殼,上面架著木板,用一根粗鋼絲繩從兩岸拽著,再用細鋼絲繩的滑輪轆轤進行人工驅動。擺渡過來,擺渡過去,需要過河的客人幫忙搖轆轤。我們每次都樂此不疲地搖,擺渡的老頭也樂得清閑。

遇上河流漲水或是深夜歸來,多給擺渡老頭一些辛苦費他也樂意為我們服務——實際上都是很危險的。記得有一次晚上十點多調查回來,河岸邊還是很熱鬧,燈火通明。船停在對岸,遲遲不過來。幾十米的寬度,可以看到對面人影幢幢,伴隨著濤濤水聲,能聽到對岸歡聲笑語。車燈照耀著夜晚的鄂爾渾河,河流顯得深不可測。等了半個多小時,對面的車才開上了渡船。等擺渡過來時,我們才發現,原來船上拉著一輛農運車,車樓里、車鬥上坐滿了人,而且都喝醉了,司機也喝醉了,聽說他們是到河對岸參加了親戚的婚禮。船到岸邊了,司機的身子還趴出駕駛室的車窗哇哇直吐……

如果是去調查,大多時候都是走自然路甚至「拉荒」。很多次我都被顛簸得暈頭轉向,翻腸倒肚。

在蒙古關於行路還有很多趣事。著名考古學家額爾登巴特教授有一次率團去發掘,前後兩輛大車,拉著工地要用的各種輜重。前車主要是生活用具,後車主要是發掘工具。額爾登巴特率領的前車和後車失聯了,天色已晚,後車無法聯繫到前車,沒有辦法只好用鐵鍬當做炊具造飯。

倒場的大貨車

我試著去適應、感受這一切,因為我知道,這不僅僅是我的職業,也是我的生活。巫新華先生提到過考古生涯中的「沙漠綜合症」,對我而言,也感受過「草原綜合症」。當我從蒙古回到國內,從草原回到都市的時候,會有短暫的目光發直、語言獃滯的現象,不過這一癥狀會在幾天後自然消失。偶爾也會遇到一些當地的酒鬼或是潑皮無賴來滋事,我們不理,他們也就作罷。總體上來講,當地牧民對我們都很客氣,他們不喜歡圍觀看熱鬧,如果我們造訪他們家的時候,他們會禮貌相待。

和老丹在布雷杭蓋

蒙古考古的這幾年,住在蒙古包里,朔望更迭,有時能看到碩大的月亮潑灑著清輝,有時能看到銀河在天際流淌,有時能看到北斗移轉流星划過,有時聽著雨打氈房進入夢鄉……很多次我直面自然,也有很多次能回歸本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客廳不知道裝修成什麼風格?看看新中式合不合心意
所謂暗戀,只不過是一個人的兵慌馬亂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