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雙獅座是什麼?和佛造像有什麼關係?

雙獅座是什麼?和佛造像有什麼關係?

早在兩千年前,佛教藝術就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精美的佛造像藝術品種類繁多。這些佛造像的台座大多為雙獅座。雙獅的造型與位置也較為一致。如飯田氏藏金銅佛坐像(圖1)、上海博物館藏十六國金銅佛像(圖2)等。不同之處則是雙獅之間的鏤刻花紋,獅子相貌之間略有差異,台座高低不均,形成了不同特點的佛教造像。

圖1

圖2

一、雙獅座的樣式

早期佛造像的材質多有金銅和白石。按照雙獅之間的造型和位置,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1.雙獅在台座的兩側,高浮雕,獅頭向背,呈蹲坐樣式。典型的如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北魏禪定佛像、首都博物館藏釋迦金銅像、日本新田氏藏金銅佛造像(圖3)。雙獅身形較大,類似坐騎,與早期西王母龍虎座相似。雙獅為高浮雕,位於佛陀身下,有的身形較小,但整體造型統一。

圖3

2.雙獅與博山爐圖案樣式。此類雙獅相向,博山爐居中。如北齊武平元年(570年)邑人造菩薩像、北齊天統四年(568年)張藉生造雙菩薩等。此類造像的雙獅相對博山爐,呈蹲坐姿。有關博山爐與雙獅的組合,還可見童子與傅山爐結合。如北齊龐輝振造思維菩薩漆金彩繪石像(圖4)、山西省博物館藏北齊釋迦七尊像(圖5)。一般來講,雙獅與博山爐結合的樣式,圖案造型較為複雜,裝飾較多。在北齊年間較為流行,成為當時佛座的一種裝飾形式。

圖4

圖5

二、雙獅座的來源

中國較早的一批金銅佛造像的樣式,幾乎都是雙獅座,但獅子座佛像以裝飾性圖樣傳入中國,至遲在三國時代就已經出現在南方地區的壺、魂瓶等器物上。

究其淵源,中國佛像中的雙獅座應與印度造像有密切關係。印度在描繪結腳姿態時,喬達摩或是坐在地上或是坐在獅子寶座上,是一個共同的座位,在世俗範圍里象徵著皇家的尊嚴,國王就是人們中間的獅子。印度現存的公元前三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的柱頭也是三頭獅子蹲坐的樣式。桑奇大塔兩側由內向外各一供養天人,三寶標,護法獅(圖6)。印度大陸早期的表現佛陀及佛法的一枚金質徽章,一面獅子,上方佉盧文「獅子趕走恐懼」的銘文。另一面,是一人雙手推動一個八輻的法論,並有佉盧文銘文「他轉動了法輪」。發現於古印度墓葬中的圓形金質徽章,大約是公元前1世紀後半期的作品 。

圖6

中國早期的獅子座的雙獅多為正面蹲坐,這在犍陀羅的白沙瓦(圖7)、哈達都能看到。坐像的台座多為方座,與印度的涼榻有關係。像身與底座雙獅合鑄,雙獅為正面,一左一右蹲踞於佛陀座下。秣菟羅博物館藏有公元二世紀時期的一尊佛陀說法像,底座正面就雕有三隻獅子。在斯瓦特河谷和克什米爾地區,獅子座佛像也很流行,直到公元十二世紀還能看到典型像。

圖7

秣菟羅松克出土的迦膩色伽23年銘坐像,台座上雙獅之間,是一男一女供養者,禮拜中間的法輪和三寶。這種中心對稱樣式的構圖,以及雙獅、供養人禮拜的樣式與中國魏晉時期流行的雙獅台座十分相似。只是經過中國本土的審美,以及博山爐的升仙意味加以改良。秣菟羅博物館藏的石佛像(圖8、9)也可看到雙獅的正面像。這也是秣菟羅造像中雙獅從側面到正面的明顯轉變。

圖8

圖9

早期的雙獅佛坐像,雙獅之間的圖案不同,多有蓮花裝飾,或浮雕或線刻。蓮花居中的樣式也有所不同,日本新田氏和大阪美術館藏大夏勝光二年的坐佛,中間為側立浮雕蓮花 ,飯田氏藏十六國佛坐像與福格美術館藏的金銅佛台座(圖10),蓮花下有瓶。瓶中蓮花則是所孕育生命,一派旺盛生機 。

圖10

在中國早期的佛造像中,雖然獅子的形象、位置各有不同,配置的圖案也有所區別,但仍可以在印度造像中找到源頭。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中的雙獅座,獅頭多正面像或相背頭朝外,這個差別或許也反映了中國佛教造像從早期模仿到後期發展形成固定的樣式,以及千百年來佛教藝術在中土大地的不斷沉澱。

原文作者:李雯雯文章來源:《收藏家》2015年9月刊《早期佛造像的雙獅座》(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吉祥八寶:清宮瓷上八寶紋(下)
青釉兔紐蓮瓣紋權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