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平天國為何鬥不過大清?永安封王時已埋下伏筆,原因令人唏噓

太平天國為何鬥不過大清?永安封王時已埋下伏筆,原因令人唏噓

1864年7月,在堅持了14年後,太平天國在曾國荃吉字營的猛烈攻擊下,終於宣告失敗,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流落在外,隨後亦是不能幸免於難。曾幾何時,太平軍橫掃大清東南半壁江山,綠營、八旗、湘軍,無不是手下敗將,聞風而逃。那麼,太平天國為何還是失敗了呢?為何就鬥不過已經搖搖欲墜且病入膏肓的大清王朝呢?其實,太平天國的失敗,在永安封王時,已經埋下伏筆。在此,「縱橫國史」就來給各位說說其中之緣由,歡迎各位給予點評。

其一、分封五大王,洪秀全很無奈,日後必定要收回權力。根據拜上帝教的教義,為了避上帝耶和華之諱,人世間的最高統治者只能稱為「王」,而不能稱為「帝」。所以,金田起義時,洪秀全就自稱天王,楊秀清等只能稱為「軍師」。不過,太平軍攻入永安之後,楊秀清、蕭朝貴等人因功勞卓著,自然要求加官進爵。洪秀全雖然不樂意搞分封,但為了團結人心,也只能分封諸侯,讓出部分權力。在專制主義思想濃厚的中國,最高統治者不可能容忍大權旁落,日後有機會一定會將各路諸侯手中之權力收回。如此一來,太平天國內部之矛盾必然會激化,相互火拚之事隨時都可能發生。要知道,古代中國搞分封的王朝,後來都難免內鬥之發生,如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役、三藩之亂等。

其二、拜上帝教創始人馮雲山,只排第三,矛盾已凸顯。若是搞分封,自然要依據功勞之大小,看個人的貢獻值給予相應的爵位。不過,永安封王時,不完全是看個人之貢獻,更多的是看「勢力」,看所屬集團的實力。我們都知道,拜上帝教的真正創始人是馮雲山,沒有這位組織者,拜上帝教搞不起來,金田起義自然也不會發生。但是,永安封王時,馮雲山卻只封「南王」,位居半路出家的楊秀清、蕭朝貴之後。要知道,馮雲山和天王洪秀全可是屬於同一集團的,都是廣東外來戶。如此之安排,估計是出於向楊秀清妥協之需要,抑或說是懾於楊秀清之威望。也就是說,當時的太平天國內部,已經出現了矛盾,即是楊秀清集團與洪秀全集團之間的矛盾。為了大局著想,洪秀全、馮雲山向東王楊秀清妥協了。

其三、分封諸王,以宗派為主,自成一系,暗含分裂因素。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入永安城,隨後便搞分封,封東、西、南、北、翼等五大王。太平天國所分封的這五大王,與以往任何朝代之分封均不一樣,這是實實在在的裂土封王,賦予諸侯王極大的權力。例如,每個王都有屬於自己的領地,以及一整套類似於中央政府的行政機關,都設置有完全聽令於自己的官署與衙門,這儼然就是一個獨立小王國。正因為如此,太平天國從來就沒有真正實現過所謂的中央集權,地方實力派領袖對天王之命令,可聽,也可不聽。天京事變後,地方諸侯王的獨立性更加明顯,李秀成為了銳意經營江浙,居然不積極配合「西征」,以致長江上游之戰略重鎮安慶陷落,陳玉成敗逃廬州,被苗沛霖設計陷害而死。

其四、半路出家的楊秀清,一家獨大,為所欲為。按照規定,永安所分封的這五大王,都是核心領導人,但其餘四王都要聽從東王楊秀清指揮,受其節制。如此一來,問題可就大了,這不是明擺著賦予楊秀清大權嗎,而且還是世俗政務之權力。要知道,1847年時,楊秀清趁著馮雲山入獄之時,通過「跳大神」來安撫會眾,取得了代「天父傳言」之權力,在特殊情況下,他的地位要遠遠高於洪秀全,因為他是「老子」,洪秀全是「兒子」。現在,楊秀清不但是天父在人間的代表,還節制著其他四大王,這樣的權力,洪秀全怎能不畏懼,怎能不想辦法將其盡數奪回來。楊秀清既然擁有了至高無上之權力,就更加為所欲為,更加肆無忌憚,有事沒事就以「天父下凡」之名義訓斥甚至是杖責洪秀全、韋昌輝、秦日綱、陳承瑢等人,以致釀成「天京事變」。

綜上所述,永安封王時,太平天國內部已經存在著難以調和之矛盾,只等著時機成熟,便盡數爆發出來。此外,宗派主義抬頭,無形中自我削弱了力量,最終各派勢力均被清朝各個擊破。各位說說,是不是這理呢?

本文由「縱橫國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國史 的精彩文章:

如果鴉片戰爭發生在明朝,結果何如?打贏問題不大
李鴻章在危難之際屢次拋棄曾國藩,為何曾國藩還視其為接班人?

TAG:縱橫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