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元明之後很少出現典故,今日有了答案

為何元明之後很少出現典故,今日有了答案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

典故可以分為成語典故,歷史典故,文學典故和文化典故。

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招攬人才的迫切。戰國時郭隗以馬作喻,勸說燕昭王招攬賢士,說古代君王懸賞千金買千里馬,三年後得一死馬,用五百金買下馬骨,於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馬。比喻若能真心求賢,賢士將聞風而至。見《戰國策.燕策一》。

罵坐灌夫,《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與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為田蚡賀喜的酒宴上,使酒大罵臨汝侯(灌賢)和程不識以泄怒。後遂用「灌夫罵座、使酒罵座、罵座」指酗酒任性而罵人,亦表示剛直不屈,不諛權勢;用「罵座灌夫」指剛直不屈的人。

曾母投杼,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戰國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後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參殺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讒言三及、三至之讒」等比喻受誣枉。

從元明之後,典故就驟然減少,基本上很少再有典故出現了!原因或許並不複雜:原先的典故,基本上滿足了現實交流的需要,所以即便就很少再見到新的成語典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耿直也有錯 的精彩文章:

能吃能喝的人未必都是胖子

TAG:耿直也有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