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天下都城隍聖誕,剪凶除惡、保國護邦,掌管一地百姓福祉

天下都城隍聖誕,剪凶除惡、保國護邦,掌管一地百姓福祉

城隍,起源於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築的高牆,「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牆、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事物,都有神在,於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並管領陰間的亡魂。農曆五月十一,為天下都城隍聖誕之期。

城隍信仰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原始崇拜階段。城隍信仰起源於原始社會中上古時代的土地崇拜。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續。《禮記》《郊特牲》中除了有祭社神和稷神外,還有祭祀水庸神的,這個水庸其實就是城隍。早在周朝,每到收穫之後,到了除夕,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

第二階段是:人格化階段。三國以後,城隍逐漸人格化,民間已有了城隍祠。最早的城隍廟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搜神記》中說蔣子文逝後顯靈為廣陵土地神,後被人們封為廣陵的城隍,這廣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清初孫承澤的《夢余錄》也說吳赤烏二年齊慕榮儼、梁武王有祭城隍表文。

第三階段是:興盛階段。唐朝的時候城隍信仰深入州縣,民間祈雨求晴、祈福卻災都要求城隍,也就在這個時候道教把城隍納入信仰體系。

唐朝時,信仰城隍已相當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詩文。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因為在當時的封建專制統治下,人們都希望那些當官的能為民做主,體恤他們的疾苦,因此,他們對那些為人民做好事的官員非常敬重,在他們死後,便把他們做為城隍神供奉。如蘇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蘇緘等。

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楊椒山,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第四階段是:城隍信仰的升華階段。明朝時期,因為朱元璋的原因,城隍信仰被提升,得到了國家祀典尊崇,城隍被封為「王、公、侯、伯」四個等級。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製冕旒哀服。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

祭拜城隍的儀式

祭拜城隍分為三次,也就是一年之中城隍要出巡三次,屆時人們要牽馬、抬轎,讓城隍老爺出巡。城隍爺出巡時一般是騎馬,回巡時坐轎,所以在居庸關城隍廟山門殿里有城隍老爺的馬和馬夫,轎和轎夫。城隍出巡日子第一次是在清明節前後,叫收鬼;第二次是在七月十五,叫拷鬼;第三次是在十月初一或十月十五下元節,叫放鬼。屆時各廟要舉行隆重的法事儀式,一般以度亡法事為主。

英雄人物被封為城隍的原因

城隍神,皆為世間人之正直者,有「功施於民則祀之」的說法。他們有的是地方的「清官」,正直無私,秉公辦事,能為民消災解難者;有的是有功於國於民的「功臣」,生前曾對某地乃至全國作出過一定貢獻,人們牢記其功績,奉之為神靈;還有人間正直者,他們生前為人正直,與人們所希望的城隍神形象較為接近;更有世間樂善好施者,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積功行善,樂善好施者,往往受到人們的崇敬;當然也有神能者,生前有異能,造福鄉民,人們相信他死後可以充當城隍之職;還有善鬼,人們認為,人死後進入陰間而為鬼,但只要積德行善也能提升。

可見,城隍信仰中「人之正直,死而為神」的觀點,正是人們把美好理想和願望寄託於神靈,希望他們能像生前一樣公正無私,造福於民。同時,也鼓勵人們積極向上,崇尚德行,講求孝道,對人們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又構成了倫理道德體系。

都城隍寶誥

志心皈命禮:社稷古公,天下正神。銓福國顯忠之行,稟賞善罰惡之仁。都邑之主,諸郡侍從。所隸十三布政,案判一十八司。廟社萬年,恩扶億劫。設作福作威之柄,造注生注死之權。運神力以護郢川,遇陰兵而驅夷寇。至靈至聖,乃正乃公。護國保寧佑聖王,威靈公感應尊神。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信奉道教,你可知修行方式是什麼?
別說看不懂!道長寫的這些字都具有無上法力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