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細談安史之亂對中晚唐的影響

細談安史之亂對中晚唐的影響

詩人杜甫當時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聽到了這個消息,驚喜若狂,衝口唱出了心情興奮、明快自然的《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一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的這首詩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渴望平亂以及聞得大亂已平的喜悅心情。波及於黃河流域廣大地區的安史之亂,經過七年零兩個月的往複鬥爭,終於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最後平定了。

安祿山史思明集團是一群極端反動的匪幫,他們發動大規模的叛亂,製造國家的分裂,對人民實行極為殘酷的燒殺搶掠。他們的種種倒行逆施註定他們必然滅亡的命運。

但唐朝廷對於安史叛軍的鬥爭,歸根到底也只不過是為了恢復和維持李唐王朝的統治,因此,不但因其指揮的不當,朝臣、將領之間的不和,以及其他種種弊病所造成的原因,使得戰爭不必要地延長至七年多的時間,而且還由於其本身力量的不足,竟以屈辱的條件,以人民的生命財產作抵押,請求回紇出兵助戰使中原地區重又遭受野蠻的蹂躪和殘踏。

安史之亂本是開元、天寶年間嚴重的社會矛盾的產物,戰爭雖然結束了,唐朝社會的各種矛盾不但未得到解決,反而更加深化了,而且在舊有的矛盾之外,又產生了新的矛盾。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餘家,世亂各東西。」杜甫在這首《無家別》詩,寫出了中原地區遭受戰爭破壞後的殘破凋零的景象。廣大的北方農村,那時是「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南方雖然沒有直接遭到戰火,但唐朝廷的戰時經濟支出,大部分壓在南方人民身上,經過七年多的戰爭,南方也同北方樣,因賦役剝削的沉重,使得人民流離失所,田園荒涼。廣大人民與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中唐以後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後來終於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全國性的農民戰爭。

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唐王朝的實力卻進一步衰落,安祿山、史思明一幫雖然死了,原來安史部下的將領在名義上也歸順了唐廷,但他們在河北一帶仍然保存軍事實力,佔據原有節鎮。而那些參加平叛的將領想擁兵自重,也有意保存安史余部,因此,安史之亂以後,潼關以東的廣大地區,尤其是河北山東一帶,藩鎮割據的形勢更加嚴重,唐朝中央政府與地方強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發展,一直到唐代滅亡,這個矛盾始終未能解決。

安史之亂以後新的社會矛盾的進一步發展,給中晚唐的歷史帶來新的內容。時代不會倒退,歷史仍在前進,人民的鬥爭進入到新的階段,經濟、政治、文化也呈現出新的面貌。安史戰爭這一社會的大動亂,在唐代歷史上划出了一條明晰的線,從此以後,唐朝就走過了它的頂峰,開始了它的後半期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唐朝國防實力如何?安史之亂為什麼使唐朝變弱?
為何安史之亂不僅讓大唐由盛轉衰,還讓阿拉伯帝國也土崩瓦解?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