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小記:秦·邯鄲的誘惑

讀史小記:秦·邯鄲的誘惑

長平之戰結束了,但對於秦國來說,這並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滅萬乘之國,立不世之功,無疑是巨大的誘惑。一般認為,長平大勝後,秦中了趙的反間之計,沒有繼續圍攻邯鄲,錯失滅趙良機。歷史沒有假設,但是長平之戰後,秦面臨突然顯現的戰機,該不該乘勢進攻趙都邯鄲,確是經歷了反覆的思索和掙扎。

(秦與三晉地理形勢,圖片來自網路)

既定目標

長平之戰因攻韓而起,戰役規模迅速擴大化,秦趙兩強提前在長平碰撞。小戰變成了大戰,但秦國的作戰目標還是十分清晰,那就是佔領上黨地區。有了上黨,秦國可以俯瞰三晉,有了雄視天下了地利之便。長平的勝利讓秦得償所願。

鐵血將士,誰不渴望勝利?勝利能讓人信心倍增,重大勝利能讓人超級膨脹。秦軍主帥白起也面臨這樣的考驗。挾大戰餘威,邯鄲近在咫尺又十分空虛,機會千載難逢,誰都難免心動,「武安君欲遂滅趙」。

如果對於趙國介入秦韓上黨之爭,秦是早有準備的話,那麼秦對於長平之戰後馬上進攻邯鄲、組織滅趙戰役是沒有事先規劃的。秦趙在長平之戰中拚死相搏,各國尚可置之度外、坐等結果。那麼滅趙之戰必定震動天下,諸侯恐難袖手旁觀了,「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所以,秦若一鼓作氣,發動滅趙之戰,那麼趙必定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秦弩機,圖片來自網路)

分軍為三

即使有重重顧慮,在巨大誘惑之前,秦軍一邊清理上黨地區,一邊做出了攻擊邯鄲的姿態。白起的行動和他的思維一樣迅速:他一邊派出自己的主要謀士衛先生趕回咸陽,向昭襄王「請益軍糧」,一邊催動秦軍分頭行動。史料對於此時秦軍的動向有不同記載,但一分為三說的可能性更大。

白起親自統領本部精銳,逼近邯鄲。王齕軍團負責清理南線,攻克趙邑皮牢,使剛得到的上黨地區與河東地區連成一片。此後,王齕兵團揮師向東,與白起本部匯合,攻克武安,直接威脅邯鄲。司馬梗軍團負責清理北線,平定太原,盡有韓之上黨。

白起的這些戰術動作,恰恰反映了在他內心深處,鞏固上黨的勝利果實仍然是第一位的,「滅趙」誘惑雖大,仍然保持著十分清晰的頭腦。戰場瞬息萬變,「滅趙」只是「欲」,要因勢而動,絕非必行之舉。一百年前,邯鄲曾經被魏國強悍的龐涓兵團所攻克,此後歷代趙王都在不斷加強邯鄲的城防系統。因此,雖然邯鄲地處平原,但絕非急切能下之城。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白起是戰場調度大師,他親臨邯鄲,仔細勘察前線,必定感受了發動攻城戰的強大壓力。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正月,秦王聽取了范睢建議,接受韓國割讓桓雍、接受趙國割讓六城,達成停戰協議,白起並沒有任何異議,立刻返回咸陽。只不過,當白起聽說了范睢的建議是為了阻止他達成曠世之功,心生嫌隙。一時之間得不到邯鄲,並非大事,但將相失和,才是秦國最大的損失。

(圖片來自網路)

所見略同

在審時度勢之後,應侯范睢和戰神白起其實對於邯鄲的取捨其實達成了高度一致。胃口有多大,取決於消化能力,而不取決於嘴。拿下長平,秦軍和咸陽之間的廣闊地帶還有不少趙韓的據點,後方還極不穩定,有待細細消化鞏固。當務之急,是要集中精力,鞏固長平之戰的戰果,把趙國勢力從整個山西高原擠壓出去。

秦昭襄王后期,遠交近攻成為秦國基本國策,以此衡量放棄進攻邯鄲,也是正確的選擇。遠交近攻的本質是「蠶食之策」,小步快跑,小口慢咽,力求消化充分,「得寸則有寸,得尺則有尺」,橫掃六合的雄心,必須通過持久戰來實現。

長平之戰後,秦和趙一樣,需要休養生息。長平決戰,秦昭襄王親臨南陽,甚至動用了並不成熟的總預備隊。秦國深知,在長平之戰中,與其說趙軍是被秦軍打敗的,還不如說是被飢餓打敗的,數十萬精銳有多少人到了最後連提刀舉槍的力氣都沒了。這個血淋淋的教訓,給秦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國需要至少一個甚至幾個農作物種植周期,才能補齊秦國的糧食戰略儲備。

范睢和白起都抵擋住了邯鄲的誘惑,但秦昭襄王陷入了急速「滅趙」的夢幻之中,既沒有真正聽從范睢,也沒有接納白起的苦諫,執意進軍。秦軍數番苦戰邯鄲城下,未有尺寸之功,一挫再挫,以至於遷怒白起,杜郵賜劍,令人扼腕嘆息。秦真正佔領邯鄲,還要等待近三十年,一代人的時間。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趙軍被包圍了四十六天,這時候廉頗在做什麼?來看看
地名圖解長平之戰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