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演義》的泰國化——翻譯篇

《三國演義》的泰國化——翻譯篇

形似神異

——《三國演義》在泰國的古今傳播

金勇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1-29453-6

88.00元

關於洪版《三國》譯本與羅貫中《三國演義》原著在文本上的差異,歷來都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所在。許多泰國學者從形式內容到語言文字等方面,對二者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比較研究。洪版《三國》保留了《三國演義》的散文體形式,但是在內容和結構上做了大量的取捨。

部分泰文《三國》版本書影

(昭帕耶帕康(洪)版《三國》 舊版)

首先,《三國演義》原文中大量的韻文詩詞被刪去。《三國演義》全書有近200首詩詞,但在洪版《三國》里絕大部分都刪去不譯,甚至連那首著名的開篇詩詞《臨江仙》也一併刪去,只保留了對情節推動較為重要的11首,並進行了意譯。

其次,洪版《三國》重新調整和劃分了章節,也使全書的篇幅縮水。《三國演義》原著全本共120回,而洪版《三國》卻僅有87章,篇幅明顯縮減,除了因為刪掉了後半部分數段大戰的內容外,還因為洪版《三國》重新劃分了章回。洪版《三國》把一個較為明確、完整的情節提取出來劃分為一個章節,並且捨棄了原著的章回題目。因此,洪版《三國》各個章節之間的內容極不平衡,內容少的章節僅有10頁左右篇幅,而某些內容較多的章節甚至長達50多頁,《三國演義》原著中多個章回在洪版《三國》中被壓縮編入到一個章節中。

最後,洪版《三國》簡化了《三國演義》的一些藝術化處理的手法。《三國演義》原著中人物的出場有很多藝術化的處理方式,通過各種技巧性、迂迴式的方式出場亮相,使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但在洪版《三國》中這種藝術化的出場方式都被簡化掉了,代之以敘事者直接介紹人物的來龍去脈。這是文學審美習慣的不同。中國人認為迂迴式的表達是文學寫作的藝術技巧,而在泰國人看來卻是艱澀難懂,直白表述更符合他們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需要。

正因為洪版《三國》存在這些問題,便有了許多泰文《三國》新譯本的不斷推出,由此便引出版本之爭。

《新譯〈三國〉》

部分泰文《三國》版本書影

(新譯《三國》(萬崴版))

1977年,萬崴·帕塔諾泰推出了《新譯〈三國〉》。萬崴·帕塔諾泰在中國待了整整10年,整個少年求學時代都是在中國度過的,還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因此是個十足的中國通,中文水平很高。在華學習期間,萬崴第一次讀到《三國演義》中文原著,深為羅貫中的文學才華所折服,他在《新譯》的前言中說道:

很遺憾,在第一次翻譯(《三國》)的時候有不少不足和遺漏,從翻譯使用的語詞,到人名、地名、文化、俗諺成語以及行文方面,與原文作者的作品對照都有錯漏。這使得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的時候無法欣賞到其應有的味道,差距不小。

與洪版《三國》相比,萬崴的新譯版本的確更加忠實於《三國演義》原著。在回目上,萬崴版完全對應120回的中文原著,章回標題也都儘力譯出;在內容上,萬崴幾乎毫無遺漏地翻譯了每一處細節內容,連被洪版刪去的大段詩文,他都進行了補譯;譯文中若出現洪版未譯、且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泰國讀者難以理解的地方,萬崴會添加腳註詳細說明;在譯文中如果出現和洪版譯文有明顯出入的地方,萬崴會將洪版譯文放到腳註之中標註出來,以示對比;在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上,萬崴照顧到泰國老讀者的習慣,多數主要人名和地名仍然沿用洪版翻譯時按照閩方言發音的譯音,只對一些不太重要或影響到譯文表達的專有名詞,才按照普通話的發音音譯過來。

《批註版全本〈三國〉》

2001年,威瓦·巴查冷威推出了一本泰文《三國》全譯本:《批註版全本〈三國〉》。威瓦·巴查冷威是一位華裔,華文名叫馬鼎文,他在20歲那年讀到《三國演義》中文原著,才發現洪版譯文有諸多錯誤,而這些錯誤又被後來的書籍不斷重複,因為許多後續衍生版本都是以洪版譯文為「元文本」的。他遂萌生了重譯《三國演義》的想法。威瓦版本在萬崴版本基礎之上,把對譯文忠實性的追求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強調這個版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最「完整」。該版本有以下幾個特點:

1、增加了金聖嘆所作的序,模仿中文書眉批的方式添加金聖嘆的批註;

2、譯出所有詩文,並請專家幫忙潤色;

3、添加多項腳註,幫助不諳中國文化的讀者理解;

4、添加中國文人和威瓦本人的品評和理解;

5、對照昭帕耶帕康(洪)版製作了完整的人名、地名對照表,並添加其在中文語境中的意義。

「甘拉雅醫生版《三國》」

部分泰文《三國》版本書影

(完整版《三國》(甘拉雅版))

2013年,譯者甘拉雅·素攀瓦尼又推出一個全譯本,因為作者甘拉雅也是一位醫生,因此該書也被稱作「甘拉雅醫生版《三國》」。

甘拉雅也同樣關注《三國演義》翻譯中的忠實問題,並且在之前兩個新譯本之上,又加入了一些新的特徵:

1、甘拉雅同樣對應羅貫中《三國演義》翻譯了120回,在內容上十分完整。

2、在譯名上,甘拉雅並未製作人名地名對譯表,而是首次在全譯本的譯文中,按照普通話發音來音譯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同時為了照顧老讀者,在譯名後面加括弧標註基於閩方言的舊譯。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泰文《三國》重寫作者選擇按照普通話發音去翻譯《三國》的人名和地名。

3、為了方便讀者理解,甘拉雅雖然沒有採取威瓦的眉批腳註的方式,但是也想了其他辦法。如直接在行文中即時插入解說內容,並用加深的底紋背景以示與正文的區別;此外,每套書還附上一本小冊子,以問答的形式解釋了115個與《三國演義》的人物、情節以及中國文化相關的疑問,便於讀者提前掌握故事的文化背景、人物關係和故事梗概。

4、在譯文中,甘拉雅採取了絕對「異化」的翻譯方式,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力爭達到字字對譯的程度。例如「人馬」一詞,意為軍隊或兵力,一般意譯為「thahan(部隊)」,但甘拉雅則字字對譯為「khon(人)ma(馬)」。在這一點上,前三個譯本無論哪一個都沒有達到這種「忠實」程度。

翻譯的準確性與泰文《三國》的傳播並不是正相關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洪版《三國》翻譯中的「不忠實」非但沒有對其在泰國的傳播造成不利影響,反而成就了其在泰國的流行與泰國文學中的經典地位。如此一來,最為萬崴·帕塔諾泰、威瓦·巴查冷威和甘拉雅·素攀瓦尼這三位新譯者看重的「忠實原著」的意義和重要性就被大大削弱了。作為新譯本的作者,萬崴、威瓦和甘拉雅在最大程度上放棄了作為重寫作者在文本創造上的主體性,他們希望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保持中立、客觀的態度,以呈現原著的本初樣貌。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絕對的「價值無涉」只能存在於理想中,譯者所處的社會和擁有的文化不可避免地會「干涉」譯者的行動,這種干涉甚至可能是強制性的,連譯者本人都難以覺察到。

雖然萬崴版、威瓦版和甘拉雅版譯本在影響力上與洪版相距甚遠,也難以企及洪版譯本的經典高度,但是它們在泰國還是有一定的接受度的。新譯本中突出強調的譯文的忠實性對於學術研究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它可以滿足那些不諳熟中文的泰文《三國》研究學者們的需要。在這三個新譯版本中,萬崴的版本出現相對較早,因此常常被用來作為學術研究參考資料來和洪版《三國》進行對比研究,如頌巴·詹陀拉翁的重要研究《昭帕耶帕康(洪)版的政治意義》就使用了萬崴的譯本來和洪版譯本進行比照,從而發現了洪版《三國》文本中的諸多「錯譯」所蘊藏的政治涵義。

(本文摘自本書「前言」,題目為編者所擬。)

金 勇

朝鮮族,1979年,吉林長春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系副教授,專事泰國及東南亞的民俗文化和社會歷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4項,著有《泰國民間文學》《泰-漢語音譯規範研究》(合著)《泰國史綱》(合著),譯著《泰國文化藝術》(合譯)等。

本文來源:北大外文學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翻譯教學與研究 的精彩文章:

文史||古代考場是如何作弊的?

TAG:翻譯教學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