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袖清風是最高的讚譽,而兩袖清風的典範人物定有屈原!

兩袖清風是最高的讚譽,而兩袖清風的典範人物定有屈原!

導讀:兩袖清風是最高的讚譽,而兩袖清風的典範人物定有屈原!雖然屈原生於貴族,但他做官不為自己謀福利。不一定說這個人很窮,就兩袖清風。所以屈原肯定也是兩袖清風,愛國愛民的典範。

古往今來,凡為官清廉、不貪錢財者,常以「兩袖清風」自譽。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人都穆的《都公譚纂(zuǎn)》記載了下面的故事。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後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于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于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裡搜刮許多的土特產品,諸如絹帕、蘑菇、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貴。

明朝正統年間,宦官王振以權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他曾作過《入京詩》一首:

絹帕蘑菇與線香,

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

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絹帕、蘑菇、線香這些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為貪官污吏的搜刮,它們反而給人民帶來了災難。所以我什麼也不帶,只帶兩袖清風去朝見天子(古時,人們把隨身的錢物放在袖中),免除百姓的不滿。這首詩嘲諷了進貢的歪風,表現了于謙為官清廉、不願同流合污的錚錚風骨。

「兩袖清風」比喻為官清廉或表示貧窮,手頭一點積蓄也沒有。

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徵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自己的態度:我進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了。詩中的閭閻是里弄、衚衕的意思,引申為民間、老百姓。

1、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讀讀學過的課文,看看屈原說了什麼: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

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當然端午節究竟是為紀念誰,其實還是有爭議的。比如: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浙江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

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輔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2、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升為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土木之變後,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

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後,于謙仍積極備戰,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當時朝務繁雜,于謙獨運徵調,合乎機宜。其號令明審,令行政達。

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但因個性剛直,招致眾人忌恨。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啊。

3、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獲贈太子太保,謚號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4、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5、周恩來

周恩來(1898~1976)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 。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6、狄仁傑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7、陳希亮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迹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8、況鍾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

況鍾早年曾在尚書呂震屬下為小吏,因有奇才,為呂震所重視,並推薦為儀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升遷為禮部郎中。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正統六年(1441),況鍾在蘇州任期十年已滿,當地官民二萬多人向上級請求留任,最終任職長達十三年。在「仁宣之治」前後,未經科舉,由出身低賤的書吏做到知府,並且政績斐然的官員中,蘇州知府況鍾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在蘇州任內,他勤於政事,忠於職守,除奸革弊,為民辦事,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他死後,很多人為他哭泣,悲痛不已,並立祠紀念他。

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尾記: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良好傳統,清正廉潔不僅被視為「國之四維」,而且被視為「仕者之德」。縱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凡是吏治比較嚴明、官風比較清正的朝代,必然繁榮昌盛;凡是吏治混亂腐敗、官風腐化墮落的朝代,必然衰敗不堪,甚至走向滅亡。

歷代君主都把「吏治清明」看做是太平盛世的重要特徵,史稱西漢「中興之主」的漢宣帝認為「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並下詔全國要求百官廉潔公平、勤於政事;清朝雍正皇帝強調官吏的操守是治國的根本,「吏治不清,民何由安」,下決心整頓吏治,嚴懲貪官,由此才有了繼往開來的「康乾盛世」。

無數能臣幹吏都把清正廉潔奉為自己的從政為官之道,宋代名臣包拯曾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表明了自己為官的立場;明代《官箴》中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被無數封建官員奉為自己的座右銘。

在封建社會的「人治」條件下,老百姓把為民請命、伸張正義的好官、清官尊稱為 「青天」,千百年來頂禮膜拜、廣為傳頌。東漢太守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為由拒收一個他曾經提拔過的人送來的十兩黃金;明代清官海瑞寧可十年不陞官,也不向上司送一文錢,寧可放棄大好前程,也要把貪官拉下馬,被老百姓尊稱為「海青天」……這些清正廉潔的故事,非常值得我們每位黨員領導幹部深思。

古人說,「廉者,政之本也。」在中華民族傳統中,「清廉」是老百姓對官員最高的褒獎,「貪婪」是老百姓對官員最大的不滿。領導幹部要嚴格廉潔自律,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幹事,不以公權謀取私利,始終保持清廉的本色。清正廉潔是「為政之本」,「為官之要」,是品德之基。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道德品格,也是人民對他們的起碼要求。「廉潔奉公,勤政為民」是領導幹部道德的主要內容。其中,廉潔是為民的前提,不講廉潔,就做不到為民,做不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有可能失去民心。

沒有廉潔,也談不上勤政、務實、高效。領導幹部必須努力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公正清廉,公道正派,不辜負人民群眾的期待。自古百姓愛"清官",只有清正廉潔,才能真正為民作主,為民辦事,受到人民群眾的擁戴,黨的執政地位才牢靠。作為領導幹部切實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不被金錢所惑,不被美色所迷,不被人情所困,才能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誘惑,管得住小節,守得住清貧。清正廉潔是黨員幹部成長進步的基本保證。凡是立黨為公,黨性堅強的黨員幹部,都能清正廉潔,勤政為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人民建功立業,受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凡是黨性不強的黨員幹部,輕則受到黨紀、政紀的處分,重則受到國法的嚴懲。

希望所有的為官者,能讀到此文,感受古代聖賢的廉潔之風。

最後一首詩歌,來作為結尾,希望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好。

《不老的傳說》

——靈遁者

當我看到你的時候

你還在歌唱

你還在奔跑

你還在揮手

那是你氤氳的低語

那你是婆娑的情愫

那也是你磅礴的怒吼

千萬個人

千萬個聲音

有很多時候

我不敢觸摸你

這雄壯的巨龍!

在這蒼翠的天地之間

我至今能看到你腳下千萬的臣服

一躍而起的威嚴

有很多時候

我不敢觸摸你

只好大聲吶喊

讓回聲帶著我的問候

隨風親吻你身上的痕迹

長城啊!

多少年了

單單是這名字便讓人熱淚盈眶

不能自己

每一塊被歲月侵蝕的石磚

都在不屈的跳動

都是滾燙的血液

滋潤著這古老的而又年輕的土地

巨龍啊!

我仰望著你

向全世界宣告

曾經有一首巨龍的傳說

如春風般掠過大地

她步步生蓮

讓整個世界應接不暇

當我看到你的時候

我看到了我自己

我輕輕的告訴我懷中的孩子

這就是那個不老的傳說! [2]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詩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遁者起名閣 的精彩文章:

我悄悄告訴她——能握在手裡的東西都有用!
在需要面前,一切理想主義都是虛偽的!

TAG:靈遁者起名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