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做這件事,毀掉自己的一生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做這件事,毀掉自己的一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年輕人中流行起了「小確喪」。

感覺身體被掏空;

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努力未必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鬆;

又一天過去了。今天過得怎麼樣,夢想是不是更遠了......

類似的「喪」成了一股風氣,迅速蔓延。

葛優癱、馬男波傑克、悲傷蛙Pepe、長腿的閑魚等「喪」文化的代表,受到熱捧。

在年輕人群體里,好像你不喪一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喪」,突然間成了大多數年輕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但年紀輕輕就整日「生無可戀」,何嘗不是對生活的一種逃避。

你還年輕,真的不要隨便「喪」。

這世上,誰沒有喪的時候呢?

日復一日讓人疲憊的工作,繁重的生活壓力,偶爾冒出放棄的念頭......

但「喪」完一陣兒,生活還是要繼續啊。

慶幸的是,《衝破消極的自我》告訴我們,只要你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並堅持做,「喪」是可以被打敗的。

1拒絕拖延

阿文做了大半年的實驗,終於拿到數據,導師要求他一個月內把文章寫出來。

結果阿文想著反正還有一個月時間,做實驗太辛苦,應該犒勞一下自己,就果斷來了個短期旅行。

旅行回來,阿文開始寫文章,結果坐在桌前卻抵擋不住手機的誘惑。

一整天下來,學習的時間,還不如刷朋友圈、逛淘寶的時間長,寫文章的事一拖再拖。

一段日子後,老師又給他安排了其它任務。

當難題都堆積在一起時,阿文望著桌上的一堆資料,整個人都不在狀態。

看著其他早已完成論文的同學,羨慕不已。而自己明明手頭有漂亮的數據,卻因為拖延,最終只能敷衍了事。

阿文無數次捫心自問,「為什麼自己會把生活過得如此狼狽不堪?」

整個人都變得很喪。

當我們遇到一件難辦、或是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取得成效的事,我們總會下意識地選擇逃避,畢竟舒適圈總是讓人沉迷。

而拖延,又會讓人變得焦慮自責,導致效率低下,又進一步造成拖延,最終變成惡性循環。

所以,很多人的「喪」,都與自己的習慣性拖延有關。

正如終身成長詞典詞條《9:拖延》所說:

面對拖延、繼續拖延,這種無力感,日積月累,最後會把人壓垮。

在解決拖延症的千千萬萬方法中,最有效的只有一件,那就是立即去做

2拒絕半途而廢

大學同學小昕,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作家。

還記得大學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在宿舍狂敲鍵盤的樣子。

人都說,擁有夢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也讓人羨慕的。

那時的她,真的自帶一種神秘的光芒。

耗時近一個學期,她創作了一部小說,然後精挑細選了幾家出版社,把小說寄送了過去。

苦等一個月,沒收到任何回復,小昕開始把小說放到網上。

可當她持續上傳一個月,閱讀量卻還停留在2位數的時候,她放棄了。

她把小說放進了回收站,再也不願提筆。

我知道很多人都會這麼做:只嘗試一次,行不通就永遠放棄。

但實際上,半途而廢與原地踏步無異。半途放棄,對自己更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它會讓你陷入懷疑自己、失落、迷茫等等負面情緒之中。

我親眼看到放棄小說夢的小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情緒低迷、渾渾噩噩。

生活中有很多容易半途而廢的事情,比如閱讀、健身、學英語....

不能速成,必須長期投入時間精力,是這些事的共同特點。但循環往複的半途而廢,只會不斷摧毀你的信心,讓你一次比一次「喪」。

這種時刻,關鍵是要學會關注長期目標,並用階段性目標來激勵自己。

當人有一個清晰而光明的長期目標,會變得非常興奮。

但前路漫漫,若如實說明長期目標只有25%的成功率,必然會有不少人放棄奮鬥。

所以,我們要學會給自己設定一個階段性目標。

當小目標實現了,它帶來的成就感對你來說就是一種激勵,讓你更努力地朝著終極目標奔去。

3拒絕「死宅」

哈佛大學曾經開展了一項長達75年的研究:究竟是什麼能讓人過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這項研究是關於「幸福」這一議題的跨時最長的研究。

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人更加快樂和健康。

無獨有偶,在地中海有一座名叫Sardinia的島。

島上的居民男女壽命相當,且百歲高齡的人口數量是義大利本土的6倍,更是整個北美地區的十倍。

研究發現,那裡人均壽命長的原因只有25%跟基因有關,75%源於他們的生活習慣。

而這個生活習慣的就是,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獨居生活

每個人的周圍都圍繞著許多親人、朋友、社區中共同生活的人。

相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習慣性「喪」的年輕人,都脫離不了「宅」。

「宅在家裡,一個月沒約人吃飯」

「一到周末啥都不想干,就只想宅在家裡不出門。」

「朋友叫出去玩,興趣缺缺,慢慢沒人叫,感覺自己沒朋友了」

......

越來越多的人不願去社交,迴避關係。其中很多人是因為感覺經營人際關係困難,就慢慢放棄了。

殊不知自我封閉,也會讓人陷入消極狀態,然後越「宅」越「喪」。

如果這是你的生活常態,不妨學會走出去,主動社交。

畢竟,長達75年的研究告訴我們:日子過得最好的,都是有著良好人際關係的人。

試試多與人進行實際接觸,人際的新鮮感往往會激發新的活力。

當然,這些社交應該是面對面的社交,而不是通過微信、電話、視頻等的社交。

因為只有面對面的交流,人的大腦才會產生更多的多巴胺,減輕你的壓力。

要想擺脫「喪」,要學會每周盡量安排一次社交活動。

很多時候,「喪」都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可能會出現突然情緒低落的時刻。

出現這種情況,或許最好的辦法是「喪」幾天。但是,「喪」不應該成為你生活的常態。

你可以「喪」一陣子,但不能因此渾渾噩噩過一輩子。

如芥川龍之介所說:不要忘記人生是要戰鬥到死

參考書籍: 凱倫·伯格《衝破消極的自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讀君 的精彩文章:

請尊重一個人愛你的方式
「這年頭,做個女孩子真不容易」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