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尚書》:周文王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尚書》:周文王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導讀

周武王在滅殷不久後即病逝,其子周成王繼位。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引起武王另兩個兄弟管叔、蔡叔的猜忌。在商紂王之子武庚的拉攏下,三人糾集軍隊發動叛亂。

最終,周公率領軍隊東征平定了叛亂,武王的另一位弟弟康叔也加入了周公的陣營,參與了平叛。

由於這次叛亂最初是由殷商遺民引發的,因此,在叛亂平定後,周公將康叔封在殷地,讓他來治理殷商遺民。在康叔前往封地上任前,周公語重心長地向他交代了一番如何治理封地人民的話,這便是《康誥》的由來。

但是,周公為什麼對康叔此行如此重視,甚至於要進行專門的訓導呢?

鑒於之前的叛亂起自殷地,按常理推斷,周公應該要求康叔對當地人民嚴加監管,採取高壓政策。

但周公在誥辭中,卻絲毫沒有流露出這種意思,而是告訴年幼的弟弟,一定要追慕和效法他們的父親周文王的做法。

在周公看來,周文王留下的治國遺產是什麼呢?周公說:「我們的父親文王能夠崇尚德教、慎用刑罰,不敢欺侮無依無靠之人,善於起用那些可以任用的人,尊重那些值得尊重的人,畏懼應當畏懼的事情,榮耀他的百姓,由此才在中夏地區建立了我們的周國,並逐漸擴大,把西方的土地治理得很好,贏得了上天的歡心,上天才將天命賜予我們的父親,讓父親得以滅亡了殷商,接管了殷國的遺民。」

明德慎罰,這是周公從文王那裡學習到的最重要的治國經驗,在他看來,這也是天命最終歸周的根本原因。

從文王的這一原則出發,周公提出了治理殷地的具體建議:應該廣泛地尋求殷商既往聖王的治國之道,仔細揣度考慮殷商遺老的想法,這樣才能知道什麼樣的治理會讓他們順服,並且還要再去求訪虞夏時代聖明先王的治理經驗,這樣才能把殷商遺民治理好。

面對曾經叛亂的殷商遺民,為什麼周公還堅持以如此寬大的政策對待他們呢?這就涉及到周人對天意的理解。

雖然周朝成功取代了商朝,成為天下的新主人,但對於這種「成功」,周代早期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將它看作是理所當然,而是保持了高度的清醒和謹慎。

周公告誡康叔道:「上天的意志雖然難以揣測,令人害怕,但是它是否誠心幫助你,是可以通過民情看出來的。」

一方面,殷商亡國的教訓就擺在眼前,讓周人深切地明白,天命無常,殷人的昨天,也可能成為周人的明天。另一方面,他們又認識到,天意是通過民心民情反映出來的。

民怨產生,不是因為此地人民刁頑惡劣、不服管理,而是因為治理者沒有做到以德服眾。

因此,殷商遺民的叛亂在周公看來更像是一種警示,提醒周的統治者們,要以更加有德性的治理,讓殷商遺民真正從心底里佩服、認同周人的統治,而不是出於對強權的畏懼,不得不佯裝順服,這種表面的順服勢必不能持久。

在政治中使用強權容易且高效,但卻脆弱,真正贏得人心的只有德教,而施展德教是一項持久而艱巨的工程。

這種對政治深刻的認識,不僅是周文王留給周王室的遺產,也是周人留給後人的遺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從不及格到連中六元:狀元錢棨的逆襲之路
跟孔子學種菜?聰明人有不為之事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