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西發展密碼二:黃河禹門口

山西發展密碼二:黃河禹門口

(黃河禹門口之晨)

1、藏於深閨人未識

黃河從青藏高原過來,走了個巨大的「幾」字形。從這個「幾」字形的右側拐角開始,到結束的這一段自北而南的黃河,即是晉陝大峽谷。

這段黃河的河東是山西省,河西是陝西省,全長700多公里,落差600多米。這近千分之一落差的湍急水流,千百萬年來沖刷切割黃土高原,形成谷深皆100米以上的峽谷。如此壯觀的人文自然地理,至今幾乎仍藏於深閨人未識。

當然,這或許是眾人皆知我未知。我所受的基礎教育具有嚴重缺失,而這恰是我們這代人的致命缺陷。因為按照我的理解,這原本或應是中學地理教學的內容。

我也是機緣巧合而得知禹門口的存在。2016年夏天應邀去河南溫縣講課,這個黃河邊上小縣的陳家溝村,是太極拳發源地。回來有感於所見所聞,寫了《中華文明源於河南的黃河密碼》(http://zhuoyongliang.blog.caixin.com/archives/151438)。文章寫到深處,實地考察成了強烈願望。

(谷歌地球,從3000米高空俯瞰禹門口)

禹門口是晉陝大峽谷終點,也是黃河出晉陝大峽谷的口子,又被稱為「龍門」。就在這個口子上,東側是山西的呂梁山,西側是陝西的渭河北山。峭壁擋道,懸崖勒河,造橋部門說是主河道不到100米。一出禹門口,黃河告別晉陝大峽谷,豁然開朗,瞬間寬近2公里。

關於禹門口有不少大禹的傳說和所謂遺迹。坦率說,一直對旅遊景點的傳說故事頗不以為然,因為不乏胡編亂造和媚俗,影響遊客認知水平的提高。

我們這個民族向來不缺傳說,唯獨缺的是科學精神。至於把傳說當成歷史,又不加限定地把這種虛擬的歷史當成事實,可說比比皆是。科學在哪裡?事實在哪裡?科學與事實的邏輯又在哪裡?受損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以及民眾的文化素養。

2、華夏文明的重要地標

黃河自禹門口而下,連著孕育了兩個大型地理單元。第一個地理單元,就是晉陝新月盆地,數千年來上演了無數雄壯的活劇。第二個地理單元,即出三門峽後,至安陽、鄭州的一個扇形地帶,依其自然地理因素可以認為是一個黃河不定期泛濫的三角洲。依我之見,或可稱為黃河「上三角洲」。

日本著名宋史專家斯波義信有長江「下三角洲」概念,因此我這黃河「上三角洲」也算不上是生造。

黃河的這一「上三角洲」,與尼羅河三角洲非常相似。皆因洪水泛濫而促進了早期農業文明發育,只不過一個是沿海,一個是內陸;一個是定期泛濫,一個是不定期泛濫。

2016年夏,我在河南溫縣實地見過黃河泛濫對當地的積極影響。溫縣這塊土地是黃河沖積平原,至今仍有黃河故道遺迹。溫縣的土壤是千萬年來,黃河輸送而來的黃土高原的超細表層土,肥沃而深厚。溫縣是黃河以北第一個畝產噸糧縣和小麥畝產千斤縣。

(河南溫縣陳家溝村黃河故道)

依我的看法,根據目前的考古成果,這一黃河「上三角洲」才真正是華夏文明獨一無二的文化源頭的聖地。因為正是在這塊土地上的安陽,發現了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字。也正因此,禹門口或可說是促進華夏文明形成發育的一個重要歷史地標。

3、禹門口的大橋

那天早上八點多,我在河津市區的龍門大廈,獨自打車去城北12公里外的禹門口。禹門口大橋緊貼山崖,快到禹門口時,車在山崖下的黃河岸邊行駛。一個近90度的急轉彎後,「陝西界」赫然入目。這橋歸陝西管轄養護,過了界牌等於到了陝西。因為要拍照,我在橋頭東側下車,背著攝影包、拿著三角架向橋上走去。

(乍一看到「陝西界」時微微一震,哈,在山西蹭了個陝西)

(兩塊界牌放一起更有意義,橋頭急轉彎清晰可見,左側仍有公路,橋與公路成丁字狀)

這裡緊緊並列三座大橋。北側是一座懸索橋,南側是兩座鐵路複線橋。這裡原有一座1949年建的鐵索橋,現已不見蹤影,可在歷史照片上尋找。現在的懸索橋建於1975年,兩端建了限高限寬的工程障礙,只允許小車通行。

(從陝西一側看到的三橋並列)

第四座大橋正在建設。這是一座三跨斜拉橋,橋塔高187米。位於現大橋下游500多米處,系國道108線禹門口黃河公路大橋。有報道說此橋將於2018年建成,不過工程量似仍較大。

(緊張施工中的橋塔)

(欄杆上的紅星,訴說著40多年前的艱難)

4、細語傾訴的黃河

那天早晨很不湊巧是陰天。因為去得較早,霧氣也較大。眼巴巴地籌划了一個多月的禹門口攝影,毀於天氣,令人沮喪。回家後才醒悟到,我不是來搞攝影創作的,目的是觀察記錄,不遺漏重要畫面和細節才是關鍵。

(橋上偏東處拍攝,可惜太陽出來後忘了返回補拍)

(橋上偏西處拍攝)

黃河之水名不虛傳,一片濁黃。流速緩緩,水面平靜,漣漪如壓花斑紋似地裝飾著河面,細語傾訴著這就是千百萬年來咆哮的黃河。我後來根據壺口瀑布水勢知道,那幾天黃河水量也並不算太小。從橋上向北望去,河西數百米遠的岸邊,是百多米高的峭壁,似一堵綿延向前的城牆,一直來到視線正前方擋住黃河。就在這峭壁下,黃河右拐,不見蹤影。從谷歌地球上看,這是一個120度左右的彎道;從橋上看,則是一道天然屏障。

(長焦鏡頭拍攝)

橋西200米處的岸邊,有一個粗俗的人造景點。橋東岸上有河津市引黃水利樞紐工程,年引水約4億立米,目前又在橋的下游新建了一座投資1.4億元的引水工程。堤外橋下有一座鯉魚跳龍門雕塑,藝術水準不敢恭維。

黃河與長江不一樣。黃河因沿岸眾多的取水點,越到下游,水量越小,早幾年曾多次斷流。這跟尼羅河越往下游、水量越小有點相似,不過尼羅河應該不會斷流。

6、華夏文明的歷史和自然的截面

我原本希望觀察黃河出禹門口的全景。把這想法跟的哥高師傅一說,高師傅立馬說,行啊!於是我們從橋西的陝西一側,開了一段後駛離幹線公路,下坡來到禹門口大橋下游的黃河灘。

(從下游看禹門口全景,霧氣很重,慶幸後來太陽出來了)

禹門口是黃河從山區河道,轉變為沖積平原河道的轉折點,由此形成了「咽喉狀」河口。

出了禹門口,黃河驟然展寬為300餘米。待繼續往下游200餘米,河道即寬達2000餘米。禹門口的平常流量和洪水期流量差距達100多倍,平常水位與最高水位的高差達到8米。那天的水面寬約300米,西岸有寬約近千米的河灘。

見到這壯闊的場景,我自是十分欣喜,端著相機,快步走向河灘。抬頭是宏偉的黃河大橋,腳下是黃土高原歷經千百萬年沖刷而來的細膩沙灘,眼前是緩緩流淌的華夏文明的母親河。歷史與現實交織,自然與人文相融,思緒早已離開了肉身。在這一時刻,只是覺得自己十分的渺小。

禹門口是這塊土地告別史前社會的最重要的歷史與自然的截面。辭別這個口子後,雖還有三門峽的障礙,黃河基本可說是進入了平原區域。歷史由此進入一個巨大的空間,文明由此孕育。

7、造就華夏文明孕育的主副平台

造物主以此為起點,賜予華夏民族差序發展及相互促進的主副兩個平台。上文說的黃河「上三角洲」,因是華夏文字誕生地——至少就目前的考古成果言是如此,不妨稱為華夏文明孕育發展的主平台;而晉陝新月盆地,不妨稱為華夏文明孕育發展的副平台。

我們說源頭也好,發祥地也好,滿天星斗也好,總得有一個依據考古事實的主次之分。我們總不能把華夏文明的源頭,跟現在的某些評獎一樣,排排坐吃果果,不分主次先後吧。

這一副平台的主人,在華夏歷史上,兩次反客為主,成為中原大地主人。第一次是周人——傳說中的黃帝後裔,於公元前11世紀與商朝70萬大軍戰於今河南的牧野,大敗紂王,此後七八百年間寫盡輝煌的華夏文明。

有一件叫利簋的西周早期青銅器,以「武王征商……」的33字銘文,敘說著這一划時代的戰事,當代考證認為此事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第二次是以關中立國的秦人,公元前221年橫掃六國,成為中原大地主人……。

黃河孕育的這兩大地理單元,在公元前的歲月中,居然相隔800年,發生了以副奪主的幾乎同樣的故事。而當諸葛亮從漢中進攻關中,欲成天下霸業時,卻未能成功,這似乎又從反面印證了「得關中者得天下」的宿命。

歷史如此弔詭,絕非偶然的巧合。了解到這一點,忽然想到至今尚未完全破解華夏文明的歷史與自然密碼,至今尚未完成中華民族的現代轉型,頓覺愧對列祖列宗。

正是在這些紛亂的思緒當中,我架好三角架,開始一如所願地盡情觀察記錄這一重要的歷史與自然場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餘杭塘河畔 的精彩文章:

TAG:餘杭塘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