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這首宋詞,堪比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典故課,滿滿都是大學問啊

讀這首宋詞,堪比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典故課,滿滿都是大學問啊

辛棄疾,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和詞人。他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邁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寫出了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彙、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雖然有人認為辛詞用典過多有「掉書袋」之嫌,但即使「掉書袋」也是建立在豐富的古典知識的基礎之上的,絕非常人可為。況且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也對辛詞的用典給予了高度肯定:「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像《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迹,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他的一首《破陣子》,也是一首用典的名篇,其中至少用了六個歷史典故。

擲地劉郎玉斗

破陣子

辛棄疾

為范南伯壽。時南伯為張南軒闢宰瀘溪,南伯遲遲未行。因作此詞以勉之。

擲地劉郎玉斗,掛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豈知鴻鵠,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瀘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甌。

這首詞的大意是:范增因為項羽不殺劉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滅吳之後帶著西施泛舟五湖。英雄之所以能夠美名流傳,就在於立功萬里,為國家和君王效命。燕雀怎麼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公侯將相原本出身於普通士卒。可笑瀘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裡小試牛刀?贈送給您兩隻玉甌作為壽禮。

詞人在前面的小序中點明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這是辛棄疾在其內兄范如山壽宴上寫的一首詞,范如山是很有才幹的政治家,他的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氣節的人。當時范被張南軒徵召為瀘溪縣令,他嫌這個職務官小勢微,不足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因此遲遲不肯赴任,辛棄疾借祝壽的機會,寫了這首詞勸說范如山要仿效范增和范蠡,鼓勵他應該去瀘溪,施展自己的才幹,鍛練自己的能力,準備為收復祖國失地建功立業。

掛帆西子扁舟

開篇作者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擲地劉郎玉斗」。鴻門宴上劉邦令張良獻玉斗給亞父范增,范增痛感項羽不聽勸告放走劉邦,貽下後患,而將玉斗置於地,拔劍撞而破之。另一個是「掛帆西子扁舟。」春秋吳越之爭時,范蠡獻西施於吳王,以瓦解吳王鬥志;滅吳後,不受封賞,攜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這兩句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卻沒有直接說出來,甚至連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沒有出現。詞人用這兩個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與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眾,有膽有識的謀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為二范那樣的人物,能竭誠盡智為自己的國家作出貢獻。這個看來隱晦的開端,不但藝術上很有特色(隱含范如山姓氏,卻不出一範字),從詞的主旨說也是很好的開端,有了這個開端墊底,下面幾句正面勸勉的話就顯得很有力量,很動感情了。「千古風流」應在我輩身上,不要輕易拋建功立業(「萬里功名」)的時機,要時時想到大宋的萬里江山(「三百州」)呵!

燕雀安知鴻鵠

下片,針對范如山「遲遲未行」的思想活動,進行勸勉。一方面稱讚了范的大才宏志,預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勸告他不要嫌瀘溪令職位低小難以發揮作用。而應當以之作為干大事業的起點。為了同時表達這兩方面的意思,詞人選用了四個典故。一是「燕雀豈知鴻鵠」。秦末陳涉曾輟耕壟上,慨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詞人借這個典故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願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為。二是「貂蟬元出兜鍪」。用的是南齊將軍周盤龍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邊,還朝為散騎常侍(皇帝侍從,能預聞要政),世祖戲問他:「你戴貂蟬(近侍貴臣冠飾)冠比起戴兜鍪(戰盔)來如何?」周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說我成為近臣是在戰場上拚殺得來的,不是靠了恩寵。這裡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榮,要想得到參預朝政的要位,必須在實際工作中多作表現,積累「戰功」。三是南朝宋大將軍宗愨的故事。宗晚年為豫州刺史,典簽多所違執,宗怒嘆「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簽的慢待!」詞人藉此表示自己體會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瀘溪,且行動不能自主,難有作為。但也是勸他:宗愨都難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氣,何況你我。典簽,本為地方文書小吏,但南朝時,多由帝王親信擔任,以監視地方大員,號為「簽師」,頗有實權。四是《論語?陽貨篇》:孔子至武城,聞弦歌之聲,認為割雞無需用牛刀的故事。詞人反其意而用之,鼓勵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殺雞,一試身手,把瀘溪治理好,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貂蟬元出兜鍪

這首詞共62個字,使用了范增、范蠡、陳涉、周盤龍、宗愨、孔子六個典故,除周盤龍一典稍為冷僻外,其他均為人們熟知的典故,從而構成全詞生動內容的一部分,詞人並非炫耀才學,典故運用非但不生硬,反而得蘊藉雋永之妙,遠勝於直接議論。而且首尾兩句又別有用意。第一句典出劉邦送玉斗給項羽謀士范增,范擲玉斗於地,拔劍碎之,可謂以碎玉開始;而結句是辛棄疾獻玉碗以祝壽,則為完玉終,其間,捕捉心態,造語靈動,以萬里功名上對千古風流,下啟君王三百州,而大宋三百州此時已剩下不及一半了,完玉之業吾輩豈能以一己之得失而置之度外乎?全詞可謂意味深長,勸勉之中蘊含著詞人的良苦用心!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風雅 的精彩文章:

萬萬沒想到,李清照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竟然脫胎於一位唐人的詩句

TAG:古今風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