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世界盃與人性雜談

世界盃與人性雜談

大冇君和各位好久不見。

昨日怒寫4000字,今日刪減修改後發布出來。

全文3500字,建議閱讀4分鐘。

Part 1  世界盃

 今年才第一次真正開始看球。上次沉迷看球還是06年世界盃的時候了,當時我還在上初中,是個極度內向的胖女孩,或許是為了追求獨特,或許是為了證明自己也可以運動,不知從哪弄來了個足球天天踢,在姥姥家附近的拱橋旁,在大廣場上,不分腳法與規則,看準了以一個自認為帥氣的動作去踢便是了。決賽那幾日天天守在電視機前熬夜,至今還記得齊達內賽場上失控頭頂對方球員,被罰下場時我心塞的感覺。那時只有自己看,女孩兒們哪有愛看球的呢?其實我也看不懂,只是感覺有點意思,奔跑一個半小時,場場都能來個萬米跑的球員們,卻很少能打進幾個球。

圖片來源:bing搜索

 今年是看世界盃最專註,也最興奮的一年。原本也沒打算的,後來發現浩然爸爸看球竟然喊啞了嗓子,我就想著看看足球的魅力到底在哪裡。我和老公連續看了兩天,第一天看的德國-墨西哥,賽前還看到浩然爸爸和大屏幕上的德國國旗合了張影,擺出必勝的雄姿發了個朋友圈,可惜我們一看德國就輸了;第二天看的比利時-巴拿馬,這場比賽真心精彩,巴拿馬人彪悍兇狠,比利時人寬容紳士,解說員風趣幽默。老公在我身邊笑得像個傻子,每當看到他這樣,我的心就非常柔軟,他在我面前卸下了所有偽裝,我們在一起非常輕鬆愉快,這真是非常美好的時光。或許這一切都使看球成為了必然的選擇。我們不必懂很多球場戰術,不必知道後腰在哪裡,有幾個人在防守,哪個球員更擅長什麼,我們只要看就好了。哪個隊打得更猛,哪個隊技術更好,哪個隊更有風度,這在球場上是很顯而易見的。因此我們看得饒有趣味,從看球上來說,比起12年前,我的心智確實有所成長。

圖片來源:bing搜索

 這裡忍不住再雞湯一下:都說花開有時,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我自己的經驗是,很多事情比如讀書、看球、人際交往,真的很難做出一些超越年齡的事情,如果在幼小的年紀強行去做,反而會有一種煎熬的挫敗感。初中時讀愛情的書,就是不太懂啊,讀《紅樓夢》,就只想看林妹妹與賈寶玉恩恩愛愛,其他的一概不管,可十幾年後再讀,有是另外一番風味了,裡面的包羅萬象自然能夠體會。見的人、經的事多了,自然會讓人更加明白。這與識字無關,與閱歷相關。不排除有神童就是可以超然眾人,有著跨越年齡的成熟,可對於我這種晚熟的孩子來說,缺少領悟的一味拔高,確實會對我以後的學習生活造成困擾。有些人說,上課講這麼多孩子能聽懂啊。是啊,他能聽懂啊,可讓他自己想,大部分孩子是自己想不到的,他也不會有很深的領悟:原來B是由A 得到的,那麼假如我稍加調整,B是不是就可以變成C了呢?

 所以我們常說孩子們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其實不然,只是大部分孩子的年齡、閱歷使他們不足以承載這樣的能力。我們二十多歲了當然一眼可得,8、9歲的孩子怎麼能夠呢?不妨多給他們點時間,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沒有那麼多緊張的時刻,沒有那麼多場戰役。世界很大,出去逛一逛,有些事情慢慢就懂了。

 說回看球。後來的幾天我老公比較忙,我自己看了幾場,有點興趣索然,有點玩物喪志的感覺,於是決定只看關鍵時間。以我6天的看球經驗來看,最容易進球的時間是上半場開場15分鐘內,下半場開場15分鐘內以及結束前10分鐘,抓住了這三個關鍵時刻再來看,往往能看到精彩的進球瞬間,其他時候就能去安然讀書了。當然錯過進球也不遺憾,畢竟這三個時段是球員們最拼、打得最精彩的時候。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個半吊子球迷,不妨試試。真球迷自不多說。

圖片來源:bing搜索 再給我C羅來一張

 足球為什麼這麼有魅力呢?有人說,這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公平的事了,無論國籍、種族、膚色,只要你能跑能拼,就可以通過足球改變命運。有人說是因為球場風雲變幻的不可預測性,使足球更加迷人。我的體驗是,它大概滿足了人類最原始的渴望。當看到那些足球運動員全力衝刺的時候,我也會想像自己揮汗奔跑的樣子。健身的人都知道,揮汗如雨之後最是酣暢淋漓,所以大概無論老弱病殘,肥肉幾斤的人,看到運動員們的奔跑衝刺,也會想像自己身輕如燕、肆意奔跑吧,什麼煩惱焦慮低聲下氣,通通go away了。看到球員們一身的腱子肉,強壯的股四頭肌,公狗腰,我C羅超低的體脂率,真真覺得健身又更有動力了呢!

圖片來源:bing搜索

 其次,再也沒有地方比這裡更像戰場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縱橫沙場、金戈鐵馬的豪情壯志?球場風雲變幻,形勢瞬息萬變,戰術指揮、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團隊合作、情緒調整、心理戰術。任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可能改變戰局最終的走向。我們常常會唏噓感慨,如果再打正一點點,如果他不那麼衝動,如果主裁判判罰公正,或許結局不會是這樣。可哪有那麼多的如果,失敗的人會哭,可他剛才明明那麼拚命,我們會同情,卻也無力。綠茵場正是滿足了人們浪漫的英雄主義情懷,所以才得億萬人寵愛吧。

圖片來源:bing搜索

 前天晚上見識了冰島人的維京戰吼,原始的呼喊擊掌簡直震懾人心。雖然冰島最後輸了,但這種方式卻讓我記住了他們。世界盃的精彩還在於,這是一個濃縮了世界文化的地方,在這裡可以開拓很多眼界。我們常常看著屏幕說,這個球隊素質真高,那個球隊配合真好,五年內一定要去這幾個國家旅行!你看,打開了新的世界大門,我們的生活,也會因此而不同。

 或許有人說世界盃黑幕,財團控制。我不知道,或許吧,可只要有球員還在拼,這場比賽就有了精彩的可能。

Part 2  人性本善or人性本惡?

 這可不是我突然靈光乍現想要思考的問題,這是最近在讀的《思考的藝術》要求我回答的問題。我必須強迫自己思考,否則讀書將沒有意義。不知道你有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網路

 最早最早,小學的時候吧,接觸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覺得好有道理哦,但是也沒有仔細思考為什麼,可能覺得小孩子好可愛,而自己也還是個孩子。我很善良,所以人性本善。初中的時候,歷史課本上說,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簡直難以理解,老師解釋說,因為初生的小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自私與殘暴,餓了會哭喊而不管媽媽是否休息,吃飽了會咬乳頭把媽媽咬痛,為了好玩可以隨便捏死蟲子。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哦,可到底任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呢?

 在西方也有這樣的爭議存在。崇尚人性本善的人們認為,壞習慣和性格是後天習得的,是不良的家庭、社會、環境因素導致的,而初生的嬰兒純潔無瑕。孩童天然就知道自己該學什麼、學多少、什麼時候學,因此課堂應該以孩子為主,老師要把課堂交給孩子,老師和家長應該按照孩子所期望的來,只有孩子自己最了解自己。而反對者認為,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自由度越高、越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人們的犯罪率應該更低,規則和制度將不會存在,因為規則和制度本來就是用來約束人們身上的惡的,可事實並非如此。他們認為人出生時帶著許多的惡,就像基督教的「原罪」一樣,而受教育等經歷都是幫助我們消除這些惡,進而向善的行為。

圖片來源:網路

 我認為這兩種爭議都有不足,可自己也並不知道該支持哪一種。昨天早上被胃痛痛醒,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冰島最後到底戰果如何,第二件就是這個人性的問題。迷迷糊糊的時候也確實有了靈光乍現的感覺。初生的嬰兒會哭泣、會抓咬,跟善惡有什麼相關,分明是人類的本能。如果餓了不能哭,媽媽從何得知孩子的需要?感受到了被侵犯不能反抗,難道只能任其宰割?本能之所以深深刻在基因里流傳下來,是讓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了一定的自衛能力,否則人類的火種將無法延續。

 我認為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不應該看初生嬰兒的情況,而應該看這個世界主流的價值觀是好是壞,這個世界的發展方向如何,有多少人正在做一些向善向好的事情,又有多少人正在做一些瘋狂的惡事。因為,本性是看不見的,它深藏於我們的靈魂,通過驅使我們做事才能體現出來。這種驅使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久且穩定的驅使,類似於性格吧。就像有的人雖然會發火,但本質是一個平和的人,有的人很聽父母的話,但本質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這樣的驅使,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會讓人們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普通的環衛工能彈一手好吉他,保安大叔冬天可以用雪做冰雕。這股自然的力量與地位、身份、性別、年齡種族無關,自有人類起便欣欣向榮。

圖片來源:網路

 所以,我更願意相信人性本善。無論是競技場上、電影大片里、國家與民族之間還是同事的閑談中,我所接觸的正面信息總是大於負面。這一切都讓我相信人性本善,雖然有很多不完美,更多的暴力、犯罪也被揭露出來,戰爭仍然存在,但大趨勢始終向善。有那麼多人終其一生為人類貢獻,比如聖雄甘地、特蕾莎修女、黑人領袖曼德拉。或許我們中的大多數不會像他們一樣蠟炬成灰,但哪怕是二戰後的德國廢墟上,有人曾插了一束嬌艷的向日葵,也會讓人感受到無限希望。

圖片來源:網路 梵高作品《向日葵》

 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每一次對服務人員的「謝謝」,每一次帶走自己的垃圾,每一次舉手之勞對他人的幫助。或許你會說,這與教養相關。但若非人性本善,這些教養怎會起源?又何談傳承與文化?

以上。文筆粗糙,請多見諒。如有其他觀點,歡迎討論。

順便吐槽一下微信訂閱號助手,編輯起來真難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冇 的精彩文章:

TAG:大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