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照片: 慈禧太后統治末期社會面貌 不止是落後

老照片: 慈禧太后統治末期社會面貌 不止是落後

原標題:老照片: 慈禧太后統治末期社會面貌 不止是落後


這些老照片由兩位英國人馬雅各和查爾斯·W·惠勒收藏,兩人均曾在晚清中國工作,前者是醫生,後者是商人。穿越一百多年的時光,這些老照片記錄了慈禧太后統治末期的人物形象和社會面貌。


1904年,挑擔子的搬運工。



1907年,福建漳浦一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傳統觀念認為,幾代人同堂居住,是家庭和諧、生活幸福、人丁興旺的象徵,尤其是對老人而言,更希望子子孫孫都生活在自己眼皮底下。


盲人老婦和兒童,二人可能是祖孫關係。


首先得承認,清朝的最後10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也在進行立憲改革,意圖與世界接軌。但是,改革僅限上層人士的鼓動。這樣的一個社會,和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不僅是落後,而是在廣大民眾中間沒有意識到落後。



晚清的弓箭手。

清朝統治者是來自馬背上的民族,特別注重騎馬射箭,在武舉考試中射箭是必考項目。但是到了晚清,弓箭長矛已經難以抵擋西洋的快槍利炮了。1895年,榮祿首先提出廢止傳統的武舉考試,他說:「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習非所用,與八比試帖之弊略同。積弱之端,未始不由於此。」其見解可謂切中肯綮。直到1901年,武舉制度才被宣布廢止。



1901年,福建漳浦,馬雅各僱傭的轎子及轎夫。


比起官轎,這樣的轎子更簡易,但是通風性好,比較適合福建炎熱的天氣;陽光比較強烈或者下雨的時候,可以加裝一個傘蓋。


福建漳浦,為馬雅各蓋房子的工匠。



一對信奉基督教的老夫妻。


男子拿著長長的旱煙桿,婦女手持書本,似乎識字。晚清時期,信奉基督教的百姓常常遭受鄰里的白眼,被認為「背棄祖宗」、「離經叛道」。因此,教民與普通百姓常常發生矛盾。


福建永春縣的街道,破破爛爛的樣子。



上海城隍廟附近,敲木魚的乞丐。


上海城隍廟是久負盛名的道教宮觀,600年來香火不衰。自清朝道光年間以來,社會進入了百年的動蕩時期,上海城隍廟屢遭兵燹和火患,但當地官紳一直維持著對它的重修、重建。



一個農民家庭,兩個小孩子在磨面。


在貧窮家庭,生活不易,一天到晚都在為溫飽忙碌,不僅大人幹活,小孩子也不能閑著,哪怕只能拿起掃帚,也要力所能及地分擔家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社會實景老照片:葬禮規模大 貴婦很霸氣
晚清珍貴影像:坐8人的獨輪車,巨人與侏儒,木籠里的囚犯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