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宗教經濟及其消費方式對中國宗教的影響

宗教經濟及其消費方式對中國宗教的影響

宗教搭台, 經濟唱戲;經濟搭台, 宗教唱戲。這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當代中國宗教復興、宗教發展的一個方便法門。而對中國人的信仰慣習來說, 窮算命, 富燒香, 則把宗教經濟的消費方式與今後中國宗教的發展趨向緊密地聯繫起來了。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裡, 中國佛教道教和民間宗教, 從中獲益不少, 甚至是與經濟的發展同步發展。在現有的社會福利條件之下, 宗教財產的明顯增加, 無疑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關鍵是這些宗教財產的獲得與使用, 直接地影響到宗教本身的發展特徵。

聚財容易, 散財困難。對宗教而言, 其道理也同樣明顯。最令人擔心的問題是, 如果宗教經濟實力的片面增長, 如果宗教財產的增長與社會財產混為一體, 或者是直接與當代中國社會最為人詬病的權貴資本彼此整合的話, 那麼, 宗教經濟結構就有可能構成為宗教利益集團。而且這些宗教利益集團, 同時還滲透了中國社會其他利益集團的各種利益關係, 從而使宗教經濟現象更加複雜。

近十年來, 地方政府、經濟集團參與宗教發展、甚至是宗教經濟的計劃與建設過程, 實際上就在宗教經濟現象中建構了宗教紅利的分享關係。

雖然這些複雜的宗教經濟關係, 曾經也促使當代中國宗教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復興和發展, 但是它們也使當代中國宗教呈現了一種與政治、商業相互嵌入、相互利用的關係。這不僅僅是宗教功利化、商業化的取向, 而且涉及了宗教在當代中國社會如何定位、涉及到對當代中國政教關係的法理解釋等重大問題。

經濟資本宗教化、宗教資本化, 必將會影響到中國宗教在以後的發展趨勢。這也與上述宗教危機等現象緊密關聯。尤其是在宗教法、宗教財團法人制度尚未建立起來的社會轉型時期, 這已直接成為中國政治經濟繼續改革的內容之一。

與此宗教經濟現象緊密聯繫的, 則是宗教消費現象。它們均已作為一種宗教行動模式, 影響甚至是建構了中國宗教的發展特徵和主要傾向。

在經濟與消費之間, 不僅僅是物的關係, 而且也是與經濟活動主體、經濟消費主體與社會、世界以及其他社會群體的互動方式, 也是一個社會、整個文化系統在此基礎之上得以成立的系統性活動方式和包容性的反映方式。

宗教經濟與宗教消費現象也是如此。它會以經濟的與消費的關係, 影響中國宗教與社會、世界之間的直接的互動關係, 左右宗教信仰與社會分層的關係、甚至會構成宗教層面的貧富分化現象、乃至不同宗教間的「信仰區隔」現象。

一般的現象是, 富有的人和比較貧窮的人會去選擇佛教的信仰;而一般社會管理層面或中間階層會去選擇制度性比較強的基督教信仰。而基於族緣關係的和家庭關係的則有伊斯蘭教的信仰與天主教的信仰。

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宗教-信仰現象之中, 基督教與佛教、道教比較其他宗教來說, 其影響要普遍一些。它們的經濟和經濟消費方式, 以及宗教信徒的宗教消費方式則會直接關係到他們的信仰選擇。

特別是現代社會之中, 人們在其消費方式之中往往會有一個宗教消費的內容, 它們在與宗教經濟的發展之中, 會構成一個彼此互動和親密的影響關係。有什麼宗教經濟, 就會有什麼樣的宗教消費;反過來, 有什麼樣的宗教消費要求, 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宗教經濟。

信仰者需要燒頭香, 於是就有頭香拍賣;信仰者需要各種開光活動, 於是就有了不同傳統的各種開光儀式。大年除夕, 一家著名寺廟燒頭香的門票高達了五千元。此後就有批評說, 有錢人信佛菩薩, 無錢人信基督教。

波德利亞在《消費社會》中指出:「正如中世紀社會通過上帝與魔鬼來建立平衡一樣, 我們的社會是通過消費及對其揭示來建立平衡的」。人類學家曾經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誇福宴」, 把它們視為印第安人的一種習俗, 一種再分配的經濟制度, 認為這種「誇福宴」型的消費方式, 在未開化社會的生活世界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實際上, 這種「誇福宴」現象, 並非未開化社會所獨有, 而是人類社會相通的、具有決定性的重要現象。

置之於當代中國宗教的經濟與消費現象之中, 我們也能看到其中包含了中國當代人的一種財富再分配關係, 一種基於身份地位的交往方式, 一種宗教信仰方式。其中包含了宗教經濟現象, 但又遠遠超越了宗教經濟現象本身。

從此宗教經濟和宗教消費的現象中, 我們應當能夠找到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要點。其結果, 經濟發展等同於宗教發展, 宗教認同變換為消費認同, 宗教-信仰其何有焉?!

在當代民間信仰中, 民間信仰內涵有一種靈力經濟(陳緯華,2008)現象, 其實踐邏輯叫做「心意兌換率」。它是漢人民間信仰中一個存在於信徒心中不必言明的微妙概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種神聖的公平原則, 使得民間信仰得以成為凝聚認同的集體活動;另一方面卻也同時代表了一種世俗的不平等關係, 因而使民間信仰活動成為地方社會的一個權力場域。

因此, 錢多的人就會擁有更高的心意兌換率, 使之成為個人財力、身份、地位的象徵展示, 信仰方式變質為消費方式了, 實際上還是包含了一種信仰不平等關係、乃至宗教不平等的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宗教社會學吧 的精彩文章:

當代中國的儒教復興:實踐類型與內在邏輯

TAG:宗教社會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