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1868年一位來自蘇格蘭的探險家和攝影家來到了中國,開始了他長達四年對中國的採訪和攝影。圖為北京清漪園之大報恩延壽寺遺址 (1871-1872年)。大報恩延壽寺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從此照片中還依稀可以看出當年的原貌。1888年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現在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大清官員董恂 (1871-1872年)。董恂(1810-1892年),初名醇,後避同治帝諱改恂,字忱甫,號韞卿,江都縣邵伯鎮人。時任戶部尚書。在此期間曾充殿試讀卷、會試正副主考官,以及文宗、穆宗二帝實錄館總裁,又曾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全權大臣,奉派與比利時、英國、俄國、 美國等國簽訂通商條約。為維護國家利益,據理力爭,不辱使命。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總理衙門三滿族大臣 (1871-1872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中國晚清主管外交事務、派出駐外國使節,併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郵電、軍工、同文館、派遣留學生等事務的中央機構。初稱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三人從左往右依次為成林、寶、文祥。成林當時還不到45歲,是當時總理衙門最年輕的官員。寶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當時還任總管內務府大臣,65歲。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滿族新娘 (1871-1872年)。攝影師拍攝了大量身著盛裝的滿族新娘的照片,但他對這些新娘的未來生活並不樂觀,甚至和奴隸制相比:富人的孩子一般比窮人的孩子結婚早,但滿族少女只有到了十四歲才能訂婚。一般來說,人們會僱用媒婆來提早安排一樁婚事,但未來的主婦必需符合四個標準:一是要和藹,二要文靜,三要勤快,四要好看。對比這個新娘的盛裝,她憂鬱的眼神也許正是攝影師想表達的。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廣東女童 (1869-1870年)。在湯姆遜的中國之行中,拍攝孩子的肖像是最困難的。因為本身很多中國人覺得外國人的照相機是很神秘和危險的設備,尤其對孩子們而言。在這張照片中,女孩表情自然,沒有任何害怕的表情,從她的頭飾和裝束看,肯定是來自富裕的家庭。根據湯姆遜的描述,這個女孩的光彩很快將會泯滅,因為她不能上學,清秀的臉龐未來將會被厚厚的化妝所覆蓋。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買頭飾的滿族婦女 (1871-1872年)北京的滿族婦女十分重視頭飾。頭飾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髮髻的作用,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從照片中滿族女子的穿著來看,應當是富貴人家的婦女,而販賣頭飾在當時的北京一定是個很賺錢的行當。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正在用餐的滿族婦女 (1871-1872年)。湯姆遜認為:總體上說,在西方人的眼裡,滿族婦女顯得更加美麗和優雅。因為滿族婦女有更大的自由度,從不裹腳,是自然的小腳。另外,她們的服飾也更加雅緻。照片上六位正在用餐的滿族婦女興緻各異,但站立的一老一小兩個僕人則面無表情。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廈門被絞掉拇指的竊賊 (1871年)。根據湯姆遜的描述,中國清代的法庭充滿了腐敗和不公。不能賄賂法官的窮苦人就得忍受肉體的懲罰,比如毒打,甚至被剁掉手指。這個廈門的竊賊被抓後,拇指被吊了起來直至爛掉。他其實只是個小小偷,他偷的東西不足以來賄賂查案的人,所以不得不付出拇指的代價。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北京觀看西洋景 (1871-1872年)。西洋景又稱「拉洋片」,是清末北京街頭很受歡迎的一種娛樂方式。在電影尚未傳入中國的年代,西洋景是一種代替電影的娛樂方式。 藝人將各種圖畫裝入特製的大木箱中,箱子外壁設若干小孔,孔中裝凸鏡,觀看者通過凸鏡往箱內觀看。表演者邊拉放畫片,邊根據畫面內容配以唱詞和鑼鼓。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景泰藍製作 (1871-1872年)。這是湯姆遜拍攝的北京製作景泰藍的畫面,湯姆遜了解到了景泰藍的製作過程,並詳細地記錄下來。這家作坊的老闆是滿族人,位於東交民巷法國使館的不遠處。整個畫面構圖並不飽滿,很有可能是當時的藝人為了保密,並沒有給湯姆遜更多的拍攝機會的緣故。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北京出殯旗手 (1871-1872年)
圖為北京出殯旗手 (1871-1872年)。滿族葬禮過程經過精心設計,有的棺材是六十四人所抬。湯姆遜從一個傳教士那裡了解到了葬禮的過程,照片上的人都是參加葬禮的旗手:他們都是被臨時僱用的乞丐,滿族人和漢人葬禮的所用旗幟和用具有很大的差別。每一個滿族旗人的葬禮都會從政府那裡得到些補貼來彌補葬禮的花費。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賣水果的商販(1871-1872年)。這是當時老北京走街串巷賣時令水果的商販,湯姆遜說:他把商店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他會在狹窄的衚衕里,挨家挨戶地推銷他上等的葡萄。攝影師拍攝的是他叫賣時的精彩一瞬,一個孩子低頭看著垂涎欲滴的葡萄,令畫面平添幾分生動。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修腳師 (1871-1872年)。這些修腳師不單單可以提供剪趾甲等簡單的服務,同時他們還是一個流動的腳醫,可以根治雞眼等各種腳病。整個畫面生動有趣,把修腳師的認真、顧客的信任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從破敗的門窗上伸出頭的老者,口含大煙斗,平靜地欣賞修腳師的技藝,為整幅照片增加了几絲情趣。

150年前外國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從滿清王公貴胄到黎民百姓

圖為北京的更夫 (1871-1872年)。打更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職業。更夫每天夜裡敲竹梆子或鑼,提醒人們現在是什麼時候(時間),也有提醒人們防火、防盜的功能。這位姓王的旗人身穿破羊皮襖,手持竹梆,張大嘴巴估計在喊:關好門窗,小心火燭!他是北京一所法國旅館的更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難得糊圖 的精彩文章:

鏡頭下:越南平民百姓的真實生活照,與普通中國百姓略有不同
實拍:大自然殘酷生存法則下,這些動物之間讓人敬畏的偉大母愛

TAG:難得糊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