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建尋幽之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古建尋幽之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當初在首博做講解員時,確實積累了不少文物知識。由於館藏文物豐富,青銅、玉器、瓷器、佛像等一些基本知識架構都是那時候形成的。

當然,遺憾也是有的,08年入職後不久,方廳三層的「城市建設展」因接待外賓需要被改造成了「北京文物精品展」,導致筆者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及北京城市建設和變遷的基本知識一直未有機會做系統研究,也算是「生不逢時」吧。

古人常說: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因此,後來去故宮、天壇、頤和園等景點參觀,雖也有提前做功課,但總覺缺乏廣度、深度,時而捉襟見肘。

直到有一天,筆者發現了它: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有兩大展覽:《中國古代建築展》和《先農壇歷史文化展》。

以筆者的經驗,這個展覽從確定思路,到編寫大綱,到設計布展,若沒有幾年的時間,是斷難完成的。

俗語說:慢工出細活兒,用在這個展覽上是再精當不過的。

展覽內容咱們之後再聊,先來看看它的:

環境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位於永定門大街西側先農壇內,與天壇東西遙相對應。

院內如太歲殿院落、神廚院落、先農壇、地袛神壇、觀耕台等祭祀建築均按照院–路–群的方式組合,整體布局端正大氣,古色古香,莊嚴肅穆:

這裡古木參天,松柏林立:

殿閣掩映,五彩鎏金:

展覽還沒看,只步入其間,便心生敬意和嚮往,真是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那麼,當年皇帝每年開春率百官來先農壇,主要幹些什麼呢?

祭祀

為了便於描述,先來張導覽圖:

結合全景圖,發現現今的遊覽區域僅剩下左1/2這一片(還不全)。右邊區域被育才學校和北京古代建築研究所佔用(神倉院落);南面的「一畝三分地」(皇帝親耕之處)也被育才學校佔用,成為籃球場...

什麼學校這麼牛?

PS:育才學校 1937 年創辦於延安,第一任校長是中國著名教育家(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在不同時期先後為學校題詞,對學校的發展給予了殷切的期望

明白了?咱們書歸正傳。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周公制禮作樂)。

明清兩代,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

每年仲春(春季分為孟春、仲春、季春三月)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稱為藉田禮。

大致流程:先在先農神壇(標號8)祭拜先農神,

後在俱服殿(標號4)更換親耕禮服,

隨後到籃球場,哦不,是「一畝三分地」(標號6)舉行親耕禮。

禮畢,在觀耕台看王公大臣耕作。

那院內北面的兩組建築呢?

標號2的位置以前叫做神廚院落,是祭祀前製作祭品的地方,現為:

先農壇歷史文化展

咱們看看裡面都有啥:

古代的五穀:稷、黍、麥、菽、麻都知道吧,長啥樣兒呢?

上古時期的農具叫耒耜,也稱上耒下耜,長啥樣兒呢?

耒耜後來發展成啥樣兒了?

再後來,漢代人發明了集開墾和播種為一體的耬車

古代祭祀時,神壇上都要放置牌位和各種祭品,這些盆盆罐罐里裝的都是啥?

抱歉手抖了。

皇帝祭祀時要脫去常服,換上對應的禮服

祭祀時不能光皇帝一個人忙活,要有舞樂相配的。

古時候叫宮廷雅樂,明清時叫中和韶樂

舞分為文舞和武舞。

文舞也叫文德舞,又名車書會同之舞;

武舞也叫武功舞,又名平天下之舞。

舞蹈時,舞生(開始由道士充任,清時改為八旗俊秀,稱敬天童子)的著裝和持物都不同:

再說樂,古人採擷大自然美妙的聲音,製成八種樂器,名為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展覽里都有說明:

不形象?沒關係,咱們還有實物模型:

此外,這裡還有一張明清兩代皇帝親耕或派遣官員祭祀的統計表:

先看代:自永樂到崇禎凡一十五位皇帝,沒幾個勤政的,竟然還出現了一次祭祀都沒有的。洪熙在位僅1年,沒說的。萬曆呢?這種怠政恰和史書相印證,據說他20多年沒上過朝,有些大臣自入職到退休從沒見過皇帝一面。而他自己對這種行徑還挺得意,叫做: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再看代:沒說的,清朝皇帝勤政是有名的。仔細觀察會發現,勤政與否和祭祀次數並不完全成正比,最極端的例子是康熙和乾隆,這兩位皇帝的故事咱們都熟知,

只說一句:一個務實,一個務虛。

說到這,需要提一句,既然中國自古是個農業社會,靠天吃飯的,那不論耕種還是祭祀,都要順應天時。古代的二十四節氣曉得吧,可您見過這麼細緻的嗎?

這個先農展不但形象說明了祭祀農神的過程,還把它的歷史文化背景、制度、禮儀、舞樂都盡心呈現。可此展覽和我們之後要欣賞的古建展相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

中國古代建築展分為建築歷史、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三個展覽,它位於院內太歲殿及其建築群(標號1)內。先看看位於拜殿內的:

古代建築發展史

展覽以大量豐富的圖片、栩栩如生的實物、精美細緻的模型,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從茅茨土階的原始狀態發展到明清時代的華麗嚴整所走過的漫長里程。

新石器時期,在中國建築的初生期,先民們就根據不同地域特點選擇性地發展出各色建築。北方有地穴式、半地穴式;南方有桿欄式(竟然已出現了榫卯結構):

到了秦漢時期,中國建築則洋溢出青春的生命,那樣的朝氣蓬勃。據說秦始皇每滅一國,便在咸陽復建其宮殿;並修建了阿旁宮、驪山陵、長城等建築;漢武帝也在建章宮太液池中修建了神仙居住的三神山。

這種氣勢和想像力恐怕後世是沒有的。看了下面的模型,咱們可能會對杜牧的《阿旁宮賦》有更深的理解吧:

中國建築發展到朝來到了它的成熟期,那種自信、恢弘與大度,如同一位外表溫潤而內心堅強的君子,蘊含著令人敬畏的力量:

斗拱碩大而雄偉,還有其疏朗的布局:

代建築雖然少了「天可汗」的氣度,但不乏莊重,恰如宋詞婉約與豪放並存,尤其是園林藝術,極大豐富了古代建築類型:

還有這位半開朱戶,瞥見如花現的婦人,在想些什麼呢?

如果您只見過明清時期的鴟吻,看了這個才知道它以前是叫鴟尾的。鴟尾是海中異獸,能興風作浪,所以才被安放在屋脊兩端(防火):

中國建築發展到明清時期已明顯有衰敗的氣象,它規範而華麗,奢華有餘而氣度不足。

這紫禁城角樓的9梁18柱72脊倒是很應景:

還有這件樣式雷燙樣

您知道它的作用嗎?

您知道它如何製作嗎?

您知道它的創始人是誰嗎?

您知道最後一位使用它的人是誰嗎?

有繁華必有衰落,輝煌終將黯淡,這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的自然法則恐怕也決定著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

好了,出了拜殿,我們進入西廂房,看看:

古代建築類型展

展覽主要介紹了北京及各地獨特而典型的建築類型,還包括一些特色建築構件。

說到北京四合院大門的級別,很多朋友都分辨不出,沒關係,咱們有對比模型啊:

再看這個1:1大小的北京四合院門樓建築:

你見過這麼精細的雕刻嗎?

走,到山西看看:

咱不是都城,咱不是皇親國戚,可咱也喜歡屋頂上的小獸啊。怎麼辦?做成卡通的唄:

再到安徽看看馬頭牆

房屋密集怕著火怎麼辦?把牆體建高了擋著啊(主要是鄰居怕引火上身)。且明清徽商享譽全國,這屋頂四水歸堂的造型也喻意著財富的聚斂。

一路往南,再看看蘇州園林

它體現「三分水,兩分竹,一分屋」的文人園林造園手法

也體現著「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的文人情懷

繼續前行,便到福建了:

土樓可是個防禦性極強的地方建築,外觀封閉,一二層是不開窗的。雖說是土做的,可中間摻著石灰砂石糯米汁,堅固無比。對外封閉,對內卻非常開放,都是大開間...正應了那句話:他好我也好。

東南半壁江山看完了,再看看大西北:

不是吧,連石窟都搬過來了,不得不佩服工作人員的執著。

除了地方特色建築,剛才說了,還有些有趣的構件。

比如這漢白玉欄杆的望柱,平時讓您拔起來看嗎?

還有這四合院門前的抱鼓石,裡面長啥樣?

不看您能知道它原本的作用是承托門框和門軸嗎?

地上的看完了,還有地下的...

這下大家知道筆者為啥如此推崇這個博物館了吧,對於古建愛好者來說,它就是耶路撒冷。朝拜完了,去哪都自帶光環。

好了,西廂房和拜殿的展覽看完了,還剩一個。

按照古代四合院北面為尊,兩廂其次,倒座為賓的原則,這太歲殿里的展覽應當是地表最強的,它叫:

古代建築營造展

這營造二字源於宋代一部書,叫《營造法式》,它以材為祖,把建築材料分為八等材,大大推進了中國古建的標準化營造。

進入大殿,抬頭便見鎮館之寶:隆福寺藻井

之前寫過專題的文章,這裡就再不贅述。

咱們順時針在展廳里走馬觀花一圈:

首先是營造工具展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也正常:

再介紹各類屋頂

凹曲面的大屋頂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標誌,不但嚴格遵循著官式建築的級別,也體現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古人常用如翟斯飛,如鳥斯革來形容它。

然後有個模型:

專門展示廡殿頂(也叫四坡頂)的內部結構,可清楚看到斗拱構件是如何以榫卯方式承托起巨大的屋頂。如果咱們對榫卯沒有深刻體會,別急,還有這個:

這種陰陽咬合加上軟性連接才讓中國古建築能夠在數次大地震後屹立不倒,也印證了牆倒屋不塌這句俗語。

後面緊跟著一串斗拱,自唐宋遼金至明清都有,主要給咱們介紹斗拱這個重要而獨特的建築構件結構性作用向裝飾性作用的演變歷程。

看累了?還可以動動手,聽聽音,調劑一下:

故宮太和殿的金磚想必都知道,可您了解它的製作過程嗎?

咱只說陰乾這一步,知道要多久?七個月!

下一部分專門講建築木料的選、用。

不直觀?立幾塊木頭讓你瞧瞧:

這後面還有門、窗、隔扇、花罩等非結構性小木作的實物模型,時間有限,咱們一筆帶過。那中間這塊區域呢?

鎮展三大件聽過沒?

一、廳堂式建築剖面圖

從台基開始,到柱礎、立柱,到梁架、蜀柱,再到檁木、椽木等等,淋漓展現中國古代建築的營造結構,非常難得。

二、營造施工場景

筆者沒主持過大型古建修繕項目,也沒當過泥瓦匠,所以...

但咱們注意到場景後面一個碩大的構建嗎?

三、模擬唐代斗拱

還記得建築歷史展中提到的唐代建築嗎?

當時說的雄渾與大氣您體會到了嗎?

那現在您體會到了嗎?

中國古代的木構建築,由於材料限制,防火性很差,因此千年以上的建築遺存數量稀少。

所以,當梁思成和林徽因聽說山西五台山有座唐代寺廟,便乘著牛車翻山越嶺地去尋找。

功夫不負,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改變了外國學者認為中國已不存在唐代木構建築的觀點。

這次艱苦的調查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所以,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門票上的圖案是什麼?

嗯...15元,不貴,學生票還能半價呢是吧。

筆者只想說,由於學識有限、時間有限,這篇介紹就是個管中窺豹而已。但作為一名古建愛好者,可以負責任地說:

只要您喜歡中國古代建築,願意去了解它、欣賞它,

那麼,當您信步其間,精彩俯仰即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隱曰 的精彩文章:

TAG:中隱曰 |